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详解
一、对仗的定义
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
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再看:古诗《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同一结构位置没有重复使用的字或词,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孟浩然《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杜甫的《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为何律诗要对仗
对仗在律诗中的功能归纳了三点。
①修辞功能。
从辞藻到章句的凝练与锻造。
②演奏功能;协于音律,可以弹唱。
南齐永明间,自从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以后,讲究平仄便逐渐成为律诗的基本要求。
其本意就是要求诗合音律。
宫商角徵羽五音和谐。
③美学功能。
形式上的对偶美、音乐
上回环舒缓美,内容上的幽深高远美,
三者结合,实现艺术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总结一下:格律诗中使用对仗的表现手法,它能使诗词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在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在表意上凝炼集中,高度概括;在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使格律诗进一步实现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与内容上的高度完美统一。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
律诗主要是颔联颈联两联对仗和三联,对仗,颔联颈联两联对仗
是基本体例。
(一)从对仗形式上讲,包括长律,
归纳起来有以下九类:
1.中间两联对仗前面说过,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唐]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白居易鹦鹉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2.前三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
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
翻开唐诗,我们不难发现: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
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有的。
——首句入韵的: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唐]白居易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首句不入韵的: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唐]许浑送韩校书
恨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
迹高芸阁吏,名散雪楼翁。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
酒醒鲈脍美,应在竟陵东。
3.后三联对仗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
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4. 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谓之偷春体清人说这律诗之一体。
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故谓之“偷春体”。
如: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5.少于两联的对仗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称“蜂腰体”。
蜂腰体在盛唐五律中尤其多见,贾岛、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用这种蜂腰体的诗作。
[唐]李白塞下曲(第一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唐]贾岛下第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唐]李白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yōng湖
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6.隔句对仗。
称扇对体。
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1958年,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汉语诗律学》论近体诗对仗时也说:“第一种是上一联出句和下一联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
这种对仗叫做隔句对,《中原音韵》论曲时称为扇面对。
”隔句对在近体诗中极为罕见,词中也不多。
[唐]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唐]郑谷寄裴晤员外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
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
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
[明]梁桥阙题
夏来幽兴惬,携酒问芳苹。
昨日花前醉,青衫藉玉人。
今宵月下饮,翠袖舞红茵。
老去流光易,乘时欲恬神。
7.四联都对仗[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唐]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8.全不对仗一首律诗从头到尾都不用对仗,似乎不合律诗体裁。
但这样的诗歌,却被古人定义为律诗,且有名篇传世,历代评论甚佳。
[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评:“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
此类诗都有充实的内容,丰沛的情感,高超的语言技巧,然后在脱离对偶格律的束缚下,尽情挥洒,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我们初学者可是望尘莫及的。
这样全不对仗的诗,是否是律诗,很有争议。
我们只做了解,且不把这全不对仗,算做律诗对仗的一种。
