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6期
辽宁林业科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
2020
N q6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李连强2
(1.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丹东118003;2.辽宁辽东半岛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退耕还林(草)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分析其研究趋势及热点为今后开展科研提供导向。
选择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和热点。
结果表明:1999-2020年有关退耕还林(草)的相关文章共3857篇;其中,文献(期刊)占比高达83%,会议占比17%。
总体呈现先快速增长,之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作者群体看,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状态,主要形成了4个研究群体,各群体间的连接度较弱,但群体內的连接度非常高;基于突显关键词,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大致划分4个阶段。
1999-2002年退耕还林(草)动员实施阶段,2003-2008年退耕还林(草)建设完善阶段,2009-2013年退耕还林(草)生态价值评估阶段,2014-2020年退耕还林(草)定量、机理分析与决策管理阶段。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文献计量;趋势;热点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714(2020)06-0041-07
1999年退耕还林(草)正式启动,在四川、陕西、甘肃等进行试点,旨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1-2],着重优势树种的选择[3]、退耕模式的探索⑷等。
2000年在全国推广,特别是增加了长江流域、江河湖泊的退耕还林(草)[5-6]。
2014年,第二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启动,努力提升森林质量,加快退耕还林(草)决策管理进程[7]o
当前,越来越多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森林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纳入决策管理层。
汪福学等[8]利用退耕还林(草)的遥感影像数据,建立了县级的退耕还林(草)管理系统。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16号)为退耕林地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量化工具,为决策者的森林生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但是,有关退耕还林(草)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退耕地生态补偿问题[10]、退耕林可持续发展问题[11]、退耕区域生态效益评价问题[l2]o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了我国近20年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和热点,有助于了解相关研究团体和研究核心,为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主题限定为“退耕还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文献类型为“期刊和会议”,文献语言为“中文”,检索时间段为1999-2020年。
利用高级检索,去除不相关文献,共得到3857条文献样本。
利用CiteSpace5.2和Excel2019软件对文献关键词和作者进行分析,识别和显示退耕还林(草)研究的新趋势和新热点[13],得出了退耕还林(草)不同阶段的突显关键词,显示研究作者的关系图谱,重点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草)的研究团体、研究趋势和热点。
收稿日期:2020-07-14
基金项目: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辽东山区)生态效益监测。
作者简介:李连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E-mail:1164629835@。
—41—
第6期辽宁林业科技2020年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
2.1.1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分析
在CNKI中,1999-2020年有关退耕还林(草)的相关文章共3857篇,其中,文献占比高达83%,会议占比17%。
从图1可以看出,2004年和2008年退耕还林文献发表数量较多,呈现出先快速增长,2004年后接近最大值,至2008年相对稳定,之后缓慢下降。
其中,1999-2002年论文发表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为首轮退耕还林(草)实施评估阶段[14];2003-2008年论文发表数量增长率稳定且有稍许下降趋势,为退耕还林(草)完善阶段;2009-2013年发表论文数逐渐减少,为退耕还林(草)生态价值评估阶段;由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实施,2014-2020年论文发表数量,相比2013年有所增加之后缓慢降低,为定量分析与决策管理阶段。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年份
图11999-2020年总发文量年变化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会议论文数量与文献数量变化趋于相似,但文献数量在2004,2008,2015年等节点上变化更剧烈,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国家政策在退耕还林(草)中的倾斜作用。
2020年会议论文呈现“抬头”趋势,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已接近尾声,定量分析与决策管理阶段开始走向成熟化。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年份
图21999-2020年会议发文量年变化趋势
2.1.2文献高产作者群体分析
作者群体分析,可以显示目前阶段一定程度上退耕还林(草)领域的发展水平、研究状况。
从图3可以看出,有节点994个,其大小代表作者出现次数;连接线1178条,线条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密度0.0024。
从作者群体看,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状态,主要形成了4个研究群体:①刘国斌、王兵等,②杨勤科、温仲明等,③王继军、成思敏等,④姜志德、谢晨等,其中以王继军和刘国斌发表文献数量较多。
同时,各群体间连接度较弱,但群体内连接度非常高,有利于研究的稳定性。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各研究单位受距离限制,相互合作交流比较困难;而各群体内部对退耕还林(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相似,有利于相互合作交流。
