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改善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退缩性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改善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退缩性行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持续完善的过程,更是幼儿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合两大方面。

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不但要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也要学习如何准确的看待自己,如何善待他人。

整个幼儿阶段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发展社会适合水平的重要阶段。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初步树立自信心与自尊心。

在良好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初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但是,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却发现有一些具有退缩行为的幼儿,不愿意与同伴和老师去游戏,参与集体的活动。

他们经常独自游戏,不管老师多么热情的邀请,他们总是安静的呆在一个自己熟悉的角落,静静的独处。

退缩性行为,表现为不主动与他人实行交流,对陌生的环境会有明显的抵触情感,适合力较差。

这样的孩子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意去探索新的环境,去结交新的朋友。

对陌生的人或事物,总是表现出害怕、胆怯的情绪。

中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良好的人际交往水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退缩性行为,不但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退缩性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老师要对其实行即时的干预,积极引导,即时改善幼儿的退缩性行为。

一、哪些原因对幼儿产生了退缩性行为
(一)家庭环境过于溺爱
通过观察发现,具有退缩性行为的幼儿,家长一般对其都特别的溺爱,这类孩子的家长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到外界的“委屈”,总喜欢把孩子放在身边“保护”起来,正是家长架起的“保护伞”,无形中限制了幼儿的活动与交往范围,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向外界探索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幼儿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慢慢的,对新的事物和环境都感到无所适从,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导致退缩性行为的产生。

(二)气质类型过于迟缓
1.“缓慢型”
这类幼儿与同伴相比起来,行动比较缓慢,对新环境和新的事物适合缓慢,没有同龄人活泼爱动的天性,喜欢安静的独处。

有人接近时,会表现出退缩的行为。

2.“困难型”
这类幼儿表现为在新的环境中,反应迟缓。

到了陌生的环境,会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

并不能通过时间的推移对环境逐渐的适合,在游戏中对他人的问话或动作没有反应,很难适合新的环境。

(三)教育方式不当
当孩子出现退缩性行为的时候,家长不能耐心的寻找其根源,一味的埋怨孩子为什么不和别人玩,或者,拿自己的孩子去做横向的比较:“你就不能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大大方方的和其他小朋友玩,天天就知道自己玩。

”岂不知,这些出于家长“好心”说出的话,不但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还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在心里更加的否定自己,情绪更加的压抑,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人际交往更加恐惧。

二、对退缩性行为幼儿的观察与分析
苗苗是我从小班带上来的一个小女孩,每天在班级里都是特别安静,除非老师主动问她,否则一天也不说一句话。

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老师带领小朋友主动向她发出邀请,带着她一起玩游戏,一起进活动区。

在幼儿园,她只有一个朋友,叫“瑶瑶”,每天,只要瑶瑶在幼儿园,她就能安静的实行活动,当“瑶瑶”没来幼儿园时,她就会很失望,一直问老师“瑶瑶怎么没来?”“瑶瑶去哪了?瑶瑶什么时候来?”平时,都是苗苗的妈妈来接她,很少看见苗苗的爸爸。

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苗苗的爸爸工作很忙,为了补充,就让妈妈在家全职带苗苗。

绝大部分时间,苗苗都是和妈妈相处,苗苗的妈妈觉得苗苗性格十分内向,怕在外面“受欺负”,很少带苗苗去接触其他同伴。

如果苗苗不开心,就干脆不来幼儿园,或者只上半天,这样,苗苗就更没有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对幼儿园集体生活更加的不适合了。

能够看出,苗苗的妈妈对苗苗是照顾是无微不至的,生怕苗苗受一点委屈,在日常生活中,苗苗和妈妈两个人度过的时光又比较多,对玩伴和亲友的接触都比较少。

苗苗爸爸工作的忙碌,肯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和苗苗实行亲子互动,这
样一来,父亲角色的缺失,使苗苗性格中缺少勇敢、坚强的一面,依赖的心理更加严重,这也是形成苗苗退缩性行为一个重要的原因。

模仿在儿童行为感知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儿童的很多行为认知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

在交流中,我们发现苗苗的妈妈就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不喜欢与别人主动交谈,每次,都是老师主动叫住她,来介绍一下苗苗在园的基本情况。

