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招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招聘
在2012年3月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明确了今年GDP减速的具体目标之后,似乎是为了验证GDP的减速,近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或者说与未来经济走势相关的数据似乎都有走弱的迹象,比如说2月份进出口数据出现贸易逆差,各地房地产投资力度明显减弱,支撑经济增长的两大亮点出口和房地产都呈现出萎缩的迹象,而19日公布的汽油柴油大幅提价的消息在减轻了“两桶油”的财务包袱同时,其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实体经济的走弱自然也让依附在实体经济身上的电子商务步入低谷。
去冬以来,从团购网站开始,再到奢饰品网站,国内电子商务网站步履维艰,从去年年初的“烧钱大战”演变成为今年年初的“关店裁员大战”。
电子商务行业的寒冬让重金投向该行业的风险投资商们焦灼起来,这个原先被视为“投资天堂”的电子商务行业还值不值得投资,网络经济的投资新机遇又在何方?
就在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竭尽心智力图熬过这个严冬之际,同为网络经济行业的网络招聘业似乎一点也没有感受到寒冬来临的味道,即就是在其它电子商务网站纷纷关店抑或裁员以削减成本应对危机时,网络招聘网站依然是春光灿烂,春风佛然,这一点可以从前不久公布的前程无忧2011年财务数据可以看出。
前程无忧在2011年收入达到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利润3.9亿元人民币,均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年报显示,该公司在2011年向24多万名独立雇主提供了招聘服务,客户数量增长了14%。
这让投资于概念网络招聘网站的投资商自然是喜不自禁。
网络招聘网站何以在电子商务网站中鹤立鸡群,风景这边独好,与国内网络招聘网站极为清晰和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密不可分。
对于网络招聘网站来说,它们与其他门户类网站的招聘频道和社交类网站的招聘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更加和极其专业。
它们以其强大的客户浏览量让在茫茫人海中苦于寻觅合适员工的雇主看到了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招聘模式。
笔者曾经与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管探讨过这一问题,她说,她们公司在招聘时首先是通过合作的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当求职者把网络简历发送到公司招聘邮箱之后,再由公司先出一个考题,当求职者把答题发送到公司邮箱并经公司初步审核之后才发出面试申请,这样既减轻了公司的面试量,也减轻了求职者的求职成本,网络招聘网站从中也可以拿到自己的服务费用,可谓是皆大欢喜。
网络招聘网站的红火与时下求职者群体的年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的求职者多属于80年代晚期和刚刚步入职场的“90”后,这些人的成长基本上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年轻好学追求个性化发展,选择职业很认真,放弃职业很正常,工作岗位一旦不太适应其个性的发展便立马扬长而去。
据前程无忧的一份调查报告说,2011年企业员工的离职率达到19%,也为历年之最,正是这种求职的高潮和离职的红火造就出网络招聘网站的红火。
不可否认的是,去年至今的国内各地时不时涌现出来的“用工荒”也让网络招聘网站吃了不小的甜头。
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务工者对网络招聘也是轻车熟
路,他们上网浏览各地的用工量和用工待遇,从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打工的地点和企业,这也让网络招聘从中得以分羹。
网络招聘网站的业绩暴增和前景喜人再一次告诉人们,只要你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而不是仅仅具有概念或题材,网络时代可以让你做得更为专业和精准,这种专业和精准又可以为你带来新的投资和凶猛的成长。
前程无忧是中国首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包括网络招聘、报纸招聘、猎头、校园招聘、培训测评和人事外包在内的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
1、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市场规模
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达到17亿元人民币,占整个招聘市场规模的比重达到14.5%,且网络招聘市场规模增速快于招聘市场整体增速。
2010年网络招聘营收比重的提升,首先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带动网络招聘市场回暖,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其次,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雇主从传统的报纸、杂志招聘转向成本较低的网络招聘;第三,网络招聘企业改善产品服务质量,开展多元化经营。
招聘市场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未来几年预计中国招聘市场以及网络招聘市长期增长的态势不变。
艾瑞预计2014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市场规模将达44.9亿元,2010~2014年复合增长率为27.5%。
2,网络招聘行业三足鼎立