可见退耕还林(草)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相关研究体系、研究团队及研究方法。
—42
—
第6期
李连强: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2020 年
[姜志德
谢晨
丽明
'王继军 思敏
*
刘国斌『
杨勤科
图3退耕还林(草)发表文献作者合作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高产论文排名前10位分别为 王继军、姚顺波、孙保平、支玲、刘国彬、杨改河、李贤
伟、姜志德、王兵、周心澄,表明这些作者对退耕还林
(草)领域研究较深。
半衰期排在前3位的作者分
别为王继军、支玲和姚顺波,这3位作者发表文献对
退耕还林(草)领域影响时间较长、较久。
从研究机
构看,文献发表量前10位的作者中,以中国科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较多,大学的作
表1
退耕还林(草)文献主要作者的基本情况
作者
数量
半衰期/a
机构
研究主题
王继军5011中国科学院
退耕还林(草)、生态农业经济系统、结构方程模型等
姚顺波46
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权改革、退耕还林成本与效益、驱动力分析等孙保平
41
4
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壤理化性质等支玲268
西南林业大学退耕地经济补偿、退耕还林发展模式、协调性评价等
刘国彬263
中国科学院
土壤侵蚀、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综合治理等杨改河
26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
李贤伟
24
4四川农业大学
土壤有机碳、3S 技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等姜志德
21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态服务价值、粮食安全、生态补偿等王兵21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效益、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森林生态站等周心澄
20
2
北京林业大学
土壤理化性质、退耕还林配置模式、生态效益等
2. 2我国退耕还休(草)热点
2. 2. 1 1999 -2002年退耕还林(草)动员实施阶段
从图4可以看出,1999 -2002年退耕还林(草)
一词贯穿始终,还包括坡耕地、天然林保护工程、生 者人数多于研究所,而研究所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大
学,说明顶级的师资力量在研究所,但大学的论文数
量大于研究所。
对于研究主题,各机构及作者间存 在较多的统一性,不同机构间也存在相似性,如各文
献作者都是以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
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同时各作者又有自己的研究重
点,例如王继军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姚顺波的驱动 力分析,孙保平更加注重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态(环境)建设、西部大开发等,表明我国在综合考 量下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
1999年,赵新泉等[15]提出退耕还林(草)着重
考虑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及配套政策等。
2000年,
—43 —
第6期辽宁林业科技2020年
山仑院士提出了实施退耕还林(草),应着重解决适宜优势树种选择、天然植被保护和改良等问题[l6]o 2001年,张殿发等[l7]提出了西北退耕还林(草)要坚持因地制宜、林草共进、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
2002年,支玲等[l8]深化了退耕还林(草)的含义与实施基础,认为应坚持生态与经济兼顾发展。
1999-2002年为退耕还林(草)实施评估阶段,其整体框架及实施政策、方法、决策在不断完善中。
西部地区和长江流域已经开始大范围实施,初见成效。
退耕还草
生态退耕
可持续性
农民(劳动者)
退耕地
西部地区
水土保持
退耕还林(草)
西部大开发
生态(环境)建设
天然林保护工程
坡耕地
退耕还林
19992002
20002001
年份
图41999-2002年退耕还林(草)研究突显关键词
2.2.22()03-2008年退耕还林(草)建设完善阶段
2003-2008年相关突显关键词有效益评价、植被恢复、退耕农户、生态退耕、后续产业、荒山荒地、土地利用等(图5),注重退耕还林(草)的成效、适宜性、退耕模式、后续产业,特别是因此带来的短期影响及效益。
2003-2008年退耕还林(草)建设完善阶段,具有研究范围广、地域性强,集中于黄土高原区,时间尺度短等特点。
慝18狀
喟螺
效益评价
退耕地
退耕农户
植被恢复
对策
耕地
后续产业
粮食安全
生态退耕
经济林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
农民(劳动者)
可持续发展
坡耕地
荒山荒地
生态环境(ft设)
水£保持
退耕还林(草)
2003200420052006
年份/Year
20072008图52003-2008年退耕还林(草)研究突显关键词
2003年,杨建波等[19]根据退耕前后生态环境变化,评价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薛建辉等[20]探讨了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植被恢复,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困难立地人工造林。
2004年,李昆等[21]提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海拔1400m以下及1400-1600m区域适宜造林树种。
2005年,焦峰等[22]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对土地覆被格局变化、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影响。
2006年,易福金等[23]利用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农民收入的短期(2003-2005)影响。
2007年,汪邦稳[24]等分析了延河流域退耕前后土壤侵蚀变化,提出植被盖度和坡度是短期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控因子。
2008年,贾晓娟等[25]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初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价值。
—44
—
第6期
李连强: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2020 年
2. 2. 3 2009 - 2013年退耕还林(草)士态价值评估阶段
2009 -2013年相关的主要突显关键词有土地
利用、退耕(地)、吴起县、土壤养分、生态补偿、植被
恢复等(图6)。
退耕还林(草)的初期效益及其相
关概念、政策等被广泛接受,退耕还林(草)生态价 值评估也进入到了全面、综合、多指标评估期,特别 注重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具有研究时间尺 度长、研究方法多样性等特点。
