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1张巍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虹桥中学初四语文组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伤仲永》第一课时 主
备:
张巍巍 审 核: 马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学情
分析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
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
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方法 点拨法,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识记、阅读、合作探究
一 次 备 课(个人初备)
二次备课 (集体共备)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家作品介绍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字介甫,晚号半山,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朗读课文,正字音:
隶 (lì) 扳(pān) 谒 (yè)称 (chèn) 泯 (m ǐn)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练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同桌互读,齐读课文。
四、题解
1、体裁: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2、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明确: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1、复述课文的基本要求:用普通话复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句通顺;有中心,有条理。
2、复述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脉络。
领会老师要求。
列好复述提纲。
3、复述课文的注意事项
复述不是背诵,它是课文内容、语言、情感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因此,切忌照本宣科。
六、课堂小结,齐读课文。
作业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试着翻译课文。
2、查找并了解王安石的作品。
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指物作诗立就”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反思
目标达成度
兵教兵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