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财税政策与能源强度——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相关数据来自于世界锒行网站,网 址 为 :h ttp ://w w w . worldbank. org/ 。
5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年第2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比例提高不同投人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增加总产 值 ;另一方面技术改良可以在固定价格基准下影响 不 同 投 人 要 素 间 的 最 优 投 人 比 例 ,利用有偏技术进 步 属 性 压 缩 能 源 投 人 并 提 高 总 产 出 。创新能力的提 升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即包括科学技术的研发 和 应 用 ,同 时 也 涵 盖 生 产 过 程 中 组 织 、协调以及管 理 等 “软技术”水平的进步。在科学技术研发的基 础 上 ,科技人员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开发和研 制 新 产 品 和 新 工 艺 ,实 现 技 术 的 成 果 转 化 ,促进要 素 生 产 效 率 的 全 面 提 高 (洪 银 兴 ,2016)。值得注 意的是,我 国 1994年 财 税 体 制 由 “财政集权” 向 “财 政 分 权 ”改 革 使 得 地 方 政 府 对 创 新 能 力 的 影 响 作 用 明 显 提 高 ,政 策 制定 者 尝试 通 过 财 政支 出 和 税 收 优 惠 手 段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诱 致 企 业 投 资 、融资和创 新 策 略 选 择 ,最 终 达 到协 同 实 现 企 业 建立 长 期竞 争 优 势 与 政 府 调 控 目 标 的 共 赢 局 面 。纵观成熟经济体 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如 何 建 立 “市场机制主导一财 税政策配合一塑造长期创新发展优势一能源强度降 低 ” 的 良 性 循 环 ,把 握 不同 发展 阶段和 创新 环节的 内 涵 和 适 应 条 件 ,对 于实 现我 国 经 济 社会 长 久 可 持 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_基 于 我 国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的 实 证 检 验
李香菊祝丹枫
[ 提 要 ] 本 文 采 用 似 不 相 关 迭 代 (I R S U ) 回归方法,以 我 国 1995— 2016年省级面板数 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和环节创新能力以及财税政策的促进作用对能源强度的影 响效应。结果显示:(1) 从总体上看,我国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替代、非体现型 创新能力提升和财税政策的干预,而科技创新能力对能源强度则产生消极影响。(2) 就创新能力 的 区 域 差 异 而 言 ,东 部 地 区 科 技 和 非 体 现 型 创 新 能 力 提 升 有 效 地 降 低 了 能 源 强 度 ,并且研发环节 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不利于能源强度的降低。(3 ) 在 财税政策方面,西部地区的政策干预效果较为明显,中部和东部地区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 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实施差异化的工业结构转型战略、完善绿色科技创新财税政策体系以及 从需求侧扩大节能产品的市场份额政策建议。
率的恶化,我国短 期 依 然 面 临 着 处 于 “环境库兹涅 茨 曲 线 ”爬 坡 阶 段 之 难 题 。在 区 域 层 面 ,伴随着东 部地区环境和能源约束的强化以及拥挤效应,其高 能耗和低技术产业依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 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 中 ,高替代弹性产业处于优 先转移级并且空间扩散规模较大,适应和融人能力 较 强 ;而低替代弹性产业空间扩散幅度有限。这种 “点上集中、面上扩散” 的分布和空间转移模式在 扩大区域技术能力和产业结构差距的同时也将能源 强 度 压 力 传 递 给 中 西 部 地 区 (胡 安 俊 和 孙 久 文 , 2014)。如 果 中 西 部 地 区 政 府 继 续 试 图 以 解 决 能 耗 过 剩 等 市 场 失 灵 问 题 的 方 式 来 应 对 能 源 强 度 “东部 低 ,中西部较高” 的空间梯度分布不平衡问题,无 疑是管窥蠡测。
最后针对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实证研究识别了财税政策在不同区域研发环节和成果实现环节中产生的经济效应为政府通过制定精准化的财税政策化解能源和环境危机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年第2 期
