固原市原州区庙台流域荒山荒沟治理技术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原市原州区庙台流域荒山荒沟治理技术探讨
摘要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庙台流域的自然条件及现状进行分析,采用“66431.2”水平沟及大鱼鳞坑整地治理荒山荒沟,选用山桃、山杏、沙棘、柠条、刺槐、臭椿、白蜡等乡土树种混交造林,抗旱造林技术采取截杆后用生根粉、保水剂配制泥浆蘸根带浆深栽,树盘覆膜、人工补水等,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庙台流域;荒山荒沟;治理技术
1 流域基本概况
庙台流域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东北部10 km,该区域总面积36.6 km2,涉及官厅、头营2个乡镇5个行政村,650余户,3 000人左右,其中农地1 641.7 hm2,占44.9%;有林地143.6 hm2,占该项目总面积的3.9%,其余的为牧荒地及其他用地;海拔高度1 604.0~1 997.3 m,年降雨量350 mm左右,属干旱区,土壤以缃黄土、黑垆土为主,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劣,生态十分脆弱,且大部分林地为退耕还林、荒山灌木营造的山桃、山杏、沙棘、柠条、刺槐、臭椿、白蜡等混交的中、幼林。

2 治理依据及规模
依托中央及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综合项目,按照“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以整村推进为方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劳共同发展,兴修梯田484 km2,造林种草1 325.8 km2,修筑骨干坝1座、中型淤地坝3座、小型淤地坝7座,新修道路51 km,打井窖300眼,建成多层次、多功能、开放性、高效益、完整的综合治理体系。

3 主要造林技术及措施
3.1 荒山荒沟造林技术
3.1.1 整地。

采用“66431.2”水平沟整地标准,即在山坡沿水平线先挖60 cm 深60 cm宽的沟,所取出的土用于培埂,要求埂高40 cm,埂上沿宽30 cm,埂面拍光。

然后再用沟上坡活土进行回填,回填后水平沟底宽1.2 m,反坡15°。

沟间距6 m。

在大于25°坡面或地形破碎的地方采用大鱼鳞坑整地方式,株行距为100 cm×120 cm,
3.1.2 造林。

用沙棘、山桃、柠条、山杏、刺槐、臭椿、白蜡等乡土树种混交植苗造林和夏季水平沟外沿柠条直播造林。

苗木选用根系发达,长势良好的一至二年生优质壮苗。

混交树种按1∶1在水平沟内栽植,一般按山坡中、上部以
沙棘、山桃、山杏混交,山下、沟底以刺槐、臭椿、白蜡为主,道路绿化以樟河柳为好,株距为1 m×1 m。

栽植时,对苗木先进行蘸浆处理(要求抗旱保水剂、水按1∶200混合,再加入50 g驱鼠剂,加黄土搅拌打成泥浆),然后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

外沿在雨季抢墒直播柠条,在80 cm穴距处,开2 cm宽小沟形成,直径为15 cm的圆,在小沟内均匀散播15粒左右饱满种粒,覆土1.5 cm,略加镇压。

3.2 退耕还林(草)
项目区陡坡地按退耕还林要求进行造林,树种主要以柠条、山桃、沙棘、杞柳等为主,在水平沟间距空地兼种紫花苜蓿,造林结束后要及时或逐年对造林地进行补植、补播、松土、除草、打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管理,确保造林成活率。

3.3 抗旱造林措施
3.3.1 树盘覆膜。

树盘覆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的温度及氮、磷、钾的含量,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以及早熟具有明显作用。

3.3.2 人工补水。

干旱缺水是导致原州区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节水灌溉、人工补水、浇定根水可促进造林成活及树木的生长发育,提高造林成活率[3]。

3.3.3 生根粉、保水剂技术应用。

ABT对苗木成活和生长有明显的提高和促进作用,保水剂具有刺激苗木根系生长发育、持续保水、缓释肥水之功效。

因此,用生根粉、保水剂配置泥浆蘸根带浆深栽,中耕除草覆盖保墒造林技术,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在不同程度上大幅度提高植树成活率。

4 取得的成效
4.1 生态效益
治理后林草覆盖率由9.4%提高到29.9%。

年平均拦蓄地表径流63万m3,拦蓄泥沙13万m3,保水率达65%,保土率达86%,流域内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

基本农田大幅提高,增加林草面积1 325.8 hm3,并结合封育、退耕,形成以林草牧为主导产业的新型产业格局,土地利用率提高20%。

4.2 社会效益
通过荒山荒沟治理,调整和优化了产业结构,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基本实现农业自给、林业、畜牧业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同时,也创新机制,积累经验,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促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4]。

5 参考文献
[1] 朱立军.庙台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做法[J].中国水土保持,2010(8):27-28.
[2] 高秀琴.宁南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8(1):94,41.
[3] 冯丽霞.固原市原州区干旱地带荒山荒沟点播柠条的优势及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5.
[4] 李卓.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63-2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