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先言行片断复习试题(含答案) (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节选自《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74.请你说说选文中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出了哪些成就。

75.从闻一多先生的语言中,概括他作为学者方面的特点。

(限8个字)7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句中“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是什么?
77.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和“做”态度的不同。

B.“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加粗词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时的如饥似渴、执着追求,他一定要将中华文化史研究透彻。

C.“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衬托了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

D.“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和“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都能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沉默寡言,注重实干、不善言辞的人。

【答案】
74.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75.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76.“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将救国之路比喻成治病药方,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的目的是探索救国道路,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7.D
【解析】
74.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作答时抓住“学者”的关键时间点及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概括即可。

可结合“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概括作答。

75.考查文意理解,本选段就是从闻一多学者方面的特点出发,因此可以去文中寻找关键词句,很快可以在开篇找到两句话,本题可依据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或结尾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筛选符合题意的词句概括作答。

76.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本题“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给出了喻体,只要找到本体即可。

从“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可知,这“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实际是指闻一多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据此理解可作答。

7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项中“沉默寡言”不正确,“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并不是表面的意思,而是指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问,而不宣扬的态度。

故答案为D。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节选)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
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的一项是()78.下列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A.“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中的“小声说”指宣传范围
较小。

B.选文一、二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闻一多先生说“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D.以上选段写了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具体事例有: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79.“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80.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81.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

现实生活中,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78.C
79.“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先做再“说”不一样。

80.这是细节描写,准确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家,面对危险时的从容不迫,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81.示例:我觉得行比较重要。

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能从行的重要性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78.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C项中“这前后说法是自相矛盾的”理解有误,这里前者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卓越的学者所表现出来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