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解九级物理上第十三章内能中考典型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内能中考典题补充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不正确
...的是()
A.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
B.气体容易被压缩——分子间隔大
C.水加糖变甜——分子不停地运动
D.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
解析。
水结成冰。
物态变了。
但物质没有变化。
即物质的分子没有变化。
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故A选项不正确。
符合题意。
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隔大。
水加糖变甜是糖分子的扩散现象。
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铁块很难压缩。
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故B、C、D选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浙江湖州中考)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
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
如图1所示。
图1
图2中。
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 C D
图2
解析。
汽化是物理变化。
水汽化后。
水分子的结构保持不变。
水发生汽化时。
液态的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
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
因此C选项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的分布情况。
答案。
C
3.(•山东济宁中考)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
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抽开隔板后。
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
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3所示。
无色的为空气。
有色的为二氧化氮气体)。
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甲乙丙
图3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解析。
已知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大于空气的密。
如果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放在上面。
抽开隔板后。
不管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
上面瓶中的二氧化氮气体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下面的玻璃瓶内。
故不能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在做无规则运动。
故乙图放置方法最不合理。
答案。
B
4.(•)在下列实例中。
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热水袋暖手。
手的温升高
B.将冰块放入饮料中。
饮料的温降低
C.在炉子上烧水。
水的温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
弯折处铁丝的温升高
解析。
用热水袋暖手、向饮料中加冰块、在炉子上烧水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用手反复弯折铁丝。
对铁丝做功。
将机械能转化为铁丝的内能。
使铁丝的内能增加。
温升高。
这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故D 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滨州中考)正在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片中熊二能够嗅到树林深处的蜂蜜味是因为蜂蜜()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
解析。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熊二能够嗅到树林深处的蜂蜜味。
是由于蜂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到空气中。
故选项A正确。
答案。
A
6.(•)质量为1kg的水[]。
温从20℃升高到30℃吸收的热量是()
A. B.
C. D.
解析。
知道水的质量和温的变化。
根据求出水吸收的热量。
水吸收的热量。
答案。
B
7.(•烟台中考)关于温、热量、内能。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物体加热。
物体的温一定升高
B.物体的温越高。
所含有的热量越多
C.物体的温是0 ℃。
其内能也是零
D.热量总是自发地从温高的物体向温低的物体传递
解析。
对物体加热。
物体的温不一定升高。
如晶体熔化吸热但温保持不变。
A选项错误。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它是一个过程量。
不能说温越高的物体。
含有的热量越多。
B选项错误。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C选项错误。
D选项正确。
答案。
D
8.(•潍坊中考)关于热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高的物体比温低的物体内能多
B.热量只能由内能多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少的物体
C.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不能同时存在
解析。
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
温高的物体比温低的物体内能多。
对于不同的物体。
无法通过温的高低来判断内能的多少。
故A选项错误。
只有两个物体存在温差。
才会发生热传递。
即热量从温高的物体转移到温低的物体上。
而不是从内能多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少的物体上。
若内能不同的两个物体的温相同。
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故B选项错误。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C选项正确。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故D选项错误。
答案。
C
9.(•)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
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
装置如图4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
沙子吸热升温较快。
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在本实验中。
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实验中。
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时。
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实验中。
加热相同的时间。
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解析。
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
时。
沙子吸热升温较快。
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弱。
故A 选项错误。
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质量和温变化三者共同决定的。
故B选项错误。
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时。
水吸收的热量多。
故C选项错误。
加热相同的时间。
吸收的热量相同。
末温低的物
图4
质温变化小。
说明它的吸热能力强。
故D选项正确。
答案。
D
10.(•)为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
小军用图5中两个相同的装置做实验。
实验器材还有天平和钟表。
收集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图5 图6
质量/g 初始温/℃加热时间/min 最终温/℃
物理量
物质
液体1 50 20 5 45
液体2 50 20 5 68
(1)某时刻温计的示数如图6所示。
此温值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
用___________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___________(选填“液体1”或“液体2”)的吸热能力较强。
物理上用___________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
答案。
(1)26 (2)加热时间(3)液体1 比热容
解析。
(1)从题图中可以看出。
温计的分值为1 ℃。
读数为26 ℃。
(2)实验中。
使用相同的装置对每组液体加热。
保证了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同。
加热时间越长。
说明液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因此用加热时间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从题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在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的条件下。
液体1温变化较小。
说明液体1的吸热能力较强。
物理上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