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方式转化的规律及经济学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3期2006年6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Journal of T 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 formation T echnology
V ol 16N o 13June 2006
文章编号:100926744(2006)0320113204
城市交通方式转化的规律及经济学解释
王春才,赵 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 城市居民的出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交通方式不仅有其存在的客观
原因,而且,它们之间还会因为某些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化.这种转化通常会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性,从出行的不同维度的特性出发,找出不同的出行维度与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并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给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经济学解释.关键词: 交通方式;转化;规律;经济学解释中图分类号: U491
The La w and the E conomic Explanation of the T ransform ation of
U rban T raffic Mode
WANG Chun 2cai ,ZHAO Jian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
Abstract : There are many ways of urban residents ’traffic m ode .Different m odes have different reas ons for their existence and they can trans form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Such trans formation can usually aff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 urban traffic system.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outg oing dimensions and different traffic m odes and tries to analysis the cause and the law of the trans 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raffic m od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traffic m odes and outg oing dimensions .I t als o tries to give an economic explanation of the trans formation am ong different traffic m odes according to the relavent economic theory.K ey w ords : traffic m ode ;trans formation ;law ;economic explanation C LC number : U491
收稿日期:2006202210
王春才(1963-),男,河南平顶山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Email :ccw20088@s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因素使得本来就一直存在问题的城市交通再次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个是大量居民向城市转移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城市居民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小轿车进入城市居民家庭的速度异常迅速,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对城市道路的需求造成了极
大的压力.另一个是由于大多数城市单中心结构的特点以及原始规划、地理位置、资金来源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又造成了城市道路的供给远不能满足行人和车辆对道路需求的快速增长.据建设部和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我国城市有661个.其中,北京市人口1492.7万人,机动车超过230万辆,自行车近1000万辆.上海人口1700多万,机动车200.3万辆,自行车600万辆.许多大城市居民的出行受到交通拥堵的困扰,特别是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下降使城市公交失去了其应有的
吸引力.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缺乏应有的合理转化.
如何认识和解决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问题?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规律、特别是对这种转换进行经济学解释的文章还不多见.实际上,城市居民的出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简单来说,它包括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共交通方式和小汽车方式(含私人小汽车和出租车)等.不同的交通方式不仅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且,它们之间还会因为某些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化.这种转化通常会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性,从出行的不同维度这一角度出发,找出不同的出行维度与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及相关成本—收益模型,进一步给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经济学解释.
1 城市交通方式与居民出行维度
城市交通方式存在许多种类型,不同的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存在的原因.同样,居民的出行也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维度(用来描述出行的性质).不同的交通方式与不同的出行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且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还会发生相应的转化.
1.1 城市交通方式的种类及其特性
简单来说,城市交通方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共交通方式和小汽车方式.
第一,对步行方式来说,它是城市居民出行最基本的交通方式.这种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省钱、方便、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而且,对较短的出行距离来说,它还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因此,它非常适合2公里以下的短距离出行.
第二,自行车方式是城市交通中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目前在我国城市居民出行中,自行车出行方式平均占总出行量的50%以上.尽管随着机动化的加快,自行车方式在不断减少,但在我国城市交通结构中,自行车方式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自行车方式具有方便、灵活、无污染、短距离(5公里以内)可达性好等特点.同时,这种方式还具有衔接其它交通方式的作用.
第三,公共交通方式,包括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等是城市交通最主要的方式,它实际上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公交方式具有运量大、经济、单位能耗低、适合长距离(5公里以上)出行等特点,出行距离可达城市的纵横跨度.大力发展公交、实行公交优先政策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四,小汽车方式,包括私人小汽车和出租车.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交通方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许多城市的小汽车数量迅速增长,居民出行采取小汽车方式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方便、快捷、可达性好,但费用高、单位能耗大,且对道路的人均占用面积最大.