数据显示,2010年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的网络招聘营收分别为5.43亿元、4.01亿元和2.64亿元,在该年度网络招聘整体市场规模17亿元的占比分别为31.9%、23.6%和15.5%,三大招聘网站总占比为71.1%,其他行业类、地方类、搜索类、社交类以及其他细分类的招聘网站营收规模共占28.9%。
由此可见,中国招聘网站依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三足鼎立格局,中短期内不会动摇,此外中国招聘市场也会继续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形式。
3,前程无忧稳居行业第一
从1997年国内首家招聘网站上线至今,招聘网站数量早已超过千余家。
这些网站大多采用网络招聘鼻祖“Monster”模式,即把招聘网站变成一个中介平台,先获取大量的注册用户和简历,吸引付费雇主发布招聘信息,这种模式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同质化严重。
截至目前,国内招聘网站形成了前场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企业均由外资部分或全资控股:前程无忧第一大股东为日本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Recruit,智联招聘大股东为澳大利亚网络招聘服务提供商SEEK,中华英才网则由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全资拥有。
营收方面,前程无忧营收规模和增速远大于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
前程无忧2010年总营收规模达10.8亿元,其中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5.43亿元,较2009年的3.33亿元同比增长63%。
智联招聘2010年营收为4.01亿元,该年度下半年全面实现扭亏为盈;中华英才网2010年营收规模为2.64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小于前程无忧与智联招聘。
业务模式上:智联招聘做猎头出身,中华英才网较早涉足校园招聘领域,而前程无忧最早从印刷广告做起,此后涵盖网络招聘、猎头、校园招聘、人事外包以及培训测评等综合业务,截止2011年二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占比达60.3%,印刷广告占比降至15.6%,可见网络招聘服务是该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管理层方面: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高层的人事任免颇为动荡,前程无忧相对较为稳定。
2008年10月Monster完成对中华英才网的全资收购,原总裁张建国离职,由Monster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爱德华-罗接替;2009年8月,智联招聘COO赵鹏接任原CEO刘浩担任新CEO一职。
前程无忧的管理层较为稳定,大多数高层在公司成立的前几年即加入,并一直担任职务至今。
不过,从网络广告投放金额来看,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相差无几,而且竞争对手扭亏为盈不断发力以及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包括SNS网站等,前程无忧仍然在市场份额的维持和增长以及业务模式等方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如今,对着电脑,工作、聊天、购物,一天里的大事小情几乎全部搞定。
在线的求职方式也并不新奇,各大招聘网站的迅速崛起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求职手段。
然而,在此之后,更加精准和方便的“移动求职”、社交网络(SNS)求职等,也逐渐进入求职者的视线并且深得人心。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通过手机获取资讯、开展娱乐、进行阅读、联络好友时,你有没有想过,找工作,也可以在手机上轻松完成呢?
体验:打开iphone的APP STORE,免费下载排行榜中,前程无忧手机客户端已经连续多日占据前几名的位置。
网友刘某下载了这款软件,她认为招聘网站的手机客户端用起来很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查询,“匹配度很高,搜索也很好用”,网站上有的资讯,客户端里全都有,通过“个人中心”,还可以及时查看自己被关注的情况并且接收面试通知等。
2011年初以来,前程无忧面向Andriod和iOS的客户端产品进行了多次升级,并且在2012年初更新了“前程无忧手机版”。
通过51job的客户端和手机版,用户可以同步获取200万个企业发布在前程无忧网站上的最新职位,并通过“职位搜索”页面猎得自己心仪的机会,继而在“My51job”个人中心管理自己的找工作进度。
而通过“薪酬查询”工具,可以知道自己在同行业、同地域内处于何种水平线上,让自己在做职业决定时更理性。
目前,国内各大招聘网站几乎都推出手机客户端,不过,部分招聘网站手机客户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广泛应用。
体验:Vivian是一家本土快消品公司的研发经理,她一直渴望到全球顶级公司中接触领先的研发平台和国际化的视野。
可这种企业往往从高校直接选拔,或从同类型竞争对手中挖角。
多次主动投送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通过朋友介绍,Vivian加入了一个社交网络的研发类论坛,她觉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研发管理的文章及心得很有意义。
而她的观点和工作经历引起同论坛的一位研发总监的注意,这位总监在全球领先的快消公司中负责研发,他的部门正准备招聘研发职位。
双方经过对工作深入的沟通后,Vivian顺利地拿到了offer.
