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孕妇卧位 矫正异常胎方位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孕妇卧位矫正异常胎方位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在产程中改变孕妇体位来矫正胎方位异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在潜伏期经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
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对侧侧俯卧住,利用胎儿重力,羊水的浮力,子宫收缩力的合力作用。
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研究组有36例(84.71%)胎儿转为枕前位经阴娩出,剖宫产11例(15.29%)。
对照组经阴道分娩为16例(22.94%),剖宫产32例(67.8%)。
二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
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为308.2min,第二产程平均为59.9min。
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为492.6 rain,第二产程平均为105.8 min,二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
结论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对侧侧俯卧位来矫正枕后位是将难产转为顺产的有效方法。
也是降低剖宫产率和难产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胎方位异常:孕妇体位:分娩
胎头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持续性枕后位又是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对母儿影响极大。
因此,在产程中矫正持续性枕后位是目前降低围产期母婴发病率的关键。
将难产转为顺产,从2005年1月-2006年1月,对96例枕后位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
通过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对侧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的浮力,子宫收缩力的合力作用,使枕方位从枕后位逐渐转至枕前位顺利经阴道娩出,效果十分满意。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孕产妇中,选择进入潜伏期后经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二组孕妇年龄平均在21岁~36岁,孕周37~42kw,均为单胎头位,孕妇骨盆,估计胎儿体重均在正常范围内,孕妇无合并病及合并症。
1.2方法
1.2.1确定胎方位在潜伏期行内诊检查,宫口未开或不清可用B超判定方位。
1.2.2体位试验指导研究组46例孕妇在第一产程(即规律宫缩)至宫口开全行对侧侧俯卧位,产妇微躬腰部,上腿取屈膝大腿尽可能贴下腹。
将上方的大腿收至约与孕妇脊柱纵轴成≤90度角,下方的大腿伸直,腹前侧壁紧紧贴在床面上。
对照组46例孕妇选择无胎膜早破其余条件与研究组相同,可选择随意行动或卧位。
第二产程研究组让孕妇取半卧的膀胱截石位,足蹬于腿架上,两腿向上屈曲,紧贴肤部并充分外展,使孕妇用肤压正确屏气,并改善了骨盆径线,增大了其空
间,使胎头下降阻力减小,有利于胎儿娩出。
对照组取仰卧位的膀胱截石位,两腿自然放在腿架上。
1.2.3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研究组中36例经阴道分娩,占87.71%,对照组中11例经阴道分娩,占32.94%,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顺产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2两组异常胎位矫正情况比较,研究组胎儿自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的成功率为84.77%,而对照组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的成功率为32.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3两组产程时间比较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为308.2rmin,第二产程平均时间为57.9 min;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为492.6 min,第二产程平均时间为115.8 min。
对照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平均时间较长。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注:两组产妇中以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其时间以产程开始时间计算到胎儿娩出为止)
3讨论
正常分娩是产力、产道、胎儿三方面正常而且相互协调完成的。
胎儿是否经过母体产道,骨盆大小,倾斜度起重要作用,对临产孕妇在产程中取对侧侧俯卧位不但使三因素相互协调,加强宫缩,促进产程进展,而且在降低手术产,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起积极作用。
3.1改变产妇体位影响胎方位机理
3.1.1生存在羊水中的胎儿是可动性机体,胎儿重力和洋水的浮力若形成有效的偶力可使胎儿绕本身的轴产生旋转运动[1]。
胎儿位置依胎儿重心受重力影响而改变。
胎儿重心在近其背侧处,胎儿的胎后位与孕产妇的卧姿有关。
3.1.2在整个产程中,胎儿、骨盆是不可改变的因素,而产力是通过药物即镇静剂或催产素来调整的。
只有孕产妇的体位改变是真正无创伤性的人为干预方法,是预防头位难产的重要措施,在临产后,宫缩使胎头衔接、俯屈、内旋转使胎儿全部下降动作是贯穿于始末[2],因此,在收缩力与胎儿重力与羊水浮力三者作用下,胎儿的背部逐渐转向孕妇的侧方及前方,带动胎头在下降的过程中旋转最有利的
枕前位而娩出,而子宫收缩力使胎头不会像临产前那样容易又回复到枕后位。
利用这一机理,使研究组中46例经侧俯卧位由枕后位变为枕前位而娩出,转位有效率达84.71%。
3.2侧俯卧位姿势产程管理本文资料表明:无论第一产程还是第二产程的时间,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枕后位孕妇在取对侧侧俯卧位同时,应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并给予其生理、心理方面支持和护理,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因素,而取得配合。
密切观察宫缩,当乏力时可给予静滴催产素,保持合适的宫缩,良好产力,使产程控制在8h以内,第二产程在1.5h以内,则矫正异常胎方位成功率较高。
此过程应有专人负责观察评定。
在产程管理中,适当的人为干预,如人工破膜、宫颈涂擦,加强产力,也是提高顺产率的重要因素。
3.3产妇分娩时体位对新生儿的影响本文资料提示,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这是由于对照组第一产程多取平卧位,使妊娠子宫压迫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使循环血量减少,子宫一胎盘一胎儿灌注量减少,造成胎儿缺氧;而观察组取侧俯卧位,下腔静脉腹主动脉不受压迫,胎儿得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给,从而减少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还由观察组产妇在产妇采取了特殊体位护理,及时纠正异常胎位,缩短产程,减少胎头在盆底受压时间,降低难产率和新生儿并发症。
不用药物,易行,可降低难产率,而且提高分娩质量,可以不影响任何产程操作或处理的同时应用,这种自然的、无创伤的方法,适合任何医院应用,对临床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