创 新 能 力 、财税政策与能源强度
[ 关 键 词 ] 创新能力提升;财税政策;能源强度;区域差异
—、引言
学术界对能源强度的关注源于自然资源的耗竭 性危 机 、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密集型产业丧失比较 优势以及长期生产路径依赖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升级的抑制等。根 据 世 界 银 行 2 0 1 7 年 发 布 的 《全 球跟踪 框 架 》中的 数 据 显 示 ① ,2013—2 0 1 5 年期 间.伴随强制措施的铁腕治理以及产业结构转换能 力 提 升 和 良 好 适 应 性 调 整 ,全 球 能 源 消 耗 量 排 名 最 高 的 2 0 个 国 家 中 ,中国、俄 罗 斯 、英 国 、尼日利 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均保持了年均2% 以上的能源 强 度 降 幅 。就 中 国 现 状 而 言 ,尽 管通 过 劳动 力要 素 的替代和优化配置以及国家能源价格规划政策的辅 助 ,对限制高能耗生产路径惯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受制于资本报酬延缓的不可持续性以及技术效*
如何通过创新降低能源强度既是学者持续关注 的理论难题,也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已有文献深人分析了降低 能 源 强 度 的 主 要 驱 动 要 素 (魏楚和沈满洪,2007), 特 别 是 技 术 进 步 对 能 源 强 度 的 影 响 效 应 (U u W
2018),但没有结合异质性创新能力的不同特 质 ,具体探析不同环节和类型创新能力间的影响差
异 。此 外 ,尽管学者强调了解决能源问题中政府调 控 的 必 要 性 (方行 明 等 ,2014; Li & Lin, 2016), 然 而 鲜 有 文 献 讨 论 如 何 通 过 设 计 精 准 财 税 政 策 ,发
提升创新能力是长期有效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 性 举 措 。一 方 面 可 以 在 中 性技 术进 步 条件 下通 过同
* 李 香 菊 、祝 丹 执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与 金 融 学 院 ,邮 政 编 码 :7 1 0 0 6 1 . 电 子 信 箱 :jjyjfeng@ 1 2 6 . com。本文得到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19AJY0 2 4 ) 的资助。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5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年第2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比例提高不同投人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增加总产 值 ;另一方面技术改良可以在固定价格基准下影响 不 同 投 人 要 素 间 的 最 优 投 人 比 例 ,利用有偏技术进 步 属 性 压 缩 能 源 投 人 并 提 高 总 产 出 。创新能力的提 升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即包括科学技术的研发 和 应 用 ,同 时 也 涵 盖 生 产 过 程 中 组 织 、协调以及管 理 等 “软技术”水平的进步。在科学技术研发的基 础 上 ,科技人员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开发和研 制 新 产 品 和 新 工 艺 ,实 现 技 术 的 成 果 转 化 ,促进要 素 生 产 效 率 的 全 面 提 高 (洪 银 兴 ,2016)。值得注 意的是,我 国 1994年 财 税 体 制 由 “财政集权” 向 “财 政 分 权 ”改 革 使 得 地 方 政 府 对 创 新 能 力 的 影 响 作 用 明 显 提 高 ,政 策 制定 者 尝试 通 过 财 政支 出 和 税 收 优 惠 手 段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诱 致 企 业 投 资 、融资和创 新 策 略 选 择 ,最 终 达 到协 同 实 现 企 业 建立 长 期竞 争 优 势 与 政 府 调 控 目 标 的 共 赢 局 面 。纵观成熟经济体 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如 何 建 立 “市场机制主导一财 税政策配合一塑造长期创新发展优势一能源强度降 低 ” 的 良 性 循 环 ,把 握 不同 发展 阶段和 创新 环节的 内 涵 和 适 应 条 件 ,对 于实 现我 国 经 济 社会 长 久 可 持 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_基 于 我 国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的 实 证 检 验
李香菊祝丹枫
