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世贸组织的加入,我国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探讨越来越深入。
会计作为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能否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承担着修正作用,它主要针对投资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以比较谨慎的态度处理这些因素。
在经济业务出现两种以上方法可供选择时,在合理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不虚增利润、不夸大资产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谨慎核算可能产生的费用或造成的损失。
目前,行业内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又无相关案例可以借鉴与参照,因此对从事此项工作的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具体运用时应当具备适当的灵活性。
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事务中的正确运用也引起了会计使用者的足够注意。
为此,本文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出台后,谨慎性原则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信息;社会经济环境;新会计准则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及社会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显得越发重要,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理解和研究越来越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
难以预料的社会经济形势,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面临的决策风险越来越大,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
从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
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等情况。
企业经营存在风险,正确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
险实际发生之前防范风险,化解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也是如此,若运用不当,不仅不能降低会计风险,相反的还会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对增强我国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意义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金钱和帐务,有时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
与此同时,企业或公司领导应该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和重视,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实际上,利用谨慎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其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谨慎也会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局限性。
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真实考核经营者的业绩,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前谨慎性原则作为国际会计惯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已被广泛接受,在财务上,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避免和减少财务风险已成为必然。
但从目前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现状来看,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企业尚未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的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应该加以广泛的利用,甚至未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存在滥用谨慎性原则的现象,利用谨慎性原则任意调节盈余,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或掩盖经营亏损的目的,针对以上现状,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略抒拙见。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谨慎性原则最早可追溯到受托责任的解脱,19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一些审计人员在企业破产后常常会受到投资者的起诉,大部分起诉的原因都是因为审计人员对高估资产和收益的财务报告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一点被美国的会计学家谢菲耳德注意到,从而拉开了美国的会计职业界讨论稳健性原则的序
幕。
谨慎性原则在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过后才引起重视,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但由于当时会计环境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对资产进行低估,金融危机过后,谨慎性原则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进行确认,对会计报表进行披露。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慢慢成为对披露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而最早提到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文献是Sanders,Hatified和Moore于1938年发表的《论会计原则》,它指出稳健性的力量主要来自以下三点:(1)人们的普遍想法—低估带来的伤害要小于高估;(2)会计估计中乐观主义将会导致更多的差错;(3)政治、经济和各种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损失难以预见。
但他并不支持和鼓励这些观点。
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1977)提到稳健性理论并不是会计上的一种假设,他提出了稳健性原则的两个证据:(1)抵消经理人员过分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的倾向是很有必要的(Bliss,J,H,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The Ronald Press Co.,2000);(2)多报利润和多计价对于企业和业主来说,比少报少计更加危险;他认为稳健性是处理不确定性一种及其不好的方法,最坏的情况会导致会计数据完全失真。
1997年Basu认为,稳健性原则影响会计至少500年,所谓稳健性是指对利得和损失的可验证程度的非对称性状态。
通过对相关实证文献的梳理,Watts(2003)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资本市场监管者、准则制定机构和学术界在口头上反对稳健性,但实际会计处理变得越来越稳健。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为我们呈现了谨慎性发展的历史背景,演讲过程的概念变化,着重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理由,对风险的预期,悲观主义比乐观主义更受欢迎,指出了其存在的理论根据,如契约理论、股东诉讼、税收和监管成本的节约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始于1992年,在近二十年左右的运用中,可以按照其运用程度和使用范围的不同,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至1997年
会计谨慎性原则于1992年发布,并与1997年7月1日起施行于《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必须遵循谨慎性原则。
《浅谈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赵讯舟、张建群、潘孝礼,2008)认为应该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第二阶段:1998年至2000年
1998年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项目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资产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准备的方法和比例上也变得更加灵活。
(2)《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张菊梅,2009)认为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的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应该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和开办费的摊销期限做了修订,由原制度中的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刘东山,2010)认为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应做出了更明确的规范,规定或有资产和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也不予确认,但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不应该确认为资产,只可以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严格和谨慎。
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第三阶段:2001年
2001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
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在这些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下,谨慎性原则又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李璞.对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思考.经济与管理, 2010(5):20-23)”,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
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
《新准则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探讨》(孟凡收,2008)提到了2006年2月15号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王建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在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得到了广泛运用,许多业务的处理不再做清晰明确的规定,或者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留给企业更大的业务处理空间。
在财务上,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已成为必然,但从目前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现状看,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企业尚未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的作用;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则存在滥用谨慎性原则的现象,利用谨慎性原则任意调节盈余,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或掩盖经营亏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凡收.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2009,(8)
[2]李璞.对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思考.经济与管理,2010(5):20-23
[3]张菊梅.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2009(10):100-110
[4]杜军.王亚丽.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业务中的应用探讨.科技博览[J].2010(13).
[5] 赵讯舟、张建群、潘孝礼.浅析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代经贸[J].2010(4)
[6]刘东山.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综述.经济研究[J].2010(11).
[7]永杰.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财会月刊[J].2010(13):40-70
[8]张德容.谨慎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与对策.财会月刊,2009(2).
[9]潘娜、朱卫东:《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财会月刊》(理论版),2011年第 10 期。
[10]王建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2012.
[11] 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中国西部科技[J].2011(31).
[12]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会计研究[J].2010(1):82—93
[13]陈旭东,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J].2009(4):59—65
[14]刘决兴.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分析.学术论坛,2010(227)
[15]丁仁荣.浅析谨慎性原则在小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适度运用.江苏省盐城市财会教育中心,2009:82—83.
[16]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8(14):34-41
[17]Felthan G.A.,ohlson.J.A.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5
[18]FinancialAccountingInformation,Statementofconcepts,
No.2,Stamford.CT:FASB,2006
[19]Bliss,J.H.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The Ronald Press Co.,2000
[20]Smith,J.M.Jr.,Skousen,F.K.IntermediateAccounting9th Edition.Sou
th-Western Publishing,Cincinnati,A,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