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思维训练虚拟仿真技术在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思维训练虚拟仿真技术在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陈丽聂永胜李嘉静李娟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诊断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必修课程,也是临床素质教育的核心,但是医学
生在临床实习工作中很难得到比较全面的临床思维训练。

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总结我院诊断教学工作中已开展的诊断
思维训练虚拟仿真技术,进一步指导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诊断学实验教学诊断思维虚拟仿真技术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diagnostic thinking training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diagnostics
Chen Li,Nie Yongsheng,Li Jiajing,et al.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Guizhou563000【Abstract】The training of diagnostic thinking abilit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clinicians,and it is
also the core of clinical quality education.However,it is difficult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get more comprehensive clinical thinking training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diagnostic thinking training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carried out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diagnostic teaching to further guide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Diagnost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Diagnostic thinking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DOI:10.19435/j.1672-1721.2018.16.088
诊断思维是指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获得病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过程[1]。

诊断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必修课程,也是临床素质教育的核心。

但是,医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仅仅只有1年时间,且三甲医院实习医生、规培医生及临床研究生越来越多,再加上带教老师临床工作繁忙,以及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等因素,导致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工作中很难得到比较全面的临床思维训练。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迎来了信息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改革。

例如,慕课(MOOCs)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已经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也应运而生[2]。

1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特点及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仿真实验教学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具有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及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其最突出的特征即为虚拟模拟临床医疗场景而无医疗风险。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育学共同发展的时代产物,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首先,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大多存在昂贵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动物缺乏等困难[3],医学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弥补医学实验条件的不足,节约教育资源。

其次,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共享程度高,学生随时访问网络设备的终端,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最后,虚拟实验教学能将传统的纸质理论知识学习方式改为实践模仿场景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从被动灌输向主动学习的方式转变[4]。

2我院“虚拟患者”教学平台的应用情况
“虚拟患者”是由计算机系统模拟一个完整的病例,内存有上百种常见病例,患者年龄覆盖各种人群。

我院“虚拟患者”教学平台包括临床诊断思维训练考核系统(济南中飞科技有限公司)和心肺腹训练体格检查系统(营口巨成教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此软件要求学生运用自身医学理论知识对“虚拟患者”进行询问,采集完整的病史资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医学生被动地接受“患者”信息,而是带着问题主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病史资料的采集,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误诊或漏诊的风险。

最终,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逐渐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3“虚拟患者”病史采集系统在医学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医学生见习及实习仍然面临诸多困难[5],包括:①地点限制: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直属附属医院并不能容纳所有学生,仍然有不少学生被安排至教学并不十分规范的医院完成实习工作。

②时间限制:学生在各科室轮转时间相对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临床特点。

③环境限制:一方面是目前医疗环境比较恶劣,医患关系紧张,学生基本没有独立诊治,甚至单独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不少患者对医学生学习和培养工作并不理解与支持,学生单独询问病史时,部分患者并不会如实交代病情,尤其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情况。

④教师限制: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临床带教老师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很多,多数时间只能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无法严格认真地完成带教工作。

“虚拟患者”恰恰能避开时间、地点及环境等限制因素,很大程度上满足医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要求。

4“虚拟患者”教学平台存在的不足
首先,“虚拟患者”实验教学的操作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尚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其次,“虚拟患者”结果趋于理想化[6],由于系统软件的统一设置标准,各种病例的相应表现均统一设定,不利于医学生日后临床
作者简介:陈丽,女,硕士,技师。

医学教育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
治疗方案选择与效果观察
黄勇平
1
林芳
2
汪煜
1
(1万载县第二人民医院,江西万载336100)(2万载县中医院,江西万载336100)
工作中处理应急情况。

