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2023年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海淀区2023年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
B.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
C.合成胰蛋白酶的胰岛细胞中内质网发达
D.携带氧气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图示为中科院近来发现的一种诱导细胞凋亡的新机制。

在H2O2和淋巴因子TNFa等因素的诱导下,鼠肝细胞内的溶酶体释放微量的胰凝乳蛋白酶,将细胞质内的Bid蛋白分解成更小的cBid,后者与线粒体、溶酶体的膜结合,诱导内容物释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与图中H2O2和淋巴因子相似,都可以作为信号分子
B.胰凝乳蛋白酶的释放增加了cBid的数量,cBid进一步引起溶酶体内容物的释放是正反馈调节
C.线粒体、溶酶体内容物的释放是导致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
D.该过程主要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差别不会太大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
C.群落演替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稳定性更低
D.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就会一直维持稳定
4.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妇及幼儿接触会使人昏睡、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

由此无法推断
A.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B.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
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
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5.下图表示某细菌细胞中部分氨基酸的代谢过程。

V至Z代表不同的酶,①至⑥代表不同的氨基酸。

每一种氨基酸对该细菌都是必需的。

野生型的细菌只需要从环境中摄取氨基酸①便可存活,而此细菌的某变异种只有在培养基中同时提供①③④氨基酸才能生存,该变异种细菌细胞内不存在的酶是()
A.X、W B.V、W C.X、Y D.V、Z
6.2019年7月澳大利亚爆发山火,一连烧了几个月,焚烧了数千万亩的土地,不仅将美丽的森林烧成灰烬,也给澳大利亚人带来了无尽的伤感和挑战。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此地区生物群落需经过初生演替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B.火灾产生的后果已超出了该地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限度,将无法恢复
C.火灾过后,澳大利亚受灾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原来增强
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7.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杨树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分裂间期进行中心体和DNA的复制
B.能合成ATP的细胞不一定发生了分化
C.分泌旺盛的唾液腺细胞中不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D.细胞衰老导致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
8.(10分)3H-亮氨酸合成3H-X的过程如下图,a、b、c、d表示不同的细胞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B.a、c中均能产生H2O
C.该过程中d的膜面积会逐渐增大D.3H-X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
二、非选择题
9.(10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种类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若培养基中的某种营养物质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微生物便不能生长。

根据这一特性,可将微生物接种在只缺少某种营养物质的基础培养基中,再将所缺的营养物质点植于平板上,该营养物质便逐渐扩散于植点周围。

该微生物若需要此种营养物质,便在这种营养物质扩散处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圈,这种测定微生物营养需求的方法称为生长谱法。

某兴趣小组尝试用生长谱法测定某种大肠杆菌对糖类(碳源)的需求情况,操作流程如下:
Ⅰ.培养基的制备。

该小组所用无碳培养基配方如下(加水定容至1L):
同时配制质量分数为11%的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溶液各51mL。

Ⅱ.将大肠杆菌悬液与溶化并冷却至51℃的固体培养基混匀,倒平板。

Ⅲ.将已凝固的平板背面用记号笔划分为四个区,并注明要点植的糖类名称。

Ⅳ.通过无菌操作分别加入蘸有不同糖类的无菌滤纸片,待平板吸收干燥后倒置培养24小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的问题:
(1)无碳培养基配方中加入(NH4)2SO4的目的是___________。

对培养基及糖溶液通常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

倒平板后用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

(2)该小组发现最终在培养基的四个区内均有菌落圈产生,但大小不同,据此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3)如果在此实验中发现某一不被该大肠杆菌利用的碳源的点植区域也长出菌落圈,试分析可能的原因(写出2条即可)______。

(4)生长谱法还可用于某些营养缺陷型菌株(失去合成某种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例如大肠杆菌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会产生一些营养缺陷型突变个体,现已纯化并制备出某营养缺陷型的菌悬液,但不清楚是氨基酸缺陷型、维生素缺陷型还是氨基酸—维生素缺陷型,请简要写出用生长谱法进行鉴定的思路,并预期可能的结果及结论
_____。

10.(14分)纤维素是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可利用纤维素酶将其降解为葡萄糖,再利用葡萄糖生成酒精。

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酵母菌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利用__________来检验。

(3)科研人员将纯化的酵母菌与海藻酸钠制成凝胶珠是利用__________法固定酵母菌细胞提高其利用率。

一般来说,细胞更适合此法固定化,而酶更适合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法固定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图示pIJ732是一种常用质粒,其中tsr为硫链丝菌素(一种抗生素)抗性基因;mel为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链霉菌菌落变成黑色菌落;而限制酶SacⅠ、SphⅠ,BglⅠ在pIJ732上分别只有一处识别序列。

