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

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冬奥”理念的是( )
A. 大量提供一次性塑料杯子供参会人员使用
B. 场馆电力供应均来自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
C. 冬奥列车采用轻量化技术和环保可降解材料
D. 速滑馆采用跨临界直接制冰系统,制冰效能提升30%
2.如图为人体中元素分布图。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 )
A. N
B. C
C. O
D. Ca
3.北斗三号卫星搭载有精密计时的铷原子钟。

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铷属于金属元素
B. 铷与钠的化学性质相似
C. 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D. 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8
4.下列关于CO、CO2认识错误的是( )
A. 都由碳、氧元素组成
B.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C. 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CO可作燃料,CO2不能
5.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量取液体
B. 过滤
C. 加热液体
D. 称量A的质量
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解析正确的是( )
A. Cl与Cl−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B. 铜能导电,是因为通电时铜原子能发生定向移动
C. 金刚石、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所以两者性质相同
D. 金原子间间隙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大量α粒子不改变方向穿透,说明原子内有大量空隙
7.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是学习化学的能力之一。

下列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证据 结论 A
3.2g 硫在10.0g 氧气中充分燃烧,得到6.4g 二氧化硫 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
黄铜可用于制作机器、电器零件 合金都可制作机器、电器零件 C 碳酸氢铵加热后固体消失并产生刺激性气味气
体 碳酸氢铵受热不稳定
D 在铁制品表面刷漆,可隔绝氧气和水从而防止生锈 防止铁生锈需同时隔绝氧气
和水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 比较铝和铜的活泼性
B.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D.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9. 学习小组在空气中点燃镁带时发现白色固体中混有少量黑色和淡黄色固体。

经查阅资料
Mg 能与N 2、CO 2发生如下反应:3Mg +N 2
−点燃
Mg 3N 2(黄绿色);2Mg +CO 2−点燃2MgO +C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仓库中镁带着火不能使用干冰灭火器灭火
B.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仅有2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C. 可预测Mg 在CO 2中燃烧会生成较多黑色固体
D. 镁在空气中点燃,只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生成,可知O 2的化学性质比N 2活泼
10. 氢气为绿色能源。

如图是以太阳能为热源获得氢能的过程。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整个过程有两种单质生成
B. 制氢过程中需持续添加Fe 3O 4
C. 过程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Fe 3O 4−光照
6FeO +O 2↑
D. 该过程制氢具有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等优点
11.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密切相关。

(1)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密、最长的高铁铁路网。

制作轨道的钢材属于 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空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分离出的气体可作为常见保护气的是 ______。

(3)如图为某品牌麦片部分标签内容,其中有还原性铁粉。

补充铁元素主要预防的疾病是 ______,食用后铁粉与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4)为研究燃烧现象,用O 2、CO 2传感器测量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根据测量曲线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哪条曲线是氧气浓度变化曲线?______(填字母)。

②根据图中信息解释蜡烛熄灭的原因:______。

12.水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认识水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运用和保护水资源。

(1)水由大量水分子聚集形成,水分子由______构成。

相同质量的液态水的体积远远小于气态水的体积,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______。

(2)根据溶有钙、镁的可溶性物质的多少,可将自然界中的水分为______。

生产自来水时,加入混凝剂的目的是______。

(3)建筑业常将氧化钙加入水中得到石灰乳(氢氧化钙和水的混合物)。

该过程中你认为水是否参与反应并说明理由______。

13.依据实验装置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仪器甲的名称为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判断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反应前后质量未发生变化的物质是______。

(3)如图是双氧水制氧气的微观主要反应历程,其正确的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湿法炼铜生产过程主要包括“浸铜”和“收集”。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做法:(1)在胆水(硫酸铜溶液)产地就近随地形高低挖掘沟槽,用茅席铺底,把生铁击碎,摆放在沟槽里,将胆水引入沟槽浸泡,浸泡至颜色改变后,再把浸泡过的水放出,茅席取出,沉积在茅席上的铜就可以收集起来,再引入新的胆水。

(2)在胆水产地设胆水槽,把铁锻打成薄皮排置槽中,用胆水浸没铁片,至铁片表面有一层红色铜粉覆盖,把铁片取出,刮取铁片上的铜粉。

(3)煎熬法,把胆水引入铁器里煎熬。

煎熬一定时间得到铜。

宋代生产多采用前两种方法。

现在采用的湿法炼铜的主要流程为酸浸―萃取一电积。

酸浸的主要原理为氧化铜矿加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铜和一种常见的氧化物。

酸浸后,再加入某种萃取剂将硫酸铜和其他溶液分离,得到较高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最后电解硫酸铜溶液,生成的铜便沉积下来。

湿法炼铜为我国首创。

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就有从胆矾水溶液中置换出铜的记载。

到北宋初年(公元10世纪)已将此反应用于实际生产,这是宋代提高铜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

湿法炼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电积”过程的主要变化为______(选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2)煎熬法中铁器的作用为______。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酸浸”的主要反应原理______。