9.长律的对仗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例如:
[唐]张巡守睢suī阳诗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lí。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huī。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pí。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唐]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
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
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
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二)从律诗对仗的修辞方法上讲,主要有以下种类:
1、工对
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如《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对。
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工对数反对最好,如:李商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下句“有”对上句“无”,是反义词工对。
2、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便是宽对。
如:刘禹锡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下句“青云”对上句的“边草”,是植物类对天文类。
如:杜甫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下句的“环佩”对上句的“画图”,是饰物类对文学类。
3、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如李贺《七夕》中: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
鹊——花,动物对植物。
如李商隐《筹笔驿》: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
笔——车,文具对器物。
4、时空交错
对仗中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体现表达内容的变化。
名句如:
①“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
——时空——时间
②“九丈岚烟出腕底,十年雨露入心隈。
”
——时空——时间
③“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时间——
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
”
——空间——
④“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时间——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
——空间——
两个维度相互映衬,以拓展诗句的语义表达空间。
5、节奏起伏
对仗句要求上下句,句法结构大致相同,但如果一味追求形式工整必定会影响对仗内容的气韵。
前人云:“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
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
诗人往往在字面对称整饬的前提下追求诗句内在气韵的流动。
在两句或两联之间句子节奏发生变化,也能产生新奇的效果。
名句如:
①“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
”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
字面整齐,深层句子结构发生改变,两句的句子节奏有了明显不同。
②“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
”
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
这一联从字面上大致相对,但两句深层的语气节奏却不大相同。
上下句表层语言形式犹如双峰并峙,而其深层的语义关系则不同,一为逐日的消瘦,一为任霜的欺残,形似而神异,属“寓变化于整齐”的写作手法。
③“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
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
”
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
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
两联的句子节奏是不一样的,变化较大。
④“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
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
”
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
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
两联句式节奏变化也甚大,这样还能增强诗的耐品味性。
6、信疑合用
对仗的上下句语气不同,一句表肯定语气,另一句则表疑问语气。
名句如:
①将士魂何在,劳工汗未干。
②天机犹不测,人运欲何更。
③伐木三车堪作炭,抛情十载怎持觞。
④鸿爪紫泥能共语,昏灯白发怎争功。
以上各例一句用陈述或肯定表示“信”,另一句用疑问表“疑”,或反诘、或询问。
语气灵活多变,就能化板滞为跳脱。
7、情景分合
两联中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侧重于抒发情感。
对仗联的上下句要尽力避免“合掌”之弊,同样的道理,律诗对仗的颔、颈两联之间也应该避免内容的合掌之嫌,应尽可能有所变化。
名句如:
①“关帝庙前香火旺,张臣碑畔血花荣
风吟欲壮双狮吼,水啸相谐百鹤鸣。
”
前联写庙前、碑畔之景,后联抒风吟、水啸之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三巡美酒金樽起,一缕香风玉饼来。
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
”
前联写当时的情景“金樽起”、“玉饼来”,后联则直抒胸臆“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
③“陋舍泉为酿,荒畴鸟共言。
情真陪五柳,梦断付一笺。
”
这两联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
④“未领三分险,唯折九道弯。
谈诗争耳赤,论史惹心酸。
”
这里也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
但实际上这里的前联也暗中表述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只不过读者不易理解罢了。
