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

它是在第十册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以及本册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使学生对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明确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生年纪不大、经验不多,但他们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学法的采用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本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析问题,从思考中学。

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促进参与,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

本节课教师注
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和讨论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分析问题:
1、现在比原来降价。

想:这句话把()看作单位“1”。

()是()的;
也就是()是()的。

数量关系式:原来的价格×(-)=现在的价格。

2、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

想:这句话把()看作单位“1”。

()是()的。

也就是今年产量是()的( - )。

数量关系式;()×(-)=今年的产量
学生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上条件说出是以哪个数量为单位“1”的。

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复习了分数及单位“1”的有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组合应用题及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打下基础。

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二、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通过上题发现,有很多题的叙述形式很相似,但解题方法却大不相同。

为什么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对比、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题。

(板书在黑板上)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篮球有多少个?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自己分析解答。

在这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情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条件进行组合,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集思广义,在组合应用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到各种分数应用题的不同的解题思路。

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打下基础。

(2)学生汇报。

让学生自己说解答过程。

(3)学生观察这些应用题,小组讨论:哪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应用题的不同解题思路。

(二)。

分析比较。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而第(2)题是篮球比足球少,计算时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3、教师小结。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进行对比,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

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

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有杨树25棵,杨树比柳树多,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杨树有25棵,柳树比杨树少,柳树有多少棵?
通过学生对条件的选择,培养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四、小结知识,概括方法。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

通过本节课学习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现时的价值,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长远的价值。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39页练习十第3~5题。

六、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在例题4小题的贯穿之下,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主动性,密切联系数学与实际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开放,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地发展。

德江县青龙镇第五小学宋琳
2013年10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