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的实践策略
“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思想是在当前语文课程核心功能失当,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的情形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的教学理论指向,意在恢复语文课程熟练“运用”口头与书面语言的核心功能,倾向于表达能力培养,坚持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开展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引导学生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从认知、实践到迁移、运用,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理想的语文课程。

尽管当下语文教师相对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仍然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当下的语文教学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而“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当前现行教材多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以单元主题文化组元,以文本内容与人文教育为指向。

每篇课文之间人文内涵相对统一,那些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并将终身受用的本体性学习内容不清晰。

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习惯将人文教化功能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
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而对于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则训练思路不清,至于一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也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如何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笔者有如下探索:
一、构建单元语言训练体系
很多教师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领悟当成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以至于语文教学篇篇课文互无关联,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

语文课的主要活动就是听教师分析课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被合理开发运用,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凭借课文语言学习规范自己的语言,势必要经历一个方法技能习得的过程,而构建单元语言训练体系就是学生吸收、同化、顺应、模仿语言规则的过程。

1. 确定单元语言训练主题
明确单元教材与单篇教材之间的隶属关系。

单元教学的教材处理必须突破单篇课文教学各自为阵的格局,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将单篇教学纳入单元教学的视野,全面系统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学生已有的经验,文本特点,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技能等内容确定单元语言训练目标。

2. 对单篇教材做出取舍
在明确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后,单篇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围绕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做出适当的调整。

单元语言训练主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纲,单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为单元语言训练主题的达成服务,原教材中的选文可以取舍替换,挑选出能够落实本单元语言训练目标的文章。

每篇教材的教学目的要各有分工、相互依托,协同指导学生实现本单元语言训练目标。

3. 设计不同课型的训练方向
单元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语言训练目标走一个认知、练习、巩固、运用的实践过程。

单元教学中根据教材文本特点设计起始课、练习课、巩固提升课、目标检测课四种课型。

起始课用于方法学习的例证辨认,其目的是使学生接触、感知语言训练内容;练习课用于尝试运用;巩固提升课用于规则总结;目标检测课用于迁移运用。

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才能掌握语文知识并逐步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正确培养“语文理解”能力
从过去的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理解”与“运用”是并列的,是学生语文课上要习得的两种能力。

“讲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文”则是提高学生的运用水平。

不仅如此,当下的语文课一直延续着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而“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又窄化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文章价值取向,至于本体性教学内容,大部分老
师熟视无睹。

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曾指出,就学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逆分析”和“顺分析”两种不同的思维加工方向。

这也正是叶老所提倡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

”感知文字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是“逆分析方向”,是“来”的过程;从内容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怎样组织材料、布局谋篇,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则是“顺分析方向”,是“回”的过程。

从本体性语文教学的思路出发,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理解”是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是为了语言运用起铺垫作用的,如果无需这个铺垫学生也可以迁移运用,则说明学生已经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能理解,因此无需教师再浪费时间走一个“理解”的过程。

三、开发“语言运用”的课堂功能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也就是积累运用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

吴忠豪教授曾说过:“教师要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用课文语言丰富学生语言。

”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这才是教学的本质。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的资源,“语用”的指导方法也很多,现列举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模仿练习。

从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而言,学生对于语言的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

因此教师要敏锐地从文本中开掘出值得学生探究和模仿的语言句式,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感知这一句式的表达效果,并借助句式的骨架结构,让学生在感知模仿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仿句式。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仿顺序。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空间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如三年级《东北大森林》的时间顺序和四年级的《颐和园》的游览顺序等,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

小学阶段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

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有一位老师在《蝴蝶的家》一文中做了这样有益的尝试。

第一自然段一共有3句话,第一句话用疑问句提出“下大雨时蝴蝶躲在哪”的问题,第二句话是一个环境描写的长句子,描述了下大雨时无处躲避的困境;第三句话用反问句强化问题,与第一句首尾呼应。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课例,前后使用用问句对一个心理活动进行总分总结构式描写。

这个范例也许并不典型,但是体现出了叶老所说的“文章就是个例子”,学生就是在学习这样一个特殊的例子,结果学生有章可循,仿写得像模像样。

2、拓展练习。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一定的描写方法后,就可以进行拓展与补白练习。

这样的训练可以通过学生语言的再现,加深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言意兼得的理想教学境界。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一段中,作者的语言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其中“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一句带给学生震撼,也容易产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张怎样的脸?”进行合理的补白扩写。

同时可以回忆曾经学过的《一个人和一幅画》这篇课文,其中有对主人公脸与手的特写,(那张黑油油的脸上,皱纹密集而粗犷地排列着,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

他手指头的每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或正在流着红红的鲜血……)拓展这样的片段,对学生学习使用语言起到辅助的作用,从扶到放,实现“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

3、变式练习。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采用变式练习来达到此项目标。

变式练习主要是指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练习。

如学习完古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把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陶罐和铁罐》可以尝试改写成陶罐骄傲铁罐谦虚的语言对话;《蟋蟀的住宅》学习了作者以第三人称对蟋蟀住宅进行描写,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蟋蟀,以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住宅。

增强语文课程意识,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本体性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作者姓名:赵雅晖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五一路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