职业类社交网络在中国职场有发展前景
先于手机客户端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求职如今方兴未艾,社交网络(SNS)被称为“未来职场利器”,包括微博、论坛、博客以及社交网站等。
不过,随着微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微博求职的比重应该有所提高。
与欧美职场人士利用社交网络求职不同的是,中国的职场人士最常用的是生活娱乐类SNS,比如开心网(微博)、人人网(微博)、豆瓣(微博)等,选择职业类社交网络(Linkedin、天际、优仕等)求职的中国雇员比例(11%)远低于美国雇员的比例(44%),而全球平均比例为32%,这意味着职业类社交网络在我国还非常具有发展前景。
微招聘:需用140字精准写求职简历
用户超过两亿的新浪微博从去年开始,在招聘的“金三银四”时节,推出微招聘大赛。
求职者可以根据需求投递简历,企业通过新浪微博的微访谈产品,对求职者进行提问面试。
比赛还没有进入正式面试阶段就已经收到了超过1万封简历。
有网友在新浪微博中总结经验,140字的简历其实很难写,求职者需把自己的特长、经历、对这个职位的理解,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是HR海选时比较关注的信息点。
也有网友建议,如果简历同时具备文学性,或者附上一张帅气的照片,或许会更容易被转发。
新浪有关人士认为,微招聘是件比较时髦的事情,较适合互联网行业的各类招聘、应聘。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的招聘将更加社会化,企业通过求职者的微博,可更了解这个人,求职者则可以通过微博更了解企业的口碑。
当然,社交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当人们开始在这个平台上沟通时,就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勾勒自己的形象了,信用是这一切的基础。
信用危机造成的伤害难以修复,为此,许多职场人士在职业类社交网络上加入了同事及朋友的评价以证明自己的信用。
微博目前仍是招聘的补充形式
●王剑,前程无忧职场专家
借助微博、社区论坛的大量人气,追逐热点、流行的年轻群体可以增加获知企业信息的机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度。
但对于供求双方,都存在很多潜在风险,比如从企业角度看,只能在微博中发布有关企业情况的基本信息,涉及薪金、待遇、福利和公司内部情况等比较敏感的内容较少,同时对决定人才去留关键的信息不会表达得太明确,以免将企业的各项体系制度泄露出去。
在微博上的言论比较自由随意,真实性相对较低,而且其地域性不强,界限比较模糊,因此目前微博招聘求职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无法替代综合招聘网站等主流方式。
利用社交网络经营个人品牌
●刘罡,Kelly Services人力资源专家
社交网络对传统求职招聘方式渗透日益加深,这是因为——
可信度高:社交网络是以信任为基础的。
在职业类社交网络上还可以看到同事及朋友的评价。
这使得信息质量大大提高了。
时间优势:面对业务的快速发展,用人部门希望招聘速度更快。
HR在对外发布招聘信息前,用人部门往往已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找人了。
求职者通过社交网络可提前了解招聘消息,甚至与用人部门直接沟通,而非传统的常规流程,从而比其他求职者占据了时间优势。
空间优势:通过社交网络,雇员可随时了解地球另一端的工作机会以及跨地区能力要求差异。
信息更全面:相比简历的平面信息,社交网络展现了求职者更全面的信息包含职业发展背景、观点、经验、风格、人脉、喜好甚至视频等。
经营个人品牌:如果把社交网络比作打通求职招聘障碍的管道,个人品牌就是钻头。
个人品牌的核心是对他人的价值,包含“资源价值,情感价值及精神价值”。
个人品牌建设需要整体规划,信息传播要兼顾清晰度、新鲜度、重度、频度、长度、深度、高度等原则。
通过社交网络可针对细分人群,及时地、有频率地传递与个人品牌价值一致的信息。
进而树立清晰的个人品牌,促进其知名度及美誉度。
●吴先生,某新媒体公司副总
我们公司现在30多人,基本上有一小半都是最先通过微博知道招聘信息的。
微博是个很好的免费的信息传播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圈子里的人很快就知道了。
而且,无论招聘什么样的人才,其实都是某一个圈子的人,微博也是一个一个圈子,来应聘的人也比较有针对性。
所以,只要是跟我们公司的某个人有着拐弯抹角的认识关系,也就很快能了解这一信息。
至于具体的招聘要求,还是可以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