[ 提 要 ] 本 文 采 用 似 不 相 关 迭 代 (I R S U ) 回归方法,以 我 国 1995— 2016年省级面板数 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和环节创新能力以及财税政策的促进作用对能源强度的影 响效应。结果显示:(1) 从总体上看,我国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替代、非体现型 创新能力提升和财税政策的干预,而科技创新能力对能源强度则产生消极影响。(2) 就创新能力 的 区 域 差 异 而 言 ,东 部 地 区 科 技 和 非 体 现 型 创 新 能 力 提 升 有 效 地 降 低 了 能 源 强 度 ,并且研发环节 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不利于能源强度的降低。(3 ) 在 财税政策方面,西部地区的政策干预效果较为明显,中部和东部地区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 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实施差异化的工业结构转型战略、完善绿色科技创新财税政策体系以及 从需求侧扩大节能产品的市场份额政策建议。
率的恶化,我国短 期 依 然 面 临 着 处 于 “环境库兹涅 茨 曲 线 ”爬 坡 阶 段 之 难 题 。在 区 域 层 面 ,伴随着东 部地区环境和能源约束的强化以及拥挤效应,其高 能耗和低技术产业依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 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 中 ,高替代弹性产业处于优 先转移级并且空间扩散规模较大,适应和融人能力 较 强 ;而低替代弹性产业空间扩散幅度有限。这种 “点上集中、面上扩散” 的分布和空间转移模式在 扩大区域技术能力和产业结构差距的同时也将能源 强 度 压 力 传 递 给 中 西 部 地 区 (胡 安 俊 和 孙 久 文 , 2014)。如 果 中 西 部 地 区 政 府 继 续 试 图 以 解 决 能 耗 过 剩 等 市 场 失 灵 问 题 的 方 式 来 应 对 能 源 强 度 “东部 低 ,中西部较高” 的空间梯度分布不平衡问题,无 疑是管窥蠡测。
最后针对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实证研究识别了财税政策在不同区域研发环节和成果实现环节中产生的经济效应为政府通过制定精准化的财税政策化解能源和环境危机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年第2 期
创 新 能 力 、财税政策与能源强度
[ 关 键 词 ] 创新能力提升;财税政策;能源强度;区域差异
—、引言
学术界对能源强度的关注源于自然资源的耗竭 性危 机 、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密集型产业丧失比较 优势以及长期生产路径依赖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升级的抑制等。根 据 世 界 银 行 2 0 1 7 年 发 布 的 《全 球跟踪 框 架 》中的 数 据 显 示 ① ,2013—2 0 1 5 年期 间.伴随强制措施的铁腕治理以及产业结构转换能 力 提 升 和 良 好 适 应 性 调 整 ,全 球 能 源 消 耗 量 排 名 最 高 的 2 0 个 国 家 中 ,中国、俄 罗 斯 、英 国 、尼日利 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均保持了年均2% 以上的能源 强 度 降 幅 。就 中 国 现 状 而 言 ,尽 管通 过 劳动 力要 素 的替代和优化配置以及国家能源价格规划政策的辅 助 ,对限制高能耗生产路径惯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受制于资本报酬延缓的不可持续性以及技术效*
如何通过创新降低能源强度既是学者持续关注 的理论难题,也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已有文献深人分析了降低 能 源 强 度 的 主 要 驱 动 要 素 (魏楚和沈满洪,2007), 特 别 是 技 术 进 步 对 能 源 强 度 的 影 响 效 应 (U u W
2018),但没有结合异质性创新能力的不同特 质 ,具体探析不同环节和类型创新能力间的影响差
异 。此 外 ,尽管学者强调了解决能源问题中政府调 控 的 必 要 性 (方行 明 等 ,2014; Li & Lin, 2016), 然 而 鲜 有 文 献 讨 论 如 何 通 过 设 计 精 准 财 税 政 策 ,发
提升创新能力是长期有效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 性 举 措 。一 方 面 可 以 在 中 性技 术进 步 条件 下通 过同
* 李 香 菊 、祝 丹 执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与 金 融 学 院 ,邮 政 编 码 :7 1 0 0 6 1 . 电 子 信 箱 :jjyjfeng@ 1 2 6 . com。本文得到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19AJY0 2 4 ) 的资助。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