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条件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规划地域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在东经35.5´-6.5´,北纬26´-31.5´之间,南北长约380公里,东西宽约500公里。
全地区总面积10.87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9.02%。
昌都地区北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相邻、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邻、东南与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相邻。
西南与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相邻,西北与那曲地区毗邻。
2.地表结构特征
昌都地区处于著名的横断山――三江地区(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高山峡谷区,三江呈川字型纵贯整个地区,高山和深谷相间是主要地貌特征。
澜沧江和怒江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地区,金沙江从东部边缘经过,金沙江以西是四川省。
三江之间是伯舒拉岭、念他翁山和宁静山三列近南北走向山脉纵向排列,形成著名的平行岭谷地貌。
昌都地区地势起伏巨大,最高山峰位于边坝县与那曲比如县交界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的无名峰,海拔6956米,最低处位于左贡县与察隅县交界的怒江江面,海拔2090米,高差达4866米。
南部地区是地势起伏最大的地区,最南端的梅里雪山(6740m)与察隅境内的怒江江面(1740m),相对高差达5000m以上。
芒康县西部的达美拥雪山(海拔6324m)与澜沧江,相对高差达3800m。
由于河流切割强烈,地貌呈深切峡谷, 地表起伏剧烈。
地表结构呈明显的垂直成层性,从上而下分山岭、夷平面和高原面、剥蚀面和河谷谷地。
横断山脉的坡地处于不稳定状态,泥石流、滑坡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处于不稳定的脆弱状态。
由高山、极高山组成的山岭地带海拔在4000~5000米以上,大多数山岭陡峭壁立,新构造活动明显,呈角峰形态。
位于西部边缘的念青唐古拉山峰是最高峰,
海拔6956米。
海拔5400米以上的山地有现代冰川发育。
河谷谷地海拔2500-3000米,与山峰高的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形成典型的高山和极高山峡谷地貌。
本区河流众多,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是主要河流。
怒江是西藏第二大河流,发源于藏北唐古拉山,在昌都境内长975公里。
河谷深切、河流落差大是怒江的主要特点。
横断山脉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流年迳流量占全国总量近1/10,由于人口稀少,河流水质好,泥少含量低。
三江地区河流纵比降大、水量充沛,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水能资源约占全国18%,峡谷地区有条件优越的水力坝址,水电开发工程条件好。
昌都地处强地震带,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的重要分支,地震发生频率较高,是地质灾害多发区。
3.气候特征
复杂的地貌造成多样的气候类型,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海拔6500米以上的极高山属于高寒气候,存在永久积雪和现代冰川。
气温变化剧烈,是西藏气候类型最多的地区。
气温总体变化规律是随海拔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江”河谷是年平均气温10℃以上的高温区,是热量条件最好的地区。
在宁静山,邦达草原等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都在2℃以下,并有冰雪永冻带。
南部的盐井(2623米)地处澜沧江河谷,年平均气温高达12.6。
八宿地处怒江河谷,年平均气温10.4℃。
其他地方年平均气温在7—8℃之间。
昌都地区各地年降水量差异较大。
北纬30°以北的丁青、类乌齐、江达等地年降水量550—630毫米,是昌都地区的多雨地带。
处于高原面上的芒康、左贡、贡觉、洛隆及邦达草原,年降水量为400-530毫米。
深切河谷地区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
八宿怒江河谷,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是典型的干旱河谷。
降水量在年内季节分配不均,雨季(7—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90%。
4.生态环境特征
(1)高寒缺氧
昌都地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空气稀薄,空气中的含氧量一般比低海拔地区少40%,人类的生存活动受到影响。
尤其是对于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高原反映是一个严重的生活障碍。
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讲,高寒缺氧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
(2)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昌都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工业“三废”排放量小,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甚微,环境质量良好。
但是昌都地区山势陡峻广大地区处于海拔3000米以上,属高寒环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区域内地形崎岖,属高山侵蚀地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在丁青—类乌齐—昌都—江达—线以南地区,谷坡上部以寒冻风化作用为主,下部谷坡相对切割深度大,坡面侵蚀作用强烈,滑坡及泥石流活跃,崩塌等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下沙层浸流灾害等在部分地方也十分严重。
(3)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
全地区适应耕种和居住的河谷平地不到总面积的1%,居民与农耕地都集中在狭窄的河谷平坝地,可利用土地十分有限,随着人口增长对土地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与人口
昌都地区共辖11个县,包括24个镇,118个乡,1622个自然村。
昌都县城关镇是地区行署所在地。
全地区总人口58.36万人,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23%1,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8人。
人口和城镇主要沿澜沧江和其支流分布。
全地区城镇人口8.08万人,城镇化水平14.2%,其中昌都城关镇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之和约6万人,是城镇人口的主要分布区。
一般建制镇规模很小,人口仅为1000-6000人。
在人口的民族构成上,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主体民族。
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等民族。
其中位于南部与云南省交界地区的盐井乡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民族自治乡。
2.交通区位
昌都地区处于西藏与四川、云南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西藏东大门,是西藏联系内地的重要交通通道。
公路和航空是昌都主要交通形式。
公路交通已经形成由四川、云南经昌都通1根据昌都地区统计年鉴1998-1999
向西藏腹地的横向交通通道317、318国道线和303省道、纵向通向青海玉树的214国道3横一纵的骨干交通网。
