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优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优选】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红布
游睿
起风了。

小伙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一团乌云正缓缓靠近,天色阴沉下来。

小伙加快了步伐,沿途的柳树、房屋,纷纷被小伙抛在了身后,穿过青石板的小巷,在大杨树下,一边努力掩盖自己的喘息声,一边喊道:红儿,红儿。

小伙的嗓音穿过杨树的树梢,飞向树下那三间瓦屋。

一条小花狗翻滚着扑倒到小伙脚下,一边欢快地摇着尾巴一边用嘴撕扯小伙的裤腿。

小伙摸了摸小狗的头,继续喊着,红儿,红儿。

风掠过树梢,小伙看见,杨树的枝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绿的、黄的、红的,整块整块的布,像飞天仙子身上的彩缎。

小伙笑了笑说,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手机没话费了,这不一放假,我就赶过来了。

又一阵风吹了过来。

小伙狡黠地笑了一下大声喊道,起大风了,你就不怕风把布刮跑了么?
这时门咯吱一声,一辆轮椅出现在门口。

轮椅上的姑娘黑发如瀑布,她低着头,双手缓缓转动着轮椅。

小伙赶紧上前,推着轮椅后面的扶手。

姑娘转过身,眨了眨葡萄一样的眼睛,然后用力地将小伙的手从扶手上甩开。

这是怎么了?小伙赶紧绕到姑娘身前,半蹲下身子,望着姑娘略显苍白的脸。

姑娘别过脸,不看他。

小伙慌忙取下背包,迅速取出一块巧克力说,专门给你买的,算我赔个不是。

姑娘却把脸别得更远了,轮椅也跟着转动起来。

小伙起身去看姑娘的脸,他顿时愣住了。

哭了?怎么了红儿?谁欺负你了?小伙手足无措。

姑娘啜泣着,轻声说,你走吧,不要来了。

为什么啊?小伙抓了抓自己的头发说,都怪我的破手机,我真不是故意不联系你的。

姑娘抬起手拭了一下眼睛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

小伙重新蹲下身子说,又来了,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小伙说,这样的话,你早点给我起来,轮椅让给我。

胡说什么啊?姑娘连忙打断小伙的话。

哎哟!小伙又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佯装痛苦地蹲下身子。

姑娘迅速用双手撑起身子,差点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怎么了?
小伙指了指心口说,这里,这里让人给弄疼了。

姑娘破涕为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一边抡起手频繁地捶打着小伙,一边说,你真逗。

小伙捉住姑娘的手说,又帮你妈妈染布了吧,你看指甲上还有染料。

姑娘抬手指了指杨树上的布匹说,那些,都是我染的。

我希望这些布将来能做一些花花绿绿的裙子,穿在一些漂亮的女孩身上。

小伙也顺着姑娘的手看去,又一阵风正吹过来。

杨树上的那些布变成了钟摆,来回舞动。

快下雨了,得把这些布收下来。

小伙说着,转身向杨树跑去,准备爬上树。

姑娘咯咯地笑着说,不用爬树,树旁边有根竹竿,挑下来就是了。

小伙甩了个响指,很快找到那根竹竿。

小伙仰着头,那根竹竿就绑着姑娘的目光在树枝上轻轻挑动。

不一会儿,姑娘的腿上就叠了厚厚的一叠布。

最后,树枝上只留下一块红布。

小伙抖动着竹竿说,太高了,不好挑。

姑娘仰望着,用一只手把轮椅往前滑了一段说,要不,你站到轮椅上?
那可不行,我怕伤着你,我自有办法。

说着小伙轻轻一跳,那块红布总算被挑动了。

忽然,小伙手中的竹竿微微抖动了一下,红布在空中悄然滑落。

那块布不偏不倚,正好向姑娘头上落去。

姑娘的眼前立刻就红艳艳的一片了。

姑娘静静地坐着,她挺直了身子,明显感觉到小伙就站在自己的跟前,她听得见小伙的呼吸声,听得见他砰砰的心跳声,若不是有风,甚至都怀疑世界静止了。

姑娘就闭上了双眼,静静地等候着。

此刻小伙也静若雕塑,他静静地看着红布里的姑娘,同样纹丝不动。

又一阵风吹来,姑娘睁开了眼,发现红布依旧罩在自己头上。

为什么不把我头上的红布拿开?姑娘小声地问。

我舍不得,小伙说,现在你多像……
那,就不要拿开。

姑娘哽咽着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一团乌云正缓缓靠近,天色阴沉下来”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小伙的着急心理,也暗示两人的感情可能遭遇波折。

