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新闻评论课的实践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评论课是笔者根据课程改革的趋势与新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
一、开设新闻评论课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无论从字词句篇的基本积累,还是从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来看,新闻的阅读和评论都是一种非常新颖而有效的语文学习路径。
基于语文“文选型”教材的特色,利用新闻文本,将“知识”隐在文本中;同时,充分的课堂活动和交流能给学生搭建起更加宽广的舞台,使观点的输入和输出更好地对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增强。
其次,突破传统的新闻教材,采用师生共同选择的“当下”新闻材料,更加具有引领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的重要作用,切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此外,新闻评论课务实求真,既有宏大的关怀,也有实际的功用。
新闻是实用类文本的重要一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意阅读跟在课堂上教师引领下的阅读是不一样的,新闻评论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新闻语感,锻炼学生的做题思维,是一种持之以恒必有良效的做法。
二、开设新闻评论课的关键环节
基于新闻评论课的作用和意义,笔者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环节。
新闻评论课当然要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
养——
—对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对思维的发展与提
升,对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然而,作为一种特定课型,新闻评论课旨在促进学
生能说又能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审美能力,加强文
化的传承与理解。
这类课型,既要新颖时尚、贴近
现实,又要能唤醒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展示自
我、挑战自我的欲望。
适时性是新闻评论课选择内容的重要特征,并
且课程内容主要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收集、筛选,
并且由学生编写制作完成。
基于教学目标,笔者明
确要求,每次新闻评论的内容或话题要紧跟时代、
贴近生活,既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又要起到
教育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对评论的视角和空间既鼓
励创新,又包容独特、个性甚至是叛逆,但绝不容
忍浅薄的哗众取宠、刻意的搞怪。
坚持既要标
“新”又不立“异”的原则,倡导真、善、美的充
满正能量的新闻评论之风。
因此,教学内容在课堂
教学实践中一点点地被丰富、被优化,从而形成了
基于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内容。
大体分类如
下:成长与成功类,人生与哲理类,社会与道德
类,真情与感动类,人与自然类。
在分享、评论、
争议中,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认识,沉淀了
感悟。
新闻评论课的教学内容,源于新闻而成于评
论,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
这样的开发过程,
就是要经过一个呈现——
—分享——
—消化——
—运用的
过程。
这种选择内容的不可预见性,既使人感到新
鲜和期待,又保持了新闻评论课的个性与吸引力。
课程框架结构图
教学jiɑo xue
52
集“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述训练”于一体的新闻评论课,对学生有很高要求。
虽然这种课型在高三开设,但是在高一、高二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
因此,我在高一、高二时就对这些学生进行基础的演讲训练,让学生认识到“表述使人清晰,写作使人深刻”理念的重要性。
进入高三,经过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学生们更加乐意参与新闻评论课。
课型结构原定每周一次,一次一课时,后来由于学生热情高涨,演变成一次两课时,每次安排四名学生进行。
课型流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准备阶段,内容包括:要求学生选取社会热点新闻,预先对事件或人物要点进行梳理,并形成文字制作PPT (可根据需要插入图片或音乐),再从不同的评论角度拟定评论要点。
第二是实施阶段,内容包括:上课开始,按序邀请学生上台开讲。
在讲评人总结陈述完自己的观点、态度或感悟后,笔者再组织听众提问,或讨论,或补充,或质疑。
在此过程中,笔者则适时地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力争最后形成较共性的认识。
当然,有时也难以形成较普遍的共识,但只要主流、原则不错,我们就“大度”地把答案留给时间,留给未来。
第三是评价阶段。
笔者设计的内容包括:学生自评,由讲评人反思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评价的视角。
学生互评,主要从选材内容、论据、论证过程三个方面对讲评人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以说服力、逻辑性和思维层次为重点。
教师评价,主要从个人品质、思维条理、情商方面进行引导,评价标准当然以鼓励为主,点到为止。
三、提升新闻评论课教学质量的反
思
这种课型对教师是有很大的难度和风险的,弄不好就会形式大于内容,对高三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起不到任何作用,有浪费时间之虞。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总结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了一种理念:“表达使人清晰,写作使人深刻。
”只有把头脑中的想法讲出来,思维才会更清晰,也只有把头脑中的思考写出来,思考才会更深刻,更成熟。
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再三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同时又规定了18个学习任务群,这是一个指导思想更加明确的系统设计。
为此,笔者将对新闻评论课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此课型在整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性质与功能,理清这一课型与相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在联系,在阅读、表达、写作、思维和审美之间,进一步体现这一课型的价值性、综合性、实用性与新颖性,力争做到不因增加课型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了“约束和放宽”两个“政策”。
“约束”是指规定演讲流程。
无论是评论新闻人物还是新闻事件,首先必须阐述新闻人物的新闻事迹或是新闻事件的新闻热点,要求学生制作PPT,强化学生的印象,为储备高考作文素材下功夫;其次,在清晰的讲述事件或人物事迹之后,要求学生展开个性化的评论——
—而这个过程,笔者的政策是“放宽”的:无论是评价、看法、感想、感慨、启迪、领悟,学生想发表什么就发表什么,鼓励个性化评价,鼓励独抒己见、见仁见智,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平庸,不怕“非主流”——
—但“放宽”中又是有“约束”的,那就是无论你是什么观点,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每个学生讲完观点之后,还要有旁证,有类比,有对比,有推理、延伸,最后的结束语,要形成自己的结论——
—这样的思维训练,正好契合了当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训练。
另外,针对不同的过程与目标,需要应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用控制激发法就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挑战欲,刺激鼓励法将会调动他们的表现欲,讨论扩展法可以调控课堂走势,逆向引导法可以激发个性化思维。
在学生的评论结束以后,教师就对学生的评论进行点评,加以引领,或者纠正,或者进一步地引申以及归纳。
但是,又不能忘了还有全班学生的参与。
新闻评论课需要教师的预先设计,也需要学生自己的精心设计、准备;而现场的学生参与、教师引领,又是评论者无法预料的。
有时候,讨论后得出的结论,竟然和评论者的初衷大相径庭,这样的生成,既出人意料,又正中教师预设的“下怀”。
教师在此时要对“标新立异”的观点表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与其让课堂干净利落地结束,不如让课堂意犹未尽地延伸。
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考试,而是人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