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甘旗卡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旗卡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1.答卷前,将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

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

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

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
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07年8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

”高祖悦。

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
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

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

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

”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

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

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

”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但:只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
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
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
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

也无法面对史臣。

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

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
答应他的请求。

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7.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2)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3),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寄蜉蝣于天地,。

(5)吾师道也,?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⑴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 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⑵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⑶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⑷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

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

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⑸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

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⑹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

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

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⑺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

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⑻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⑼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

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⑽“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⑾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⑿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⒀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

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

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

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

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⒁这是一场噩梦。

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⒂他终于站到河边。

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⒃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

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
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⒄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

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⒅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⒆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

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

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30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⒇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

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

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21)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22)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

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23)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

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

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

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

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24)他举起枪,瞄准。

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

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25)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

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

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26)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

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27)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8)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29)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

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5分)
A.这篇作品写战场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双方的对峙与两个人的交手,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可谓别出心裁。

B.年仅23岁的“他”,将“河”想象成恋人,对其神往之情就不再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们,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大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将士们的痛苦与折磨。

D.作品善于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去塑造,以“他”为代表的士兵,徘徊在军纪与人愿之间,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须履行军人的职责,人物形象丰满,富于感染力。

E.这篇作品最大的悲剧性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

在对敌斗争中,这是一个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

2.从体裁看,上文是一篇。

(1分)文中画线句子,属于描写(1分),简析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作品第(13)段写了一个梦,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这个“梦”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有人说,这篇作品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

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细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

而在这敌阵中,最
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

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

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

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

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注】侵袭时才产生毒素。

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

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

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

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

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

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

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

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
在鼻咽部呆着。

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呆的地方。

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

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

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

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

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

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

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
..
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
..............。

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

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

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

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

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

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

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们认为细菌是造成人类疾病的最主要根源。

B.细菌对人类漠不关心,细菌致病往往是因为它与人类无法共生。

C.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而这些外毒素是对人类有害的,其有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疾病。

D.大多数细菌通过一门心思吃喝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而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

E.人类身上有足够的自我防御机制,迎战细菌的火药猛烈,但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人类还是免不了得病。

2.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普文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特色。

(6分)
①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

请根据本文内容,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
....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
....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
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C.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D.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 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
①各种声响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②鸟喙击橡树干的笃笃声
③可是,当微风吹进丛林,摇晃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的生物混杂交错
④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
⑤动物吞啮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
⑥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嗓
A.③①⑥⑤②④ B.⑥②③⑤①④ C.⑥②④⑤①③ D.③②①④⑤⑥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