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法则(addition rule):亦称“叠加法则"。
与"平均法则"相对。
解释印象形成过程的信息整合理论之一。
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相加的结果。
知觉者形成的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值相加而得到的。
平均法则(law of average):与“加法法则”相对。
解释印象形成过程的信息整合理论之一。
认为知觉者形成的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而得到的。
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亦称“核心特质词"。
对个体印象形成具有压倒性和关键性作用的人格特质。
最早由波兰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提出。
意义转移(shift of meaning):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新品质信息的性质或价值会因社会情境的不同而相应地发生改变的现象。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亦称"印象控制"、"印象整饰"。
个体对信息采取一定的控制、调节方法以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态度和观点的过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于1959年提出。
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作出愉快的评价。
印象管理被广泛地应用于求职面试中。
应聘者的印象管理包括语言的呈现和策略性行为,有助于应聘者在短期内树立良好的形象。
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
每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该情境的同一性,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
社会定型(social stereotype):亦称“社会刻板模式"。
社会大多数人遵循的固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美国记者李普曼提出。
在个体角度上,主要指僵化的思想特征;在社会角度上,主要指包括僵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在内的形式。
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分析。
如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刻板印象(stereotype impression):亦称"定型化"。
对某个群体及成员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是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反映社会知觉特有的公式化和情感色彩。
个体没有意识到群体成员之间可能的差别,而是依据某些定型,感知、分类和评价社会客体。
作为一种类属思维和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具有极高的稳定性,难以改变,即使遇到相反事实出现,也倾向于坚持并用它去否定或修改事实。
一般含有真实的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了解和应付环境,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
但会导致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
虽然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但刻板印象使人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
属于认知中的一种偏见。
定型化(stereotyping):即"刻板印象"。
异己刻板印象(heterostereotype impression)亦称"他人定型"。
某一种族或群体成员对非本种族或群体成员所持有的刻板印象。
跨文化研究表明,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种族之间多接触和多来往。
体态吸引力刻板(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人们一般认为那些在相貌、身材、体态举止等方面具有吸引力的个体在其他品质、特征等方面也同样美好的固定印象。
内隐定型(implicit setting):亦称“内隐刻板印象”。
内隐社会认知之一。
当一个类别线索呈现时,在认知者没有注意或意识到时被激活的社会类别联想。
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反应潜伏期测量、投射测验、启动效应等。
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亦称“认知经济”、“认知节约”。
对刻板印象的心理机制的一种解释。
美国记者李普曼提出。
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超出了个体的认知加工能力,因此人们在作决定时总是想走捷径,通过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加以简化的方式来减少花费在信息加工中的时间和精力。
晕轮效应(halo effect):亦称“光环效应”。
社会知觉偏差之一。
从认知对象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征泛化到其他特征,从而形成整体印象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H.H.凯利提出。
这种知觉的品质和特点,就像日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故名。
可能产生良好的作用,也可能产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影响。
多半在知觉主体对知觉客体信息掌握较少,或对被知觉者有鲜明的情绪态度的情况下表现出来。
具有自动激活和不被觉察的特征。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亦称“初次印象”。
对社会认知对象第一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印象。
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Abraham S.Luchins,1914—2005)于1957年发现和实验证实。
研究表明,当人们认识某一知觉对象时,最初的信息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占有一定优势,但并不是无法改变的。
研究表明,其深度所依赖的因素有:(1)陌生人提供的信息,如谈吐、风度等;(2)接触和交往的时间、场合与心理背景;(3)知觉主体期望值的高低。
生活中,第一印象对于人际交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产生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亦称“第一印象效应”。
与“近因效应”相对。
社会知觉效应之一。
在社会交往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相比于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整个印象和态度会产生较强的影响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对。
社会知觉效应之一。
在社会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往获得的信息对于整个印象和态度会产生较强作用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事物看上去比自身更好或更坏取决于与之相比较的事物的品质的现象。
稀释效应(dilutive effect):附加的不切题的信息会减弱人们对知觉对象的判断或印象的现象。
如同集中的确切的线索被大量的附加的无用的信息稀释了一般,导致人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线索进行判断,从而减弱了人们的判断能力。
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亦称“积极性偏差”、“仁慈效应”。
在缺乏其他信息资料的情况下,
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往往是正面的、肯定的多于负面的、否定的评价的现象。
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厚的倾向。
原因可能在于人们都期待着得到他人的承认、接受,所以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意愿,放宽了看待他人的尺度。
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亦称“延后游说效应"、"事后效应"。
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 Iver Hovland,1912—1961)和凯尔曼(Herbert C. Kelman)在研究“信息高低可靠性的影响有多久可保持,会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时发现。
研究者向两组中学生被试出示一篇“司法制度应从宽处理少年违法者”的读者来信,阅读者在甲组扮演一位知识渊博、公正无私和值得信赖的人,在乙组扮演一个无知、有偏见和不负责任的人,然后让被试表态。
结果表明高低可信性信息源对被试的态度具有不同影响,前者大,后者小。
三周后,再询问上述被试对来信内容所持的态度。
这次只让两组中各一半被试重复信息传达者,另一半则不提及。
结果发现:两组中回忆传达者的被试,其赞同程度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差不多。
而两组中另一半不被提及传达者的被试,赞同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前者下降,后者上升,几乎不存在差异。
其原因是传达刚结束时,传达者的威信产生了情感效应;而由于时间的间隔,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传达内容的模糊记忆。
名片效应(name card effect):人们在多数情境下会毫无批判地、信以为真地接受来自权威方面的信息的现象。
这种权威来源的信息,犹如"名片"一般,增加了对方的可接受性,故称。
名片效应多用于宣传工作中,宣传者将自己报告中的基本主题组织到另外一些能为听众所接受的主题中去,使听众产生一种印象,即宣传者的观点和自己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同宣传者出示了名片,听众认为他是一个他们能接近的、感到亲切的和有许多共同点的人,从而不知不觉地、毫无反感地接受宣传者的宣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