纬向走向的318国道和317国道东连四川甘孜州首府康定。
从昌都镇沿317国道到成都的公路总里程为1121公里,沿318国道从昌都到成都的公路里程是1357公里。
318国道西通林芝,到林芝的公路里程为703公里,到拉萨的公路里程是1062公里。
317国道西至那曲,距离为736km。
经林芝和那曲到拉萨的距离分别为1142km和1043km。
总体看,昌都位于成都与拉萨的中间地带。
经向走向的214国道向南连接昌都与云南迪庆首府中甸,距离为844km,从昌都到昆明距离为1627km。
214国道北连青海玉树,由昌都到玉树的距离大约为500多公里。
目前昌都境内的公路交通以砂石路面为主,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交通的通畅造成很大威胁。
但是根据昌都地区的交通规划,十五期间,三条国道将进行全面的改造,至2005年,服务于昌都地区的主要公路体系将大幅度地得到改善,这将对昌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海拔4300米的邦达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可以起落大型客机。
现已开通成都、拉萨与邦达机场的往返班机,1999年民航客运总量2.83万人。
机场距离昌都镇128公里,全程为柏油路面。
即将兴建的青藏铁路经过与昌都地区相邻的那曲地区,由昌都到青藏铁路的最近公路里程为800公里。
3.经济特征
以农牧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是昌都地区经济的主要特征。
1999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4.51亿元,占全自治区13.6 %;人均GDP 2497元,远远低于西藏自治区的平均水平。
在GDP中,第一产业产值占60.4%。
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是11.5%和28.1%。
全地区58.36万人口中,农牧业人口54.14万,非农牧业人口仅有4.22万,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
在农牧业结构中,农业和牧业分别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9.6%和47.8%,林业占2.6%,是农业和牧业经济并重的地区。
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5054万元,财政支出约3.96亿元,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税收。
地方财政支出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补贴。
总体经济特征是以农牧业自然经济为主体,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面临调整要求。
4.社会文化特点
(1)宗教文化:
多样的宗教文化是昌都地区典型的文化现象。
昌都地区的宗教文化类型有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
在藏传佛教内部,存在不同教派,诸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
与多样化的宗教文化相对应的是众多的寺院和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寺院文化。
民主改革以前,昌都地区共有藏传佛教寺院703座,其中格鲁派寺院322座,宁玛派寺院212座,噶举派寺院117座,萨迦派寺院52座。
孜珠寺是昌都地区最大的本教寺院,保留着许多许多古老的宗教和文化习俗。
强巴林寺是格鲁派在昌都地区最大的寺院;噶玛寺是噶玛噶举派的祖寺,该派的黑帽系高僧最早采取活佛转世来解决其寺院住持的继承问题,开启了活佛转世的先河。
类乌齐寺是今存不多的达垅噶举派的寺院。
位于昌都县城的清真寺和芒康县盐井地方的天主堂,是外来宗教对昌都宗教文化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宗教节日是寺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正月一日到十五日的酥油花灯节、藏历四月十五日纪念释迦牟尼而举行的“萨噶达瓦节”、七月三日至十五日“央勒节”(夏令安居节)、九月二十二日的“拉白节”(降神节)、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日)、十二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的“古庆节”(跳护法神舞)。
(2)民俗文化
昌都位于藏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走廊地带。
昌都曾经是苏毗人、东女国、附国和各族各部的杂居区,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具有浓厚的藏民族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地方文化色彩的康巴文化。
昌都地区是格萨尔故事的故乡,形成独特的以格萨尔王为题材的说唱艺术和民间传说,类乌齐至今保存着据说是格萨尔的铁制雕龙马鞍。
康巴舞蹈也是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
包括“弦子舞、锅庄、热巴,这些舞蹈表现了康巴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昌都的绘画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三大流派,即流行于丁青、察雅和贡觉等地的“美宁”画派,流传于柴维一带的“美莎”画派,以及盛行于噶玛等地的“噶学”画派。
昌都各地都有从事雕刻和塑铸的艺人工匠,也保存有相关的艺术作品。
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昌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包括藏历新年、藏历六月十五日的仲确节、赛马节、沐浴节等。
5.基础设施条件
(1)供电条件
1999年,昌都地区的总发电能力约为18000干瓦,全部为水利发电。
发电能力主要分布在昌都镇,其中昌都电站的总发电能力为12000千瓦。
其他地区多为小型水电站,总体发电能力小,并且供电能力有很大的季节性波动,大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得不到保障。
“十五”期间,昌都地区电力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建设总投资为9.1亿元,发电能力为6万千瓦的金河电站。
金河电站投产后,昌都镇和周边地区的用电问题基本将得到解决。
未来旅游区电力供应的主要问题是边远旅游区的用电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都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可以依赖小型水利发电设备来解决供电问题。
(2)通讯条件
昌都地区电话系统提供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960万门,电话用户5千多户,大部分县城与全国有直拨电话系统连网,但是广大的农村和牧区通讯仍然困难。
昌都已开通GSM139的县乡镇有11个,2001年计划开通8座基站。
目前昌都的通信条件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按照昌都电信规划,十五期间昌都通信状况有望得到较大改善。
电信建设是昌都十五(2001-2005年)期间建设的重点,电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2亿元,建设的重点是长途传输网的建设。
十五期间,将建成昌都-江达(贡觉)光缆,并延伸与四川德格光缆相连。
建成昌都-左贡-芒康-盐井的光缆,并延伸与云南德钦光缆相通,形成两条新的出藏光缆干线。
2005年前将基本建成昌都通往各县的光缆干线,实现县县通光缆和20%的乡通光缆。
到2003年基本可以实现乡乡通电话,5005年力争实现50%的村通电话。
通过引入和扩大卫星通讯以及铺设光缆,将形成以光缆、卫星、微波为主要传输方式,固定电话、移动通讯、数据通讯、多媒体通讯等多网并存的现代通信网。
昌都地区的通讯技术水平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6.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