苗苗和妈妈接触的时间最长,妈妈的举止也会影响到苗苗,使苗苗也会形成不主动与人接触,比较内向的性格。

案例描述:
案例1:午睡时间到了,其他小朋友已经叠好衣服,躺在小床上午睡。

苗苗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一动不动,看着门外,我说:“苗苗,快脱衣服,准备睡觉了。

”苗苗看了看我,又把头扭过去,望着门口。

孩子是不是在等妈妈来接?我走过去说:“苗苗,妈妈今天没有告诉老师中午接你,快上床睡觉去吧。

”可是,苗苗就是不肯脱衣服,我让她从座位上起来,帮她脱衣服裤子,这时发现,苗苗的裤子是湿的。

“苗苗,你尿裤子了?”她点点头,我又问:“什么时候尿的?怎么不告诉老师啊?”她低下头不说话。

案例2:活动区时间,苗苗选择了美工区,其他小朋友坐在桌子旁,有的在画画,有的在捏橡皮泥……苗苗拿起一盒轻粘土,搬椅子坐在展示板旁边的角落里,整个活动区时间,她都在静静的把轻粘土搓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最后,她把小圆球都粘在了一起,收区的时候,她拿起自己做好的一串小圆球找到“瑶瑶”说:“给你。

”瑶瑶说:“这是什么?”苗苗说:“项链。

”说完,苗苗笑了,拉着瑶瑶去接水喝了。

案例3:中午进餐完毕,进行语言游戏“我是小小邮递员”,孩子们围坐在教室的周围。

大家都把手里的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苗苗看着瑶瑶,眼睛里充满了期待,这时候,瑶瑶并没有把信送给苗苗,而是送给了她另外一个朋友小语,苗苗看上去有些失望,开始低头摆弄自己衣服上的卡通饰品,对大家进行的游戏不再感兴趣。

中午,妈妈又急冲冲把苗苗接走了。

家庭的过度保护和有限的交往范围,是幼儿退缩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

苗苗的妈妈深怕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忽视苗苗与同伴交往的正常心理需求,导致孩子失去了许多探索的机会,对周围环境感到无趣,不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
面对集体生活,显得无能为力。

三、针对改善幼儿退缩性行为开展的教育策略
(一)情感教育
家长、老师要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生活环境,在集体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举止所表达的心理诉求,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实施补偿教育。

1.老师应当对此类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性格,并对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2.在集体活动中,老师尽量多让活泼、大方的孩子去和苗苗一起活动,用同伴的热情去带动孩子的兴趣。

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集体环境,让幼儿觉得自己在集体活动中是受欢迎的,是受人瞩目的,逐渐摆脱“孤独”的标签,从而乐观积极的投入到集体中来。

3.与家长沟通,进行家园合作,通过强化正面行为,矫治幼儿的退缩性行为。

在实施的过程中,将目标分出层次性,请苗苗先在幼儿园里能主动与小朋友打招呼开始,过度到能与园内的小朋友一起游戏。

再将目标设定在社区,能与社区里的小朋友进行交往。

分层次的完成小目标,每当幼儿完成相应的小目标时,家长和老师及时进行奖励和强化,让苗苗尝到成功的喜悦,再提出新的目标,直到对幼儿的退缩性行为达到矫治为止。

(二)环境改善
1.家长与老师应尽可能的为有退缩性行为的幼儿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鼓励幼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幼儿出现抵触和畏惧的情绪时,家长和老师要耐心、温柔的对待幼儿,不要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更不要对幼儿大声训斥。

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多和孩子去公园、亲朋家去,多让父亲和孩子一起游戏,让孩子感受父亲的关爱,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排斥与抵触,让孩子从心里对外界环境有一个放松的认识。

2.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在语言区投放一些幼儿采摘、游玩、的图片,在活动中给苗苗看一些小朋友们家园活动的照片,大带小幼儿和弟弟妹妹友好相处的图片,介绍一些小朋友在一起游戏时发生的趣事。

让苗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成人及时引导,产生与同伴交往的兴趣。

3.做家长工作,让苗苗坚持全天来幼儿园,避免中午接走,创造其与同伴接触的机会,让幼儿有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慢慢打开心扉,逐渐摆脱“退缩性行为”。

《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

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幼儿才能逐步获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发展自信与自尊,在集体生活中学会遵守规则,初步建立基本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要对退缩性行为的幼儿付出多一点的耐心、理解与关爱,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就一定能让孩子勇敢的面对集体生活,走出孤独的阴霾,享受爱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