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六国论(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册六国论(精选3篇)
第三册六国论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二)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三)理解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其次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其次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规律上站稳了脚。
(二)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分析: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赔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赔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预备。
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白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
接着,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
而后下一确定推断:终究进展到国家破灭是必定的。
最终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方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化浅出,明白易晓,增加了说视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
所以,只要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3段论证了其次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主要采纳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赔秦而破灭的状况进行论证。
共分两层论证。
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定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
其次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
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沫,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救济,所以是在不得已的状况下“战败而亡”的。
层层推动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缘由,有力地证明白“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开了规律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最终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缘由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三)怎样理解第七第5段?
分析:本文2、3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但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见,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冲突,使人们在鲜亮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
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
未段,又奇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
据史载,北来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增渊之盟”。
在宋仁宗庆历四年
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平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
宋王朝的脆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
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动身,借六国赂秦来批判北宋王朝路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
所以,最终一段才是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
这样篇本点题,如同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给予了剧烈的战斗力气和现实意义。
(四)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概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
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状况以及可能消失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论述语言的精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五)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同学不要盲目信任书本,而要敢于质疑,擅长独立思索、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
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状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洁化了,难以令人置信。
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定。
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从规律上说,是将必定的趋势当作或然的状况来论述,这在规律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
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
再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
但正如本课“思索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肯定正确,论述也不肯定全面。
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这就是说,能依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
况且,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
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剧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
政论佳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阅历。
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怀动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日仍旧值得我们学习。
今日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苏询,也是一位布满忧患意识、关怀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
关于苏询,课文解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假如情愿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非常关怀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谈论锐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
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柏年间,曾把苏询的22篇文章推举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仿照。
因此苏询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桔集》。
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信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擅长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究竟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见?这些主见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留意的。
但《六国论》究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需留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日不同的特别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行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
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
“预习提示”共四小段。
首段介绍了的写作动机。
为对此加深理解,请仔细阅读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
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分析六国灭亡的缘由是什么。
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
读课文时应思索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
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这对关心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
读课文时可以—一与之对比,细加体会。
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示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
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的观点。
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留意其进步性和今日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
2.预习提纲:
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
本提纲以同学自学自练为主。
(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留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③泪()牧以?()诛
④胜败之数()数()吕师孟叔侄
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而不助五国也
②()粮而景从
③悉使()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尽之标
⑤()然得意()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留意其区分。
看课文解释,做课文后“思索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
(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盖失强援()
今言“华”为“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或曰:“六国……”()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
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转变。
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转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
3.简介时代背景:
苏河一生经受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
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峻威逼。
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家,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逼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追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
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状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
苏淘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赔秦”相比,有过之而
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
(1)①sàng shuài ②pù bào ③jì chán ④shù shǔ ⑤cóng zòng
(2)①赢②赢③赢④殆⑤怕赔(3)(古义见解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①相互,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
②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
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
③迅迅,快。
④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4)①定数(命运)屡次计算②交好饮(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③拿攻克④有人或许⑤像还⑤疼惜吝惜①发语助词(表缘由)也许③弊病困顿(失败)
(5)①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
②诸侯;秦。
③刺秦王;抗秦之。
译文(略)。
(6)①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
“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渭语前。
②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
语序转变同前小题。
(三)研习新课。
1.诵读第1段。
(1)诵读的预备。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路秦”
③语气:破灭之道也(确定推断)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 221年。
“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路秦耶”:设问兼反问。
提出此问的依据是齐、赵、燕三国末路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由于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路秦”。
2.诵读第2段。
(1)诵读的预备。
补充解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
以,同“于”(让同学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中的“以”)。
以,当释为“在”;课文注为“用、靠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
“所得”,指受赂得地。
“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
全句意即秦受路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
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
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
秦在六国之西,不行能“四境”而至。
⑤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⑤判——形声兼会意。
半,物中分。
①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③古人云——古人,指苏代。
这话是对魏安法王说的,当时魏安留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赔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二)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
)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
)说明理由。
(照应开头“赔秦而力亏”。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
)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
)
(3)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
提示:留意排比句式。
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
“则”,相当于“可见”。
③“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
提示:谈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
绘。
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赔秦政策的严峻批判。
“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未。
提示:留意对偶句式、比方写法。
(4)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缘由。
3.诵读第3段。
(1)诵读的预备。
补充解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本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赔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
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借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缨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额聚代之。
赵忽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地”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两次。
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郡县制。
)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③“胜败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
老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缘由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
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缘由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缘由是什么?(“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
丧”。
)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赢”一句可以看出的批判态度。
)问: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判。
)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
)批判什么?(批判燕用刺客计,批判赵错杀良将。
)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缘由,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缘由?(“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小结:可见,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其次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缘由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
)为什么在此前要加“问使”二号?(由于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小则能办到的。
)留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
)这告知我们作推断切忌武断,要留意分寸。
(3)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
“齐人未尝路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
“借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动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4)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缘由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其次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贿者丧”。
4.诵读第4段。
(1)诵读的预备。
句意辨析: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担心
(A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方写法;B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
)
小结:B正确,解句要留意上下文,上句说“并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逼。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贿秦……澳国入朝。
)
(2)层次分析。
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
)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求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乐观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
(3)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留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老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5.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
)“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气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实行妥协的政策。
)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
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询(1009~1066)经受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
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逼。
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
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遭渊之盟”议定。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
苏询此文就是针对这种状况写的。
(2)诵读练习。
(快速练习)
6.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1)争论:假如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
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
争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缘由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奇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路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缘由集中到“弊在路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
至于为什么要“赂秦”,则直到最终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留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
)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由于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
假如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反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
因此从第3段开头,先确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判了他们的错策。
循此继进,又为六国设
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其次步,“以赔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路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
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
假如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悟意图。
先争论共同点(或相像点)。
方式同前。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
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苏询说的“弊在路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由于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
假如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方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争论不同点。
小结:苏询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缘由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缘由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
苏询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哀思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
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谈论的动身点(置于最终),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谈论的动身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争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第三册六国论篇2
教学目的:了解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的爱国之情;
把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或许由于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突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成功(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精确,由于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厉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熟悉);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非常身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
(同学自读解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同学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