(4)下列有关“湿法炼铜”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西汉时期已知道了湿法炼铜的方法
B.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炼铜方法的更新
C.宋代多采用的两种方法判断收集铜的时机依据的现象相同
D.现在采用的湿法炼铜中存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变化
15.六氯化钨(WCl6)可用作催化剂,熔点为283℃,沸点为340℃,极易与水反应。

实验室中,在加热的条件下,先将三氧化钨(WO3)还原为金属钨(W)再制备WCl6固体,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Cl2通常情况下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沸点为−34℃。

(1)WCl6中W的化合价为______。

(2)上述实验流程中涉及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种。

(3)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Ⅱ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反应Ⅱ需在干燥环境中进行的原因是 ______。

(5)冷却应控制的温度范围为 ______,其目的是 ______。

16.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塑料薄膜中,有一种无毒薄膜,可用于包装食品。

某学习小组对该种塑料薄膜的组成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塑料薄膜可能由C 、H 、O 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初步猜想】该种薄膜仅由C 、H 、O 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

【方案设计】完善部分实验方案:
是否含有O 元素。

【结论及反思】经讨论后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取2.8g 的薄膜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水的质量为3.6g 。

学习小组经计算讨论,得出该薄膜仅含C 、H 元素,无需进一步探究,理由是⑤______。

17. 石灰石是工业上制取生石灰的主要原料,反应原理为:CaCO 3
−高温
CaO +CO 2↑。

某矿区现有150t 石灰石,其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1)该批矿石中含碳酸钙 ______。

(2)理论上可制得生石灰多少吨?(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大量提供一次性塑料杯子会造成白色污染,故A不符合“绿色冬奥”理念;
B、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不污染环境,故B符合“绿色冬奥”理念;
C、轻量化技术和环保可降解材料,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故C符合“绿色冬奥”理念;
D、滑馆采用跨临界直接制冰系统,制冰效能提升30%,节约能源,故D符合“绿色冬奥”理念。

故选:A。

A、根据大量提供一次性塑料杯子会造成白色污染进行分析;
B、根据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不污染环境进行分析;
C、根据轻量化技术和环保可降解材料不污染环境进行分析;
D、滑馆采用跨临界直接制冰系统,制冰效能提升30%,节约能源进行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

2.【答案】C
【解析】解: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故选:C。

根据人体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中元素的含量,题目难度不大,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人体中元素的含量。

3.【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铬,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铷与钠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铷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7,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

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
上的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CO、CO2都由碳、氧元素组成,故A认识正确;
B、CO、CO2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相同,氧原子的个数不同,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同,故B认识错误;
C、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C认识正确;
D、CO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CO2不具有可燃性,不可作燃料,故D认识正确。

故选:B。

根据CO、CO2组成、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完成此题,可以依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
5.【答案】A
【解析】解:A、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口紧挨烧杯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没有用外焰加热、试管夹没有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A、根据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A 、Cl 与Cl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该选项不正确。

B 、铜能导电,是因为通电时电子能发生定向移动,该选项不正确。

C 、金刚石、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该选项不正确。

D 、金原子间间隙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大量α粒子不改变方向穿透,说明原子内有大量空隙,该选项正确。

故选:D 。

A 、Cl 与Cl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

B 、铜能导电,是因为通电时电子能发生定向移动。

C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很小。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答案】C
【解析】解:A 、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S +O 2−点燃
SO 2可以知道:硫和氧气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1:1,所以3.2g 硫只能和3.2g 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6.4g 二氧化硫,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 错误;
B 、黄铜可用于制作机器、电器零件,但并不是所有合金都可制作机器、电器零件;故B 错误;
C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碳酸氢铵受热不稳定;故C 正确;
D 、在铁制品表面刷漆,可隔绝氧气和水从而防止生锈,防止铁生锈不需同时隔绝氧气和水,只要控制一个条件即可;故D 错误;
故选:C 。

A 、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S +O 2−点燃
SO 2以及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B 、根据合金不是都可制作电器零件分析;
C 、根据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D 、根据防止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化学性质,金属的锈蚀等,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

8.【答案】C
【解析】解:A 、加热时铝、铜都能和氧气反应,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活泼性,该选项不正确。

B 、碳酸钠粉末能够从溶液中漏出,同时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能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C 、过程中湿润的酚酞试纸左边先变红色,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该选项正确。

D 、右边是密封装置,导致流入左边瓶内的水的体积偏小,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

A 、加热时铝、铜都能和氧气反应,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活泼性。

B 、碳酸钠粉末能够从溶液中漏出,同时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能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D 、右边是密封装置,导致流入左边瓶内的水的体积偏小,不能测定氧气含量。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答案】B
【解析】解:A 、仓库中镁带着火不能使用干冰灭火器灭火,是因为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该选项正确。

B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有4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即镁元素、氮元素、碳元素、氧元素,该选项不正确。

C 、可预测Mg 在CO 2中燃烧会生成较多黑色固体,该选项正确。

D 、镁在空气中点燃,只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生成,可知O 2的化学性质比N 2活泼,该选项正确。

故选:B 。

A 、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B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C 、可预测Mg 在CO 2中燃烧会生成较多黑色固体。

