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梳理·基础知识]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设置:西汉汉武帝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

2.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军国大政。

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宋代二府三司制
四、元朝行省制度(b)
1.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2.与中央的关系
(1)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行省长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长官,同时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1.演变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中央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监察百官;地方实行刺史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宋朝的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朝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
具。

七、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
1.世官制:中国早期选官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察举制:汉魏时期的最主要选官制度。

(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

(3)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3.科举制:隋唐以后主要的选官制度。

(1)含义: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授官的制度。

(2)实施:隋唐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3)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并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4)评价
①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②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学经义,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史论要点] 图表记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是:选官基础群体日益扩大;选拔标准日趋公平;选官途径日益多样化。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
[读史用史] 史料一“共议国政”指三省长官都行使宰相职权,结合图示说明该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作用:皇权得以加强。

史料二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识图解史]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示中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各有何特点?
提示:①分封制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服从周天子;诸侯具有一定独立性,可世袭。

②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只有管理权。

③行省制下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

要点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认识
史料一钱穆《国史新论》载:“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读史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科举制的什么特点?
提示:科举考试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提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二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读史用史] 阅读史料二,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提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精练·核心素养]
素养1 历史解释——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1.(2017·浙江11月选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
和变化。

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解析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央为监察地方所设。

明太祖时期废丞相,此后相权已废,内阁和军机处与削弱相权无关。

故答案为B。

答案 B
素养2 历史解释——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及作用
2.(2018·浙江4月选考)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省制。

结合所学行省制的意义可知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选B。

答案 B
素养3 历史解释——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2018·浙江11月选考)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解析根据材料“划清界限”说明变革了原有制度,“实质上重建”说明从根本上是对原有制度的继承,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这一特征,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无从体现“划清界限”,都是对原有制度的完善。

答案 A
素养4 史料实证——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4.(2018·嘉兴3月测试)据史书记载:元初“世祖皇帝始立御史台以总国宪”,元中“天下大治,不有宪台布在中外,则何以肃纪纲、正风化,辅成朝廷之大政,而休息吾民者乎!”但至元末,“台宪官阶皆谐价而得,往往至数千缗”,“肃政廉访司官,所至州县,各带库
子检钞拜银,殆同市道”,吏治已是“荡然无复纪纲”。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元代御史台掌管中央和地方的监察
B.吏治清明与否和监察制度密切相关
C.监察官员仅仅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D.监察制度的效能大小决定王朝兴衰
解析元代御史台是中央机构,只掌管中央的监察,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元初设御史台“肃纪纲、正风化”得以吏治清明,但元末时“台宪官阶”可以花钱购得,监察官到地方监察时同样收受贿赂,说明吏治清明与否与监察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重在阐述吏治与监察制度的关系,没有体现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的效能大小能影响王朝兴衰,但起不到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B
素养5 历史解释——科举制的影响
5.(2018·诸暨中学高二期中)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上表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
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C.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要
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
解析表格内容显示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者越来越少,而进士入仕者成为宰相的越来越多,反映了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

答案 A
考点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梳理·基础知识]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政务繁多。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职权: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二、清朝军机处(c)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2.职能: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4)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明显。

4.影响: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1)经济: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四、清朝的边疆政策(c)
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
(1)中央设有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2)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元代实行土司制度,明代开始实行流官统治,清代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4.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推动了我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发展。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料一(2015·浙江10月选考)(节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的训令,结合所学知识,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制度:内阁制度;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

史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读史用史] 结合明清史实说明材料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对此你如何评价?
提示:说明: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要点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史料一(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

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提示:问题:西南各省土司残害百姓,内斗不止,影响边疆稳定。

政策:改土归流。

史料二清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大规模改土归流,范围之大、影响之深远,
可谓空前,它废除了土司统治,变由中央直接派流官管理,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读史用史] 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提示: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联系,稳定了西南边疆。

[精练·核心素养]
素养1 历史解释——密折制
1.(2018·浙江11月选考)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解析通政司始设明代,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史料“诸臣”“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可推知为清代密折制,故选B项;枢密院属于军事管理机构,C项错误;军机处与“诸臣”范围不相符,D项错误。

答案 B
素养2 史料实证——内阁制的性质与特征
2.(2018·十校联盟3月联考)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