景乃情之媒,情乃景之胚,合而为诗。
诗的这一审美特征在律诗两联的变化中用的多,显得尤其重要。
8、婉曲达意
两句或两联中一则直接描写、叙述,另则借助用典委婉达意。
名句如:
①“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
“五柳”句用典,“诸峰”句直接描写。
②“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抱柱相执手,钓鳌皆耸神。
”
前联直接描写,后联“抱柱”、“钓鳌”两处为用典。
③“两部千金典,一身绝世功。
德馨堪坐虎,胆壮可医龙。
”
也是前联直接描写,后联“坐虎”、“医龙”是两个典故。
以上一写实况;另则以典喻今,委婉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能使诗意含蓄而又典雅,耐人寻味。
9、赋比相连
两联中一联用赋的手法,即铺陈描叙;另一联则用比的手法,即援喻设譬。
名句如:
①“比月情非淡,如霞意更浓。
——比喻手法
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
———铺陈描叙
②“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
———铺陈描叙
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
”
———比喻手法
一联用比的手法,如:“比月”、“如霞”、“如烟”、“似月”;而另一联则用赋的手法,如“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
“赋”以直述情事,“比”以引发联想。
两种手法交替运用,使诗句显得灵动活泼,变化有致。
10、句法变式
张中行先生在《诗词读写丛话》中提出:“律诗中间两联结构不可用同一个模式,否则算合掌。
”他这里所说的结构即指诗的句法结构。
律诗中间对仗的两联如果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就容易显得呆板。
名句如:
①:“唾怨云乌天落泪,噙仇雪暗地披纱。
长江大浪托白骨,短日微光掩赤霞。
”
这里上联用正对,下联用反对。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
前联为反对,后联为流水对,两种句式并相成趣。
③“汗苦三春堪寄兴,花香一夏可知心。
和风至矣歌拂袂,怜意生焉月满樽。
”
两联虽都为复句,但结构不同。
又前联上句为转折复句,“汗苦三春(却)堪寄兴”,下句为假设复句,花香一夏(犹)可知心。
下联又用了文言虚词“矣”“焉”入诗,而且节奏特殊,趣味盎然。
11、掉字掉音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或同音字作对仗。
由于一句内重复用字或用音,构成新颖别致的对仗,实为巧对。
名句如:
①“关庙关连人善恶,未庄未解杏红白。
”
②“民工可记民工苦,政绩难消政绩残。
”
①②皆为掉字对。
③“桌上任无人醉酒,窗前却有雀鸣歌。
”
“桌上任(ren)无人(ren)醉酒,
窗前却(que)有雀(que)鸣歌。
”
此联为掉音对,但掉音对这种说法尚未见到别人提过,如不妥待我修改。
④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琴韵含(han)情涵(han)海韵,
钟声彻(che)耳坼(che)风声。
”
为更复杂的掉字、掉音综合对仗,应属罕见之例。
偏旁求整
运用两个相同部首的字与另两个相同部首的字构成对仗,在齐整中隐含着变化,看着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这里当然可以用双声叠韵词,但也可以用非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其他组合词语。
如牺牲、糟糠、暧昧、霜雪、松柏等。
这种提法在古今诗词理论中尚未见到,我觉得不失为一种写诗的技巧,可以尝试。
名句如:
①“风弄琵琶曲,雨聆杨柳吟。
”
②“九天风赠逍遥雨,千载情滋妩媚魂。
”
③“尽有群芳同悱恻,何妨小径总崎岖。
”
“琵琶”、“逍遥”、“崎岖”是双声叠韵词,但“杨柳”、“妩媚”、“悱恻”只是两个相同部首的字组成的词语,给人视觉上的感觉也非常整齐。
12、位置挪换
一般律诗的对仗在中间两联,但千篇一律就有一个欣赏疲劳的问题出现,可以改变对仗联的位置和多少来求得变化。
如运用偷春格或增加对仗等。
如:
A、偷春格
①五律从王家岭矿透水痛思中国矿难之频
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
黑白分两界,何故总相随?
钱好他常赚,愁多己更赔。
问责无铁律,草舍泪空垂。
以上为偷春格,即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仿佛芳花春前绽放,故名。
B、蜂腰体
如杜荀鹤的《吊李翰林》
何谓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所谓蜂腰体是指律诗中颔联不对,仅颈联对仗者。
C、三联对仗
③五律华佗
灵刀堪济世,妙药可回春。
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祛风先起怨,刮骨未成吟。
但有天怜意,青囊火不焚。
这首五律前三联对仗,但第二联用的流水对,也能起到使诗句流畅的作用。
D、四联全对
④五律冰花
清姿疏媚色,逸品远俗香。
相和唯邀月,独怜但倚窗。
多情天可鉴,无价自难量。
向守三冬信,何沾半日光?
这首诗四联全对仗,为减少滞涩和呆板,尾联用了流水对和疑问句。
律诗的对仗是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整中求变,推陈出新。
以上所述有的侧重于内容,有的侧重于手法,也有的则侧重于形式。
这些在创作中灵活掌握,一方面能加强自己的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能增强诗的艺术感。
13、浑括对
如:(杜甫:武侯祠)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在字面上虽不甚工整,然整联看来,意思却铢两悉称。
如此只对意不对字面者,称之为“浑括对”。
14、交股对
又名蹉对、交络对,其特点是上下句“错开字词参差为对”
如:(王安石)
“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
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
如此交互相对,称之为“交股对”。
又如: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的诗: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
“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
这便属于“错综对”。
亦与“交股对”相仿。
错综对与交股对不能“混为一谈”;在相对中“有隔字的为'交股’,无隔字的是'错综’”。
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如(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
是“朝”与“春”对,“东川”与“梓州”对。
又如:
“方瞳玄发粉闱郎,绛阙齐心奉紫皇。
”(钱惟演题同上)
是以“玄”对“绛”,以“粉”对“紫”。
由于律诗首联多数不用对仗,所以王力先生称为“隐隐约约的错综对”。
15、问答式
如:(秦韬玉:贫女)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