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改进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本文对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用试管作为反应器,整个制备过程都在试管中进行,省略了模具和灌模的步骤,克服了准备模具费时、灌模时引入气泡、反应器难洗涤等,使脱模容易,实验过程简单化、微型化、绿色化。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药品与仪器
药品:7mL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0.025g偶氮二异丁腈(AIBN ) ,1.5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
仪器:试管、锥形瓶、恒温水浴锅、
四、实验装置示意图
五、实验步骤与记录
(1) 预聚: 称取0.025g 的BPO,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加入7 mL 的MMA 和1. 5 g 的DBP,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后,再用玻璃纸盖好试口,并用橡皮筋扎紧,把试管放在85 ℃的水浴锅中加热( 见图A) ,加热期间不用搅拌或者摇动试管,并注意观察试管中反应物的粘度,当粘度与甘油或新鲜蜂蜜粘度相近时,停止加热,放到冷水中冷却(见图B)。

实验现象:白色固体DBP和AIBN快速溶解,加热初期反应液粘度极低,无挂壁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体变得粘稠,有挂壁,并很快出现小气泡,快速拿出冷却。

(2)聚合: 将试管直接放在50 ℃的烘箱中恒温3 h,后降温至
40 ℃恒温20 h,最后在100 ℃恒温2 h。

(3)脱模: 敲碎试管,得透明的有机玻璃(见图C)。

六、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本次实验制得的有机玻璃中下断有许多气泡,实验结果并不理想。

分析此次实验的难点在于对反应程度的具体把握,我们观察到液体粘度与蜂蜜接近时,拿出试管,但马上试管中出现了许多气泡,对粘度没有具体定量的认知,聚合过度可能是气泡较多的一个原因。

七、思考题
(1)进行预聚合的目的和优点各是什么?
解:①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密度小于聚合物的密度,在聚合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体积收缩,为了避免体积收缩②单体在聚合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先生成一个预聚合,从而有助与聚合过程中的散热,防止爆聚现象的发生。

(2)为什么试管要用玻璃纸盖好和橡皮筋扎紧?
解:①降低空气中氧气对聚合反应过程中自由基的过度影响,温度较低时,氧气作为阻聚剂,减缓聚合反应进行的速度②防止杂质进入反应液中,使产物不纯净。

(3) 在本体聚合过程中,为什么在各阶段所控制的反应温度不同?
解:预聚合过程中,采用85℃的温度,聚合速度适中,引发剂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也防止聚合因温度过高而速度过快,引起暴聚。

而反应后期在烘箱中,反应缓慢进行,能够及时散热,防止产生气泡,能够得到更好的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