D 、镁在空气中点燃,只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生成,可知O 2的化学性质比N 2活泼。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B
【解析】解:A 、整个过程有两种单质生成,即氧气和氢气,该选项正确。

B 、制氢过程中不需持续添加Fe 3O 4,是因为反应过程中不断生成四氧化三铁,该选项不正确。

C 、过程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Fe 3O 4−光照
6FeO +O 2↑,该选项正确。

D、该过程制氢具有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等优点,该选项正确。

故选:B。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B、制氢过程中不需持续添加Fe3O4,是因为反应过程中不断生成四氧化三铁。

C、光照条件下四氧化三铁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氧气。

D、该过程制氢具有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等优点。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混合物氮气贫血Fe+2HCl=FeCl2+H2↑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烧杯上层
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的含量降低,不能支持蜡烛的燃烧时,低处的蜡烛也熄灭
【解析】解:(1)钢材中含有铁、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混合物;
(2)由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化学性质较稳定,因此常用作保护气;故答案为:氮气;
(3)补充铁元素主要预防贫血,食用后铁粉与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答案为:贫血;Fe+2HCl=FeCl2+H2↑;
(4)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氧气的浓度会降低,因此曲线a 是氧气浓度变化曲线;故答案为:a;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的含量降低,不能支持蜡烛的燃烧时,低处的蜡烛也熄灭;故答案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的含量降低,不能支持蜡烛的燃烧时,低处的蜡烛也熄灭。

(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2)根据空气的组成以及各成分气体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燃烧需要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12.【答案】氢原子与氧原子液态水中水分子间的间隔远小于气态水中水分子间的间隔硬水与
软水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水参与了反应,因此氧化钙中只含钙元素与氧元素,而氢氧化钙中除含有钙元素与氧元素以外,还含有氢元素,水中含有氢元素,因此水参与了反应【解析】解:(1)水分子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的,相同质量的液态水的体积远远小于气态水的体积,从微观角度解释的原因是液态水中水分子间的间隔远小于气态水中水分子间的间隔;故答
案为:氢原子与氧原子;液态水中水分子间的间隔远小于气态水中水分子间的间隔;
(2)根据溶有钙、镁的可溶性物质的多少,可将自然界中的水分为硬水与软水。

生产自来水时,加入混凝剂的目的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故答案为:硬水与软水;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
(3)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钙是由钙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氢氧化钙是由钙元素、氧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参与反应;故答案为:水参与了反应,因此氧化钙中只含钙元素与氧元素,而氢氧化钙中除含有钙元素与氧元素以外,还含有氢元素,水中含有氢元素,因此水参与了反应。

(1)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概念以及净化水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分子结构、分子的性质、净化水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等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试管BC(或B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或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集满)二氧化锰(或MnO2)②①③
【解析】解:(1)仪器甲的名称为试管,故答案为:试管。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采用固液常温型装置,所以发生装置应选择:B,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或D,所以可选用的装置是BC(或BD),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判断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判断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集满;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质量不变,故答案为:BC(或B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或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集满);二氧化锰(或MnO2)。

(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过氧化氢分子分裂成氢原子,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所以双氧水制氧气的微观主要反应历程的顺序为②①③,故答案为:②①③。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生成物的溶解性和密度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氧气制取,氧气的收集方法及验满的方法,注意识记氧气的验满的方法,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化学变化 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 CuO +H 2SO 4=CuSO 4+H 2OABC
【解析】解:(1)“电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变化;
(2)铁比铜活泼,煎熬法中铁器的作用为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故答案为: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
(3)酸浸的主要原理为氧化铜矿加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铜和一种常见的氧化物——水,化学方程式为CuO +H 2SO 4=CuSO 4+H 2O ;故答案为:CuO +H 2SO 4=CuSO 4+H 2O ;
(4)A 、由题干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已知道了湿法炼铜的方法,说法正确;
B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炼铜方法的更新,说法正确;
C 、由题干信息可知,宋代多采用的两种方法判断收集铜的时机依据的现象相同,说法正确;
D 、现在采用的湿法炼铜中不需要通电,即不存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变化,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BC 。

(1)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2)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题干信息以及所学化学知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铜的冶炼方法,解题时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以及题干信息来分析解答即可。

15.【答案】+62WO 3+3H 2−△W +3H 2O 化合反应 防止六氯化钨与水反应 大于−34℃小于340℃分离六氯化钨和氯气
【解析】解:(1)WCl 6中氯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W 的化合价为+6。

故答案为:+6。

(2)上述实验流程中涉及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有2种,即三氧化钨和水。

故答案为:2。

(3)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WO 3+3H 2
−△W +3H 2O 。

故答案为:WO 3+3H 2−△W +3H 2O 。

(4)反应Ⅱ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反应Ⅱ需在干燥环境中进行的原因是防止六氯化钨与水反应。

故答案为:化合反应;防止六氯化钨与水反应。

(5)冷却应控制的温度范围为大于−34℃小于340℃,其目的是分离六氯化钨和氯气。

故答案为:大于−34℃小于340℃;分离六氯化钨和氯气。

(1)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上述实验流程中涉及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有2种,即三氧化钨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