回答下列问题。

表1
pIJ732 pZHZ8
BglⅡ1.7kb 2.7kb
表2
固体培养基中硫链丝菌素浓度(μg/mL) 3 1 2 1 13
不含质粒的链霉菌生长状况+++++ +++ + - -
“+”表示生长;“-”表示不生长。

(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可以识别双链DNA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使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_______的断裂,切割形成的末端有_______两种。

(2)以SacⅠ和SphⅠ切取的目的基因置换质粒PIJ732上长度为3.4kb的SacⅠ/sphⅠ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ZHZ8。

上述两种质粒的限制酶酶切片段长度见表1。

由此判断目的基因的片段长度为_____kb,判定目的基因中含有一个BglⅡ切割位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入目的基因时,首先用______处理链霉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质粒pZHZ8溶于________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可以促进链霉菌完成______过程。

(4)不含质粒的链霉菌在含硫链丝菌素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状况如表2所示。

若要筛选导入pzHZ8的链霉菌细胞,所需硫链丝菌素浓度至少应在______μg/mL以上,挑选成功导入pZHZ8的链霉菌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

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型曲线。

(2)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2中的______阶段开始,结果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调查该生态系统植物丰富度宜采用________法。

(4)该森林中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析】
细胞的大小、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主要与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多少有关,正确理解各细胞器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解答此题。

【详解】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B正确;胰蛋白酶是由胰腺细胞合成的,而不是由胰岛细胞合成的,胰岛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C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D正确;因此选C。

【点睛】
准确识记各类细胞的功能及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B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及抵御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
A、抗体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没有在细胞间或细胞内传递信息,故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A错误;
B、胰凝乳蛋白酶的释放使Bid分解,增加了cBid的数量,cBid引起溶酶体内容物的释放使细胞凋亡,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导致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C错误;
D、据图示可知,该过程与H2O2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有关,故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
1、群落演替的结果:
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
A、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则环境容纳量有较大的差异性,A错误;
B、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由于开始逐渐成为优势种而数量逐渐增多,但随着演替的不断进行,该优势种群逐渐被其他种群替代,则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这种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规律,B错误;
C、当环境条件变得恶劣时,群落演替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稳定性更低,如草原沙漠化时的演替,C正确;
D、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如果发生迁入或者迁出,则种群密度就会发生改变,D错误。

4、C
【解析】
1.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A正确;
B.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B正确;
C. 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错误;
D. 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共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

故选:C。

5、A
【解析】
1.基因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题图分析,酶V能将氨基酸①转化成氨基酸②,酶W能将氨基酸②转化成氨基酸④,酶Y能将氨基酸④转化成氨基酸⑥,酶X能将氨基酸②转化成氨基酸③,酶Z能将氨基酸④转化成氨基酸⑤。

【详解】
由题意可知“细菌的变种只有在培养基中提供氨基酸①③④才能生存”说明该变种细菌无合成氨基酸①③④的酶,必须直接提供氨基酸①③④;培养基中需提供氨基酸③④说明培养基中不存在将氨基酸②转化成氨基酸③④的酶X和W,而氨基酸①是培养该细菌必须要提供的,根据分析可知该突变菌细胞内不存在的酶是X和W,即A正确。

故选A。

6、C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的裸岩、沙丘和湖
底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火灾过后该地区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火灾产生的后果没有超出了该地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限度,仍然可以恢复,B
错误;
C、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简单,因此其恢复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
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7、B
【解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
A、杨树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中心体,A错误;
B、细胞中绝大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因此,能合成ATP的细胞不一定发生了分化,B 正确;
C、分泌旺盛的唾液腺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只不过暂时没有表达,C错误;
D、细胞癌变导致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D错误。

故选B。

8、B
【解析】
图示表示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经内质网进行粗加工,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最后经细胞膜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
量,因此a为核糖体、b为内质网、d为高尔基体、c为线粒体。

【详解】
A、原核细胞没有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所以不可能发生该过程,A错误;
B、a表示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H2O,c为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水,B正确;
C、该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
D、3H-X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
该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学生掌握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二、非选择题
9、提供氮源高压蒸汽灭菌稀释涂布平板大肠杄菌可以利用四种糖类(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作为碳源,但利用的程度不同有杂菌混入;该大肠杆菌发生了突变;该大肠杆菌可能会利用琼脂多糖将菌悬液与溶化并冷却至51℃的不含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基础培养基混匀,倒平板;将培养基划分成两个相等的区域A、B;A 区点植氨基酸、B区点植维生素;在适宜温度下培养,观察菌落产生的区域。

若菌落只在A区产生,则为氨基酸缺陷型;若菌落只在B区产生,则为维生素缺陷型;若菌落产生在AB交界处,则为氨基酸—维生素缺陷型
【解析】
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详解】
(1)培养基中的(NH4)2SO4可以提供氮源。