2009年,赖亚飞等[26]采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
益指标,分析了吴起县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
2010年,钟晓娟等[27]选择维护水源、固持土地、净
化空气等指标,建立了盐池县退耕还林(草)生态效
益评价体系。
2011年,田耀武[28]基于AnnAGNPS 模型,分析了三峡库区黑沟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区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
2012年,马海芸等[29]利用层
次分析法(AHP ),构建了小尺度(县级)退耕还林
(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2013年,王兵等[30]
参考DPSIR 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
响应5个方面进行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表明退耕还
林(草)能有效改善区域环境。
退耕还林(草)评价研究体系和模型已经逐步
完善,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由评估分析转向机
理、过程、管理等多样化、理论性研究。
唱®釈哺冰
安塞县 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 后续产业
农户 遥感 生态补偿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土壤养分 退耕地 吴起县 退耕 土地利用 退耕还林(草)
2009
2010
20122013
2011年份
图6 2009 -2013年退耕还林(草)研究突显关键词
2. 2.4 2014 -2020年退耕还林(草)匸量、机理分
析与决策管理阶段该阶段相关突显关键词主要有土地利用/覆被
变化、生态补偿、土壤养分、退耕年限、生态系统服务
等(图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生态补偿等研究主 题贯穿2014 -2019年,集中在黄土高原区域,重点
生态文明匸 I I 生态系统服务. ■ =^=
时空分布- | |土壤侵蚀 | |植被覆盖度「 | |乡村振兴 | |
底 精准扶贫: I =c=鯉 影响因素- I I 狀 退耕年限- I —询 生态(植裱)檢复「 嗣删删1注甲螺 黄土丘陵区:•宀•宀I 囲;
土壤有机碳 7
土壤养分:......- I 黄土高原±1=™™™= 生态补偿.........KHXXXXXXXXXXX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宀宀宀WHHHHHHHHHT :
退耕还林(草)....
在机理分析和决策管理。
韩洪云等⑶]采用成本流、
保护拍卖和选择实验法,分析了重庆市万州区退耕
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张蕊等[32]通过土壤有机
碳、氮和磷的测定,从机理层次分析退耕还林(草)
对土壤的影响。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年份
图7 2014-2020年退耕还林(草)研究突显关键词
—45
—
第6期辽宁林业科技2020年
2015-2018年突显关键词还包括生态(植被)恢复,探讨退耕还林(草)定性、定量分析,例如退耕还林植被覆被变化的定量分析[33],土地利用演变对景观格局的影响[34],生态恢复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35]等,退耕还林(草)研究逐步深化,从生态评价走向综合管理。
特别是2019年和2020年,开始探究退耕还林(草)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决策管理[36-38]。
尤南山等利用土地利用/覆被和GPP模拟数据,预测GPP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GPP年际变化的影响[39]。
3结论与讨论
3.1纟结论
利用CNKI数据库基于统计学分析,对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①1999-2020年退耕还林(草)文章发表共3857篇;其中文献占比高达83%,会议占比17%。
2004和2008年,退耕还林(草)文献发表数量较多,呈现快速增长,2004年后接近最大值,至2008年相对稳定,之后缓慢下降。
②从作者群体看,呈“大聚集,小分散”状态,主要形成4个研究群体:刘国斌、王兵等,杨勤科、温仲明等,王继军、成思敏等,姜志德、谢晨等;且以王继军和刘国斌文献数量较多。
同时,各群体之间的连接度较弱,但群体内的连接度非常高。
③基于突显关键词,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大致划分4个阶段,1999-2002年退耕还林(草)动员实施阶段,2003-2008年退耕还林(草)建设完善阶段,2009-2013年退耕还林(草)生态价值评估阶段,2014-2020年退耕还林(草)定量、机理分析与决策管理阶段。
3.2讨论
通过对退耕还林(草)文献梳理,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方法不断改进,研究内容不断完善和修正,交叉学科开始盛行。
①
退耕还林(草)研究有其深刻时代背景和交叉学科基础。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重大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也会不断完善[40],但也存在巨大挑战,包括退耕与复耕、经济与环境等新挑战[41]o退耕还林(草)研究还涉及交叉学科,尤其是经济基础与林业生态科学,不仅考虑退耕还林(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要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42]O
②退耕还林(草)量化分析和机理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我国退耕还林(草)量化分析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修订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规范了退耕还林(草)评价体系,但也存在模型评估功能有限、推广性差、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43],退耕还林(草)量化分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退耕还林(草)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生态过程演化、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机理研究等[44]O
③退耕还林(草)造福人类及其决策管理成为新研究趋势。
我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保障退耕还林(草)可持续性,将退耕还林(草)的生态服务价值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中。
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结合退耕还林(草)监测和评估结果,实现区域或全国性退耕还林(草)决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超,甄霖,杜秉贞,等.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实证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 22(7):850-858.