B. “一条小花狗翻滚着扑倒到小伙脚下”写出了小花狗对小伙的亲近,侧面衬托了小伙与姑娘之间深厚的感情。

C. “小伙又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佯装痛苦地蹲下身子”运用“狡黠”一词形象地刻画出小伙借此考验姑娘是否关心自己的心理。

D. 文章多处对自然环境中的风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描写,如结尾处“又一阵风吹来”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2)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姑娘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块红布”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

【答案】(1)C
(2)①对小伙嗔怒。

因为小伙手机没话费了,有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

②不愿连累小伙,从下文违心地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就说明了姑娘的这种心理。

③对两人未来的担心。

下文“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说明两人的情感遭到了他人的反对,姑娘担心两人的爱情难以承受外来压力。

(3)①有凸显情节的作用,姑娘最后头顶红布宛若新娘,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易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鲜艳的红色暗示着小伙和姑娘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③有隐喻象征的作用,象征着小伙与姑娘的美好爱情能有美好的结果。

【解析】【分析】(1)C项,“形象地刻画出小伙借此考验姑娘是否关心自己的心理”说法错误,结合“小伙笑了笑说,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手机没话费了,这不一放假,我就赶过来了”“姑娘破涕为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一边抡起手频繁地捶打着小伙,一边说,你真逗”分析,是给姑娘逗乐,消除姑娘的担心。

故选C。

(2)“姑娘啜泣着,轻声说,你走吧,不要来了”,结合“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我手机没话费了,这不一放假,我就赶过来了”分析,是小伙嗔怒。

结合“姑娘抬起手拭了一下眼睛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分析,不愿连累小伙。

结合“小伙重新蹲下身子说,又来了,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分析,对两人未来的担心。

(3)结合文本最后内容“姑娘静静地坐着,她挺直了身子,明显感觉到小伙就站在自己的跟前,她听得见小伙的呼吸声,听得见他砰砰的心跳声,若不是有风,甚至都怀疑世界静止了”“发现红布依旧罩在自己头上”“小伙说,现在你多像……”“那,就不要拿开。

姑娘哽咽着说”等分析,“一块红布”凸显情节,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合“姑娘抬手指了指杨树上的布匹说,那些,都是我染的。

我希望这些布将来能做一些花花绿绿的裙子,穿在一些漂亮的女孩身上”“小伙仰着头,那根竹竿就绑着姑娘的目光在树枝上轻轻挑动”“那可不行,我怕伤着你,我自有办法。

说着小伙轻轻一跳,那块红布总算被挑动了”分析,“一块红布”烘托人物形象,“红色”暗示着小伙和姑娘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

结合“我舍不得,小伙说,现在你多像……”“那,就不要拿开。

姑娘哽咽着说”分析,有隐喻象征的作用,象征着小伙与姑娘的美好爱情能有美好的结果。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对小伙嗔怒。

因为小伙手机没话费了,有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

②不愿连累小伙,从下文违心地说“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就说明了姑娘的这种心理。

③对两人未来的担心。

下文“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说明两人的情感遭到了他人的反对,姑娘担心两人的爱情难以承受外来压力。

⑶①有凸显情节的作用,姑娘最后头顶红布宛若新娘,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鲜艳的红色暗示着小伙和姑娘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③有隐喻象征的作用,象征着小伙与姑娘的美好爱情能有美好的结果。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

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变化、语言表现等,从而得出人物心理特征。

因为小伙手机没话费了,有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所以顾念对小伙嗔怒。

从“不是这样,是我们真的不合适”就说明了姑娘不愿连累小伙。

“又听谁说了什么不是”说明两人的情感遭到了他人的反对,姑娘担心两人的爱情难以承受外来压力。

⑶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

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此题从情节、人物塑造及表达主题的角度进行分析。

姑娘最后头顶红布宛若新娘,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鲜艳的红色暗示着小伙和姑娘对美
好生活的炽热追求,“一块红布”象征着小伙与姑娘的美好爱情能有美好的结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

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

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

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

“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

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

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

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

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

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

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来送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

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

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

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

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

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

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

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

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

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

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

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天尽头有一回声:“哎!”
“找到了吗?”
“找到了,小子!”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

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

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找到了。


“在哪儿呢?”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

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

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

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 小说中,“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2)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3)①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解析】【分析】(1)C项,“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写。