根据“昌都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以及远景目标纲要”,到2005年,昌都地区经济发展目标是:
●经济发展速度在15%左右,国内总产值达到3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
内产总值4400元人民币,使昌都地区从低收入地区上升到中低收入地
区;
●改进经济结构,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一产业产值达到12.9亿元,占GDP的43%,第
二产业产值77亿元,占GDP的25.6%,第三产业产值9.4亿元,占GDP
的31.4%。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城镇建设投资10.4亿元,全地区
城市化水平达到23%,昌都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十五”规划中制定的昌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畜牧业、旅游业、生物资源开发、藏药业、
矿产业等支柱产业。
●建立以旅游业、藏药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加强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产业建设
●创造以昌都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
三、产业发展特征
1.昌都地区的战略地位评价
昌都地区在西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占有重要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西藏东大门,是西藏联系内地的重要陆路通道。
●处于青藏高原旅游大区的地理中心区域,是“川、滇、藏旅游金三角区”
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低谷区。
●是三江流域中国东部气候启动区,生态环境状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持
续发展至关重要。
●是康巴文化的中心,是多种文化的交融的地带,具有文化上的独特性与
神秘性。
2.经济发展特征
(1).总体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慢于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1997年以来,昌都地区总体经济发展速度明
显加快,但是低于同期全国和西藏自治区的发展速度。
●1991— 2000年西藏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递
增10.3%,昌都地区为8.6%,低于同期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1.7个百
分点。
●1999年,西藏自治区人均GDP为4166元,昌都地区为2497元,仅为西
藏平均水平的60%,而“八五”初期,昌都地区人均GDP为西藏平均
水平的71%。
上述数据表明,90年代以来昌都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势头慢于西藏平均水平。
增长速度的不足使昌都地区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2)近十年来经济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
与全国和西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变化相比,近10年来昌都地区经济结构变化相对较小,与全国和西藏自治区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形成鲜明反差。
经济结构特征表现为第一次产业比重长期维持较高比重,第二、三次产业比重较小。
1993年昌都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72:4:24 ,1999年相应结构变化为60:12:28,第二产业比值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
而同期西藏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为1993年为49:14.8:36.2。
1999年为32.4:22.7:44.9。
图2 显示了昌都地区1991—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变化状况。
由图可知,就生产总值而言,进入90年代以后,昌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表现为一定的波动性。
但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绝对增长量较大,而第二、三产业增幅较大,但绝对量小。
表明作为农牧业地区,昌都的经济结构仍以农牧业为主,而且这种结构状况仍会持续较长一段时期。
表1-1:昌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与产业结构(亿元)
图:昌都和西藏产业结构比较
现状昌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为:
●第一产业:主要表现在为第一产业服务的产前产后部门薄弱;第一产业
的产业化程度低,基本属自给型。
●第二产业:以资源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中建筑、水泥、藏药等
构成第二产业的主体。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内部按交通运输与商业服务业分,则以商业服务业
为主;昌都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区域经济总量不大,产业
结构的运输导向性不强,故交通运输业比重较之其商贸服务业要小得
多。
总体看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消费性特征,服务及咨询性第三产业还
相当滞后。
从产值结构与就业比例来看,昌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前的发展阶段。
也即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第三产业基本上是消费性的。
(3)未来发展面临重重挑战
改革开放20年来,昌都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同时,昌都近20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倚重于农牧业经济,因此未来能否持续
发展将面临多重挑战,面临的问题包括:
●经济体系仍保留计划济体制下的主要特点,适应市场经济本制要求的新
的经济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
还没有建立。
●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牧业经济占主体的条件下,
市场缺乏启动力。
●基础产业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投资效率低,回报周期长,农牧业生产
“低效”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农牧业技术水平偏低。
昌都现有农牧业的先天技术基础较薄弱,近年来
虽有一定的技改投入,但总体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农牧业发展仍表
现为一种外延式的扩张过程,在以消费为主导型的相对过剩经济的环境
中,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重大危机。
●地区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微薄,财政主要靠中央补贴,自我发展能
力低下。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未来发展经济发展将面临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在基础产业农牧业方面,农业发展潜力有限,发展难度较大。
由于人口
分散,耕地资源贫乏,农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尚难推动社会经济的全
面发展。
●在工业方面,只能搞初级矿产开采,一般的加工业无竞争力,而且发展