[2]虎陈霞,傅伯杰,陈利顶,等.浅析退耕还林还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安塞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67-72.
[3]张春华,李昆,崔永忠.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退耕还林区造林树种选择[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05,25(1):20-23.
[4]李世东.干热干旱河谷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35-38.
[5]田明华.对当前西部退耕还林政策中有关做法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⑴:87-89.
[6]谢红霞,李锐,杨勤科,等.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69-576.
[7]王一超,郝海广,翟瑞雪,等.农户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预期及其影响因素: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和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8):69-75.[8]汪福学,史明昌,周心澄,等.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2):93-97.
[9]刘胜涛,牛香,王兵,等.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J].生态学报,2018,38(16):5759-5770.
[10]刘庆博,支玲.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44-49.
[11]于江龙,支玲,杨建荣.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研究
—46—
第6期李连强: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2020年
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2):17-21.
[12]徐玉霞.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
通报,2017,37(6):248-255.
[13]Chen C,Hu Z,Liu S,et al.Emerging trends in regener
ative medicine: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in CiteSpace[J].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2012,12(5):593-608.
[14]刘婷,郑宇梅.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J].林业经
济问题,2020,40(1):21-28.
[15]赵新泉,马艳娥.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J].
林业资源管理,1999(3):36-39.
[16]山仑.怎样实现退耕还林还草[J].林业科学,2000,36
(5):2-4.
[17]张殿发,张祥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急需解决的问题及
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1,21(3):9-11.
[18]支玲,刘俊昌,华春.退耕还林(草)的含义与实施基础
的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6):69-75. [19]杨建波,王利.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中国土
地科学,2003,17(5):54-58.
[20]薛建辉,吴永波,方升佐.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
被恢复与生态重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6):84-88.
[21]李昆,张春华,崔永忠,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
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
(5):555-563.
[22]焦峰,温仲明,李锐.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
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26-29.
[23]易福金,徐晋涛,徐志刚.退耕还林经济影响再分析
[J].中国农村经济,2006(10):28-36.
[24]汪邦稳,杨勤科,刘志红,等.延河流域退耕前后土壤侵
蚀强度的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4):27-33.
[25]贾晓娟,常庆瑞,薛阿亮,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
还林生态效应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82-185.
[26]赖亚飞,朱清科.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
程实施综合效益评价: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219-223.
[27]钟晓娟,赵岩,孙保平,等.盐池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
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0(9):34-38.
[28]田耀武,肖文发,黄志霖.基于AnnAGNPS模型的三峡
库区黑沟小流域退耕还林生态服务价值[J].生态学杂志,2011,30(4):670-676.
[29]马海芸,雍雅明,刘宗盛.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效益综合评价:以榆中县为例[J].草业科学, 2012,29(9):1359-1367.[30]王兵,刘国彬,张光辉,等.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黄
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效应评估[J].水利学报,2013,44(2):143-153.
[31]韩洪云,喻永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成本基础、接
受意愿抑或生态价值标准[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
(4):66-74,114.
[32]张蕊,曹静娟,郭瑞英,等.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退耕
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6):938-944.
[33]李艳忠,刘昌明,刘小莽,等.植被恢复工程对黄河中游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6, 31(12):2005-2020.
[34]张婷,侍昊,徐雁南,等.退耕还林对喀斯特地区土地利
用景观格局影响的定量化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3):34-43.
[35]宁应之,万贯红,杨元罡,等.甘肃省徽县不同退耕还林
模式下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9, 38(6):1697-1706.
[36]孙艺杰,任志远,郝梦雅,等.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
衡与协同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延安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9,39(10):3443-3454.
[37]吕晓璐,何家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条件对乡村振
兴的借鉴意义: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4):122-125.
[38]李玥,王继军,刘普灵,等.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
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7):1179-1190.
[39]尤南山,董金玮,肖桐,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高
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地理科学,2020,40
(2):315-323.
[40]张力小,何英.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
评析[J].林业科学,2002,38(1):130-135.
[41]任林静,黎洁.陕西安康山区退耕户的复耕意愿及影响
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12):2426-2433. [42]贾卫国.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
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53-56.
[43]师贺雄,王兵,牛香.长江、黄河中上游省份退耕还林工
程生态系统服务[J].生态学杂志,2016,35(11):2903-2911.
[44]刘文超,刘纪远,匡文慧.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土壤保护效应的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19,74(9): 1835-1852.
(责任编辑:张素清)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