故选C。

(2)本题可以从以下人物的言行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爹听说“我”要找《世界地理》这本书,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可见其爱子心切。

“我”担心爹没有自行车,走路太慢一时赶不回来,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可见其信心十足。

为了给“我”找书,爹走了一天一夜的路,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书讨回来送给儿子后,也没有休息一下,就往家里赶。

可见其坚强倔强。

(3)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的原因,需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感主题、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没有直接写老人路上的艰辛,而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写“我”和李爱莲等书的焦急心情,侧面写老人为了儿子寻书的急切心情,从而表达了老人爱子心切。

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同时,没有直接写老人的一路艰辛,也可以在文本中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故答案为:⑴C;
⑵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⑶①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
深沉的父爱。

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侧面描写作用的能力。

侧面描写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的原因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感主题、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地鸡毛①
刘震云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
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老婆一开始是责备看孩子的保姆,怪她不打开塑料袋,把豆腐放到冰箱里。

谁知保姆一点不买账。

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现在保姆看着馊豆腐,一点不心疼,还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小林,说小林早上上班走时,根本没有交代要放豆腐。

小林下班回来,老婆就把怒气对准了小林,说你不买豆腐也就罢了,买回来怎么还让它在塑料袋里变馊?你这存的是什么心?小林今天在单位很不愉快,他以为今天买豆腐晩点上班没什么,谁知新来的大学生很认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

虽然小林气鼓鼓上去自己又改成“准时”,但一天心里很不愉快,还不知明天大学生会不会汇报他。

现在下班回家,见豆腐馊了,他也很丧气,一方面怪保姆太斤斤计较,走时没给你交代,就不能往冰箱里放一放了?放一块豆腐能把你累死?一方面怪老婆小题大作,一斤豆腐,馊了也就馊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说个没完,大家一天上班都很累,接着还要做饭弄孩子,这不是有意制造疲劳空气?
……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

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

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

那时她言语不多。

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头发长长的。

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

她见人有些腼腆。

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

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
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
小林的家里来了客人。

老家来人,不讲卫生不算,还要招待吃住,还要给他们办事。

时间长了,老婆受不了小林家的这些农村亲戚,两人总为这事吵架。

可今天这两个人是小林没想到的,是小林的小学老师和他的儿子。

这个老师教了小林五年,对他很好。

原来老师得了肺气肿,不知有没有发展成肺癌,到北京来找小林给联系医院。

这时老婆下班回来了,自然是不高兴,和小林吵了起来。

争吵声让小林的老师听到了,老师把从家里拿来的两桶香油送到了厨房,老婆才开始做饭。

好不容易吃完了晚饭,小林的老师坚决要走,小林只好看着老师坐着公共汽车走了。

小林往回走的时候,感到身上像有座山压着。

……
这天晚上,查水表的老头又来了。

他这次来是求小林把他们老家压在他们处里的批件快点办理。

尽管小林知道这事和女小彭说一声就行,但这时的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已经成熟了。

老头接着又忙把他的背包拉开,掏出一个大纸匣子,说:“这是老家人的一点心意,你们收下吧!”然后不再多留,走时对小林眨眨眼。

老头一走,小林和老婆将纸盒子打开,掏出礼物一看,两人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小型的微波炉,在市场上要七八百元一台。

小林说:“这多不合适,如果是一个布娃娃,可以收下,七八百元的东西,如何敢收!明天给他送回去!”老婆没说什么。

晩上吃饭,老婆突然问他:“我只问你,那个批文好办吗?”小林说:“批文倒好办,我明天给女小彭说一下马上就可以批!”小林老婆拍了一下巴掌:“那这微波炉我收下了!”小林担心地说:“这不合适吧?帮批个文,收个微波炉,这不太假公济私了?再说,也给老头留下话柄呀!”小林老婆说:“给他把事情办了,还有什么话柄?什么假公济私,人家几千几万地倒腾,不照样做着大官!一个微波炉算什么!”小林想想也是,就不再说什么。

这天晚上吃饭,老婆用微波炉烤了半只鸡,又让小林喝了一瓶啤酒。

啤酒喝下去,小林头有些发晕,满身变大。

这时小林对老婆说:“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满舒服。

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老婆见他喝多了,瞪了他一眼,一把将啤酒瓶夺了过来。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

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

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一九九零年十月北京十里堡
(有删改)【注释】①本文获第五届(1991-1992)《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百花奖”是国内文坛唯一采用读者投票方式,完全依据票数而产生获奖作品;《小说月报》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优秀中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