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及糖溶液进行灭菌。

倒平板后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

(2)培养基的四个区中含有不同的糖类,若在培养基的四个区内均有菌落圈产生,说明大肠杆菌可以利用四种糖类,但大小不同,说明大肠杆菌对四种糖类的利用程度不同。

(3)如果在此实验中发现某一不被该大肠杆菌利用的碳源的点植区域也长出菌落圈,可能是有杂菌混入或该大肠杆菌发生了突变。

(4)要通过生长谱法探究大肠杆菌属于氨基酸缺陷型、维生素缺陷型还是氨基酸—维生素缺陷型,可以将菌悬液与溶化并冷却至51℃的不含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基础培养基混匀,倒平板;将培养基划分成两个相等的区域A、B;A区点植氨基酸、B区点植维生素;在适宜温度下培养,观察菌落产生的区域。

若菌落只在A区产生,则为氨基酸缺陷型;若菌落只在B区产生,则为维生素缺陷型;若菌落产生在AB交界处,则为氨基酸—维生素缺陷型。

【点睛】
本题的难点在于通过生长谱法探究大肠杆菌属于氨基酸缺陷型、维生素缺陷型还是氨基酸—维生素缺陷型,选择的培养基应该不含氨基酸和维生素,在两个区分别点上氨基酸和维生素,观察菌落的产生情况。

10、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重铬酸钾包埋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细胞体积大,而酶分子小;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解析】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酵母菌酒精发酵时,一般在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固定化酶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详解】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2)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所用的酵母菌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发酵产物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以此来检验酒精的产生。

(3)科研人员将纯化的酵母菌利用包埋法固定,以提高其利用率,具体做法是将活化的酵母菌与海藻酸钠混合,然后以一定速度注入到CaCl2溶液中制成凝胶珠。

一般来说,细胞更适合此法固定,因为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酶分子小,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酶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

【点睛】
熟知酒精发酵的操作流程及其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固定化酶技术及其优势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1、磷酸二酯键黏性末端和平末端4.4 pIJ732上的原有BglⅡ位点被目的基因置换得到的环状pZH28,仍能被BglⅡ切割成一条线段Ca2+缓冲液转化 4 根据导入pIJ732的链霉菌菌落呈黑色、导入pZHZ8的链霉菌菌落呈白色的特点,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进行挑选
【解析】
该题主要考察了基因工程的相关操作,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为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作用于识别序列的磷酸二酯键,切割完以后可能会产生黏性末端或者是平末端。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常常使用Ca2+使得受体细胞成为感受态细胞。

【详解】
(4)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作用于其所识别序列中剪切位点的磷酸二酯键,不同的限制酶可以获得不同的末端,主要分为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由题干可知,质粒PIJ732上具有长度为3.4kb的SacⅠ/sphⅠ片段,使用SacⅠ和SphⅠ切取质粒会多置换下3.4kb的片段,而BglⅡ在原质粒和重组质粒上的切割片段相差4.3kb,介于BglⅡ的识别位点位于SacⅠ和SphⅠ之间,所以推测目的基因的片段长度应该为4.3+3.4=4.4kb;在表格中可以反应出重组质粒可以被BglⅡ限制酶切割,切割后称为一条线段,但原有质粒上的相关片段已经被SacⅠ和SphⅠ置换为目的基因,因此推测目的基因中也含有4个BglⅡ切割位点;
(3)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之前,需要将受体细胞用Ca2+处理使得受体细胞成为感受态细胞;然后重组质粒要溶解到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融合;从而促进链霉菌完成转化的过程;
(4)根据图中的表格可知,要想对重组的链霉菌细胞进行筛选,应该满足不含质粒的链霉菌无法生长的要求,因此所需硫链丝菌素浓度至少应在4μg/mL以上;在该质粒上存在一个mel基因,其表达的产物会使得白色的链霉菌菌落变成黑色菌落,所以导入pIJ732的链霉菌菌落呈黑色,而重组质粒pZHZ8在构建的时候破坏了mel基因,所以该重组质粒导入到链霉菌后菌落呈白色,后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进行挑选。

【点睛】
该题的难点在于基因表达载体的建构,由于切割位点及相对应的限制酶较多,所以准确分析目的基因及质粒的长度和结构就对学生有一个综合性的考察。

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则需要在理解以上重组质粒的构建过程的基础上分析标记基因的应用情况。

12、水平结构S D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样方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分析曲线图1:图示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后,首先出现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最后是乔木。

分析图2:A是裸岩阶段,B是灌木阶段,C是苔藓阶段,D是草本阶段,E是森林阶段,F是地衣阶段。

【详解】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镶嵌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

三类植物在b~f段的生物量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加后趋向平衡,数量增长方式近似于S型曲线。

(2)b~f段,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对应图2中的D。

其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植物生长位置固定,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生态系统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度。

(4)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自身呼吸消耗,二是由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体内。

(5)鼬能根据田鼠的气味捕猎后者,同时后者也能根据鼬的气味躲避捕猎,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点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