1.2 居民的出行维度
对居民出行的描述可以有多种方式,为简单起见,本文采用以下三个维度来描述居民的出行.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出行距离、出行频次和出行目的.
出行距离可划分成短距离(2公里以下)、中距离(3~5公里)和长距离(5公里以上).出行距离对交通方式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一般来说,出行者每次出行的距离大都不同,但只要出行目的地明确以后,出行距离就确定下来了.大多数出行者都会根据出行距离的长短而在自己心中对交通方式有一个心理预期,这种预期会引导出行者选择相应的出行交通方式.
出行频次可划分为低频次(每月2次以下)、中频次(每月2~8次)和高频次(每月8次以上).城市居民的出行一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上班族和学生在正常的工作日时间里,出行频次非常高,且较为固定.在周末或节假日,居民出行购物或游玩的频次较高.但一些偶发性出行如约会、看病等出现的频次就非常低.
出行目的是另一个描述居民出行性质的维度.居民出行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工作、学习、购物、娱乐、社交及健康等.我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出行目的简单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私人日常目的、固定性及公务目的和私人紧急目的.这三种出行目的对时间的紧迫性要求各有差别,不同的出行目的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3 交通方式与出行维度之间的关系
居民出行时选择何种交通方式,一般是由出行维度和交通方式的性质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交通方式与出行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三个
411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6月
出行维度中,出行距离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影响最大.当出行距离从短距离向中、长距离变化时,出行者将会依此选择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或小汽车方式.从出行频次角度看,在中短距离的出行中,随着出行频次的提高,交通方式将从步行转向自行车方式.比如偶尔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或偶尔到某单位办事,若距离不是太远,常可采用步行方式;但对每天需要去上学的学生或需要上班的人员,则常采用自行车方式.而在长距离出行中,随着出行频次的提高,交通方式将从出租车转向公交方式.另外一个常被人忽视的是出行目的与交通方式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按照我们以上对出行目的的分类,出行目的包括私人日常目的、固定性及公务目的和私人紧急目的等.这三种出行目的对时间的紧迫性要求是依此提高的.随着出行目的对时间紧迫性要求的提高,出行者将依此选择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
显然,出行距离短、频次低、对时间紧迫性要求不高的日常性出行,通常采用步行的交通方式;出行距离为中、频次较高、对时间紧迫性要求较高的出行,常采用自行车方式;出行距离长、频次高、对时间的紧迫性要求较高的出行,常采用公交的方式;出行距离长、频次低、对时间紧迫性要求高的出行,通常采用小汽车方式.交通方式与出行维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的三维空间图来描述
.
图1 交通方式与出行维度的关系
图1中,第一个维度是出行距离,在该维度上,
离原点越远,表示出行距离越长.第二个维度是出行频次,离原点越远,说明出行频次越高.第三个维度是出行目的,离原点越远,说明该目的的时间
紧迫性越高.在曲面A 包围的曲面内,通常采用步行的方式;在曲面A 和曲面B 之间的范围内,一般采用自行车方式;在曲面B 和曲面C 之间,常采用公交的方式;在曲面B 和曲面D 间通常采用小汽车方式.以上的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在自行车与公交车之间、公交车与小汽车之间、甚至在自行车与小汽车之间都会出现交叉现象.交通方式的转化常常发生在分界面或交界面处.小汽车方式与其它交通方式的交叉较多,说明它们之间都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
1.4 交通方式之间转化的规律
城市交通方式之间的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出行维度、居民经济状况、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及交通运行状况、政府政策等.从出行维度来看,正如以上所分析的: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交通方式的转化规律表现为从步行方式依此向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或小汽车方式转化;随着出行频次的提高,中短距离则由步行向自行车转化,长距离则从出租车转向公交方式;随着不同出行目的对时间紧迫性要求的提高,选择的交通方式将依此是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
居民经济状况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转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随着居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交通方式依此从步行方式向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转化.不过,居民收入对交通方式的影响主要是在公交方式向小汽车方式转化的层面上.步行方式向自行车方式转化,甚至向公交方式转化的费用是普通城市居民能够承受的,但从公交方式向小汽车方式的转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支撑.特别是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追求出行的舒适性、灵活性和自主性.这时出行就常乘出租车,甚至购买私人小汽车.