”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

”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
B.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
C.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
D.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并不参与决策,故A项错误;内阁是内侍机构,与尚书性质不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表明内阁常伴皇帝左右,参与处理国政,地位较为重要,故C 项正确;内阁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是明代专制皇权强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素养3 唯物史观——内阁制度的演变
3.(2018·浙江“七彩阳光”高三8月联考)洪武年间,大臣的章奏均由朱元璋亲阅。

永乐年间,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

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

这主要说明( )
A.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
B.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
C.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
D.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
解析从永乐到正统,内阁从参与商议机密到具有了起草批复的专职,说明内阁的职权扩大,体现出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故选C项。

答案 C
素养4 历史解释——清朝的边疆政策和管理
4.(2018·台州高三期末)《国语》记载,蔡公谋父管以“先王耀德不观兵”谏止周穆王伐犬戎,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慎用武力、偏重怀柔的思想影响深远。

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采取笼络办法的有( )
①设置羁縻府州②实行土司制度③册封达赖等活佛④多伦会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故①正确;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是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采取笼络办法,故②正确;达赖等活佛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维护其在西藏等地的最高宗教领袖的地位,符合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慎用武力、偏重怀柔的思想,故③正确;多伦会盟是康熙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蒙古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符合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慎用武力、偏重怀柔的思想,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3月联考)下图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局部)。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汉朝在地方主要实行郡县制,没有“厅”级行政区划,故A项错误;唐朝没有“厅”级行政区划,故B项错误;宋朝在地方主要实行州、县两级制,没有“厅”级行政区划,故C项错误;清朝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进行管理,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绍兴3月模拟)据粗略统计,从努尔哈赤天命初年到乾隆末年,满清王朝下嫁蒙古外藩的公主(包括和硕公主)和郡主就有43人。

蒙古王公上自亲王、郡王,下至台吉、塔布囊,各个阶层中都有很多人与满洲宗室通婚。

这说明( )
A.清政府充分尊重蒙古社会习俗
B.蒙古势力已经威胁北部边疆安全
C.清王朝重视笼络蒙古上层贵族
D.清朝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力量薄弱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满清王朝与蒙古贵族的和亲政策意在笼络蒙古上层贵族,巩固统一。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宁波十校期末联考)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史实,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故①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主要监察地方政治,故②正确;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与皇权相权无关,故③错误;西汉时州作为监察区,但到东汉时刺史权力增大,逐渐拥有行政权,使州在东汉后期演变成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2018·江苏单科,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温州六校高二期中联考)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这种中枢机构的设置应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天下财赋……悉隶三司”可知此为宋代设置的掌管财政的三司使,故选C项。

答案 C
4.(2018·宁波3月模拟)下图所示为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所作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机构”
●“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A.秦朝的郡县制
B.汉代的刺史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可判断该评价为元代行省制。

故选C项。

答案 C
5.(2018·稽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

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数字填写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
A.①州②道③府④厅
B.①道②路③厅④府
C.①州②道③路④府
D.①路②府③道④厅
解析汉晋魏高层政区是州,唐朝的高层政区是道,宋朝的高层政区是路,元朝统县政区是路、府、州,依据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2018·台州3月质评)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下列官职,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御史大夫②同平章事③卿大夫④司隶校尉
A.①④②③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解析①最早出现在秦朝,②最早出现在唐朝,③最早出现在西周,④最早出现在汉朝,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④②,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2018·温州3月测试)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地方割据 B.创新管理体制
C.加强经济管控
D.体现因地制宜
解析根据“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行省制能够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正确;这种管理体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这一设置与经济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这一设置“犬牙交错”,违背因地制宜,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8·浙江4月仿真三)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者廉者不能为官。

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
A.开士人入仕之先河
B.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C.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
D.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廉”均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主张和价值取向,孝廉成为察举制常科,体现汉代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故选B项。

答案 B
9.(2018·浙江5月预测一)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衰落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信息反映出宋代到明清,可以通过恩荫、捐纳等方式来做官,这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古代长期存在冗官现象,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无法得出官僚政治开始衰落,故排除D项。

答案 B
10.(2018·9+1高中联盟高二期中)东汉时期,对孝廉察举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条就是对孝廉进行文化水平与行政能力考试。

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提高察举制的公平性
B.让世家大族无法继续垄断官场
C.完全改变了察举制的封闭性
D.导致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
解析题干显示察举制不仅注重品德考察,还注重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察举制的公平性。

答案 A
11.(2018·“七彩阳光”联盟期中联考)《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精尽虑,知无不言。

(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