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
梁实秋
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⑤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
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
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
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
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混里去。
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
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⑥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
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
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但若我有一刻寂寞,我会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寂寞是一种清福》,湖南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心远地自偏”就是即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只要你的内心清净。
B.只有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在沉重的、洗淘人心的琴声中,作者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C.寂寞的清福不容易长久享受,因为世界上总有“催租吏”“石壕吏”之类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寂寞的清福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D.寂寞是供在不如意的现实中打转的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但是人们喘几口气之后还要面对现实,低头钻进不如意的生活里去。
(2)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
【答案】(1)B
(2)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
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
(3)第一种: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
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纷扰;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刹间的妙悟。
第二种: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
作者自己说,“寂寞是一种清福”是一种唯心论,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
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暂时逃避。
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解析】【分析】(1)B项,“只有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在沉重的、洗淘人心的琴声中,作者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错误,“只有……才”错误,原文首段说的是“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文中是说在这个时候感到自己的渺小,但并非“只有”这个时刻有这种感受,故“只有”表述有误。
故选B。
(2)环境的特点是静,“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而为了体现这种静,作者却选取了“枯叶乱枝的声响”“清脆的折断声”“撞击枝干的磕碰声”“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作者正是在这些声响中感受到了寂寞,感受到了空灵的境界。
这种声响衬托了环境的静。
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认为是“清福”或是“逃避”都可以,要言之有理。
无论哪种观点,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条阐述理由。
认为“寂寞是一种清福”的观点,可以结合文中一些能体现作者观点“清福”的关键句子来深入分析。
认为“寂寞是一种逃避”的观点,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当今时代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作为逃避的有力论证。
总之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要能够自圆其说。
故答案为:⑴B;
⑵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
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
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
⑶第一种: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
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纷扰;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刹间的妙悟。
第二种: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
作者自己说,“寂寞是一种清福”是一种唯心论,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
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暂时逃避。
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学生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即文章的结构特点、如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该种情节设置的作用是什么,围绕着这些内容学生展开论述即可。
第一段中,作者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
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
⑶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
本题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
陈启文
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
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
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
听见鸟唱,但看不见鸟。
鸟躲在绿荫里。
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
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
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匹叶子轮廓分明。
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
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
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
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
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
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
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
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
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
我一路上看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河谷里的垃圾。
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
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
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的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咧开了一道道裂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
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
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寻觅见一泓清泉了。
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
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
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屈原投江的经过及沉沙港的来历,让读者感受到屈原以死明志的决心。
B.文章第三段引余光中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照应了标题。
且所引之话,用了借喻的手法。
本文引此的目的是写出了屈原、杜甫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C.文章第五段,作者说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作者之所以能在那些年写了很多诗,是因为汨罗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启发了创作的灵感。
D.文中以在汨罗江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索,既写了和汨罗江密切联相关的两位诗人,又写了求学时的汨罗江,最后一段写了自己的感受。
(2)文章的第④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案】(1)B
(2)内容:作者写到自已在汨罗江畔的求学经历和汨罗江的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秀关风景。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美好感情,与现在的失去诗意与灵气的汨罗江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作了铺想。
承上启下(过渡)。
由河流的充满诗意引出现在环境的被破坏。
(3)汨罗江的水道和河畔的土路都已经被破坏;曾经承载着诗意和灵气的汨罗江不被人珍珍惜。
其中附载的传统文化已消失贻尽;不仅仅是泪罗江及其承我的文化,还有许多自然生志环境和传统文化都被破坏。
【解析】【分析】(1)B选项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用了借喻的手法,分析错误,该句应该是借代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过渡语段的作用。
第4段主要写到了作者与汨罗江的关系以及汨罗江秀美的景致。
上文写了汨罗江的诗情画意,下文写到了汨罗江被破坏和污染和作者对汨罗江诗意景色的回忆,由此可见第4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为主题的揭示做了铺垫。
(3)根据题干提示“在第6自然段中”,考生确定答题区域,筛选信息要点。
文中提到“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随时都会断裂,塌陷”等内容;找出答题关键词后,适当完善,加以表述。
答题时首先应明确这里的路是指什么?根据文本的赏析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路既是实质的汨罗江畔的道路,又虚指文化的传承,由此便可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⑴B;
⑵内容:作者写到自已在汨罗江畔的求学经历和汨罗江的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秀关风景。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美好感情,与现在的失去诗意与灵气的汨罗江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作了铺想。
承上启下(过渡)。
由河流的充满诗意引出现在环境的被破坏。
⑶汨罗江的水道和河畔的土路都已经被破坏;曾经承载着诗意和灵气的汨罗江不被人珍珍惜。
其中附载的传统文化已消失贻尽;不仅仅是泪罗江及其承我的文化,还有许多自然生志环境和传统文化都被破坏。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吸引人,抓住了观众的心。
B.“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属于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出人物正在得意之际语塞而煞风景时焦急、窘迫的心理,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
C.梁任公演讲时的“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把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出了进入状态的梁任公的形象。
D.本文表达了“我”对梁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同时对梁先生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2)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为什么讲得那么生动传神,富有情感?
(3)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
【答案】(1)B
(2)因为梁任公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会自然地想起这一生中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所以会心潮澎湃,声泪俱下。
(3)因为首先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③演讲内容丰富有趣,在讲稿之外,能大段背诵,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④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
其次梁先生这个人很有特点:①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光芒四射;②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表情酣畅,手舞足蹈,一点也不刻板。
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析】【分析】(1)B项,错在“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这个地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表现的是梁任公率真、“可爱”的特点,他不摆“大学问家”、“政治领袖”的架子,作为北大教授,他不做作、不掩饰自己一时“卡顿”的现象,令人佩服和敬爱。
故选B。
(3)本题要求回答: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
首先我们来了解《箜篌引》的内容:这四句诗,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共16个字,活画出一个老妇对丈夫又爱又气,无可奈何的伤感形象,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梁启超之所以讲得如此投入,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自比为渡河的“老翁”。
维新变法和“渡河”一样充满危险,甚至是险象环生。
“戊戌变法”了,梁启超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像老翁一样“死”了,令人叹惋。
演讲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到了情感的迸发点,所以非常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3)题目是: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
那么多人,都没有给作者留下印象,肯定是演讲者——梁启超有独特的魅力;第二他的演讲风格、语言、神态与众不同,或者非常有鲜明的特点。
结合文本我们知道:梁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