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交通运行状况的角度来看,交通方式的转化呈现出如下规律性:当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如道路狭窄、公交运行效率差时,人们更愿意采取自行车甚至步行的方式.随着道路的改扩建和公交网络的完善,机动车运行效率得到提高,这时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便会由步行和自行车向公交或小汽车方式转化.
总体而言,交通方式的变化趋势是向着更加快捷、方便、经济、舒适的方向转化.
5
11第3期城市交通方式转化的规律及经济学解释
2 交通方式间转化的经济学解释
城市居民出行时可以采取多种交通方式,然
而,为什么人们通常倾向于采取某种交通方式,而不愿采取另一种交通方式?为什么随着某些条件的变化,出行者会从某种交通方式转化到另一种交通方式?以下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其内在的原因.
2.1 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涉及到成本和收益.根据经济学假设,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都倾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上,人们的出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获取一定的收益,但要获取收益就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出行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也包含着相应成本和收益.出行成本主要包括采取某种交通方式需要付出的相关费用,即经济成本、出行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体力消耗等带来的身体成本等.出行收益主要包括某次出行带来的经济利益、满足自身生活和学习需要等生活利益、获取身心愉悦而带来的身心利益等.
对某项出行而言,出行者应该选择哪种交通方式,首先需要对这种出行能够采取的几种交通方式分别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一般来说,理性的出行者将会选择综合收益最大的一种交通方式.例如,对某次中长距离的出行,可选择的交通方式有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这次出行目的本身能给出行者带来的收益是一定的,但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会有不同的出行成本,因此,综合收益就有差别.用P
1、P
2、P3分别代表本次出行时选择自行车方式、公交方式和小汽车方式的综合收益,
如果P
2
>P1>P3,则出行者就会选择公交方式,反之亦然.交通方式之间之所以会发生转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采取不同的交通方式会给出行者带来不同的综合收益,出行者总是选择综合收益最大的交通方式.因此,交通方式将向着综合收益最大的方向转化.
2.2 公有地悲剧与交通方式的转化
当许多人都有权使用一项共同的资源时,就会出现该资源被过度使用的现象,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公有地悲剧.城市道路就属于这种资源,它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城市居民都有使用它的权利.就拿公共交通和私人小汽车来说,公交车辆和私人小汽车都有权使用城市道路.而且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是因为,由于道路的使用几乎是免费的,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道路的改善,就刺激了私人小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汽车的使用必将占用大量的道路空间,并最终导致城市交通的拥堵甚至瘫痪.公交运营效率下降,小汽车的优势荡然无存,这必将引起交通方式从小汽车和公交车方式向自行车方式甚至步行方式转化.在此压力下,政府不得不修建道路,增加道路供给,改善交通状况.然而,道路的增加又刺激了小汽车的增加,小汽车的增加又会引起新一轮的交通拥堵,这种情况循环往复.
显然,公有地的悲剧不可能由市场来解决.建立合理、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促进交通方式的合理转化,必须在依靠市场的同时,还要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即既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要利用政府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调节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的情况下,城市交通必须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移.即城市交通的发展应当同时满足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因此,对城市交通而言,政府应当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大力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步行及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用大力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用、设置禁行区以及实施部分路段行车收费等措施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从而,促进交通方式的合理转化.
参考文献
[1] 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赵坚,杨轶.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交通
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5(2):65-71.
[3] 赵坚.中国铁路重组的企业边界问题分析[J].中国工
业经济,2005,(1):63-70.
[4] 徐循初.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J].城市
规划汇刊,2003,(1):13-15.
[5] 张国伍.论道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协调与发展[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5(1):16-24.
611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