最后,“虚拟患者”实验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不能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综上所述,诊断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照真实临床病例设计的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巧妙地将临床诊疗程序及相关问题进行完整模拟,能达到“医患互动”的效果,对医学生的诊断思维训练有极大的帮助,可一定程度上避免时间、空间及医疗环境的限制,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似平,常实,梁莉,等.现代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
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0(10):85-86.
[2]伍兴阶,胡析,李红松,等.应对“慕课”挑战深化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4,50(12):32-34.
[3]李媛媛,吴洪娟,刘雨清.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定位及应用前景[J].基
础医学教育,2015,23(4):362-364.
[4]李忠玉,刘良专,梁瑜,等.多层次综合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
心的建设与成效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220-222.[5]邓舒妮,莫健超,许碧夏,等.“虚拟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思维训练模
式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5):77-78.[6]刘琼,张韦深,付裕,等.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J/CD].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2):17-20.
(收稿日期:2018-03-03)
医学教育
经验交流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选择与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
治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7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63例患者行锁定加压接骨板(LCP )治疗,试验组患者64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随访6个月~24个月,2组患者优
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LCP 与人工肱骨头置换
术对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均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应根据
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
方案选择
效果观察
DOI :10.19435/j.1672-1721.2018.16.089
肱骨近端骨折指的是肱骨外髁颈及以上部位出现的骨折,可对外髁颈、肱骨头及解剖颈产生影响,部分患者还会发生肱骨头脱位,少数患者出现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且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种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

有资料显示,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左右,占肱骨骨折的一半以上[1]。

肱骨近端骨折未出现移位、成角,或移位、成角较小,
经保守治疗效果显著。

但对于粉碎性且出现明显移位成角的骨折,手术治疗可保证治疗效果[2]。

本文选取2014年4月—2015
年4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7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行锁定加压接骨板(LCP )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7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
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63例患者,男23例,女40例;年龄27岁~80岁,平均年龄(55.21±2.10)岁;其中车祸伤21例,高处坠伤19例,打击伤13例,摔伤10例。

试验组64例患者,男22例,女42例;年龄28岁~80岁,平均年龄(56.19±2.14)岁;其中车祸伤20例,高处坠伤14例,打击伤18例,摔伤12例。

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 >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LCP 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
臂丛全麻,取沙滩椅体位,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处入路,对头静脉保护,将三角肌、头静脉拉向外侧,必要时对三角肌前方锁骨进行切断。

将肱骨头充分暴露,清除骨折血肿,避免进行骨膜下剥离,对软组织及血供进行有效保护。

适当牵引后,复位骨折,利用克氏针起到临时固定作用,将长度适合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放置于大结节下5mm 及结节间沟后缘1cm 处,利用点状复位钳进行固定[3]。

钢板近端根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以螺丝钉固定,之后利用标准皮质骨螺钉对骨折远端进行固定。

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带锁定头螺丝钉对其固定,对存在明显骨质疏松的患者,进行同期修补,并将其缝合固定在钢板缝合孔上[4]。

对内固定可靠性进行检查后,放置1根引流管,将切口逐层闭合。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依据患者骨折类型及合并损伤情
况设计功能训练的时间及程度。

试验组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垫高35°,麻醉后经肩关节前内侧入路,在三角肌及胸大肌间隙处进入,对患者腋神经进行保护。

对二头肌短头进行切断,外旋上臂,将肩胛下肌止点切断,打开关节囊,充分暴露肱骨近端骨折。

取出肱骨头后对其大小进行测量,尽量保留较多的大小结节、肌肉止点,并在其中置入假体试模,对假体的大小、高度、软组织张力及后倾角度进行确定。

在其中置入骨水泥后,安装假棒,大小结节用缝线在假体侧翼上段孔固定。

复位肩关节后逐层缝合,并对关节囊、肩胛下肌止点进行修补,常规放置引流[5]。

术后指导患者实施早期锻炼,防止关节出现僵硬,并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采用Neer 功能评分,其为
百分制,疼痛占30分,功能35分,活动范围20分,解剖位置15分。

优:得分>90分;良:得分70~90分;差:得分<7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P <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下转第2292页)
作者简介:黄勇平,男,本科,主治中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