矿产业和一般加工业的环境代价巨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有限的市场不
能使当地人民和地方政府受益。
●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有限。
由于城镇规模相对较小,1999年非农业人
口仅为4.2万人,因此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如交通邮电、商业服务业
等的市场空间相当有限,难以推动未来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
展。
(4)旅游产业是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
制约昌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高山峡谷环境造成的与外部地区乃至藏区内部的交通封闭,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观念的相对落后。
但是封闭的环境是造成差异性的根本原因,而差异性却是引起旅游动机的起因。
与其他资源相比,昌都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显著,集神奇的自然景观与独具魅力的人文内涵融
为一体,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产业。
●自然地理所形成的独特氛围和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交融,形成受世
界广泛关注的独具魅力的康巴文化。
●藏民族独特的绘画和手工艺产品,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悠久的佛
教文化,构成极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根据资源比较优势,昌都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显著,集神奇的自然景观与独具魅力的人文内涵为一体,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产业。
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角度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昌都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和环境的比较优势十分显著。
3.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意义
(1)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长期封闭
国内外实践证明:旅游业对落后封闭地区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在观念、市场、资金、人才、产业拉动等方面有传统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
旅游业是打破封闭和落后这两个制约昌都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最合理的选择。
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是中国开放度最大的产业之一。
在旅游业中,除旅行社外,所有领域都已经对外开放。
同时旅游业也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旅游业的开放性和高度的市场化有利于昌都的对外开放。
昌都旅游业开发还必将伴随以交通条件为主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由开放和外来旅游者影响所导致的发展观念的提升。
旅游业所产生的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是昌都地区冲破封闭性,为其它产业开拓发展空间,改善发展环境,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最佳途径。
昌都封闭性的环境对其它产业发展构成的制约因素,反而构成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因素。
昌都独特的自然、历史和文化氛围,对现代游客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力仍在不断增长。
昌都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是打破昌都对外封闭,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将输血经济转变为造血经济的最佳产业选择。
所以应将
发展旅游业提高到启动昌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高度来认识。
(2)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
昌都地区处于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和敏感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关系到昌都本地的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下游的生态安全问题。
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产业结构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调整,实现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的保护,以及对昌都地区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
可以说旅游业是将昌都地区内涵丰富的康巴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四、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1.旅游资源条件
昌都地区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多样性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
根据地域分布,昌都地区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30个资源区(景区),景区中有130个自然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有近91处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
在景区中其中具有全国和世界旅游吸引力的景区有6个;自然旅游资源中以自然生态景观类最为突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乌齐长毛岭马鹿自然保护区和芒康盐井(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人文旅游资源以寺庙及人类文化遗址最为突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主要旅游资源类型包括:
●山岳类旅游资源:处于著名的横断山区,新构造活动明显,有众多海拔
6000米以上的山峰,地表相对高差大,山势陡峻、奇险、壮观。
本区
西、南部边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岗日嘎布的主脊超过6000m,最高达
6956m。
具有景观价值的有梅里雪山(6740米)、达美拥雪山(6324m)
等。
海拔5600米以上的山地往往有现代冰川发育,其中岗日嘎布(然
乌湖南)、念青唐古拉山和梅里雪山的现代冰川最集中,有较大的山谷
冰川。
●水域类旅游资源: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及其支流水系构成丰富多变的
河流景观。
其中怒江河谷是典型的狭谷,悬崖壁立,水流湍急,自然景
观惊心动魄。
位于南部边缘与云南省交界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发
育现代冰川,是横断山脉现代冰川分布最多的地区,冰川舌可伸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