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严秀英玄星华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07期
了解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给中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预防和有效控制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对指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理性地使用互联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采用雷雳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随机选取225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中学生互联网使用总体状况良好,在性别和年级变量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病理性;互联网;中学生
1.问题提出
当网络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由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病理性使用计算机等带来的心理、教育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并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13.2%的人上网成瘾,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至17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最高(2007)。

据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3.84亿人,在各年龄阶段中,19岁以下的网民占32.9%。

可见青少年在我国网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户群,并且继续呈现低龄化趋势。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Goidberg在l994年提出,用于说明病态的、强迫性的互联网使用现象。

网络成瘾是一种无限制的网络使用现象,一般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同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有的学者倾向于从行为上界定互联网成瘾。

如Yong认为互联网成瘾是一种类似于强迫性赌博的强迫行为。

有的心理学研究也将互联网成瘾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发展心理病理学认为,任何精神病理症状都是个体正常发育过程的偏离,可以通过精神病理症状的发生发展来界定正常发展。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是正常的、积极健康的互联网使用的偏离。

国外对网瘾的研究起源于1994年,Davis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式。

该模式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偏离,把PIU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病原、发展和结果三部分组成。

强化了非适应性认知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对于探索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变化与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对治疗与诊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是从1997年开始的,陶宏开教授针对我国上网主体的特点及国情提出了网络成瘾的10个等级。

上网主体只要符合5级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8级以上则为严重的网络成瘾。

雷雳,杨洋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

同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行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综合上述观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可引用雷雳和李宏利的观点定义为:用户上网达到一定时间量后仍反复使用互联网,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但仍然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

2.研究过程
2.1 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在初、高中抽取被试120名。

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其中初中110份(48.9 %)、高中115份(51.1%)。

被试结构为男生128名(56.9 %)、女生97名(43.1 %),汉族174名(77.3% )、朝鲜族51名(22.7%)。

2.2 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使用雷雳和杨洋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该量表是一份信效度较高的青少年PIU量表。

具体包括三大方面,认知,情感和行为症状,由七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心境改变、社会抚慰、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和消极后果。

PIU的诊断标准分为三种,将平均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界定为“PI U群体”(也可以理解为“网络成瘾群体”);将平均得分大于3分而小于4分者界定为“PIU边缘群体”;将平均得分小于或等于3分者界定为“正常群体”。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对调查获得的数据用SPSS for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
3.1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现状
由表1可知,在225名青少年中有8名PIU群体,占总人数的3.6%,他们比较或完全符合PIU的各项症状;PIU边缘人群占总人数的16.4%,此类个体已经具有PIU症状,但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表1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
3.2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描述统计(N=225)
结果显示:在PIU维度上,心境改变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较为突出,在消极后果因素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比较良好。

3.3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差异比较
表3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差异
注:*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外其它维度上均存在差异,在社会抚慰因素上差异最为显著。

3.4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年级、民族差异比较
表4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年级差异
注:*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4可以看出,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变量上除心境改变因素外均不存在差异;通过对民族差异的比较分析,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差异。

4.讨论分析
4.1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的分析
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学生互联网使用总体状况良好,只有3.6%的中学生属于PIU群体,这远低于近年来国内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率。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相对于其他地区学校的课程安排,本地区中学在课程安排上比较紧凑,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过多的时间接触互联网,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率;其次,可能是由于本地区网络普及不够深入或校园周边环境管理到位的原因,减少了学生们接触网络的机会。

4.2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外均存在差异。

国内外研究也证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2005)(2006)。

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不愿对同伴、家长或教师倾诉,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就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理解,从而导致互联网的不适当使用。

4.3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初中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率高于高中生,其中在心境改变因素上差异显著,这与俞宏(2008)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首先在互联网的使用经验上,初中生的网络使用经验比较少,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使用互联网;其次是在学习方面,初中的课程安排较宽松,初中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面对高考,多数高中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上网。

4.4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刀,在给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1)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来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并引起如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2)在PIU群体中很多学生因长期沉溺于网络而导致学业下降,并表现为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学习兴趣减弱、经常逃课等现象。

(3)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一旦陷入网络,就不分昼夜迷恋于网络,甚至为了持续上网,强忍住不去卫生间,最后导致睡眠不足并引起疾病。

5.建议
5.1 关注初、高中学生的上网情况,引导学生健康理性的上网
大量资料指出,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时期的青少年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定位,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加强对青少年健康理性上网的引导、教育和管理。

5.2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减少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
一些学生之所以沉迷网吧,就是因为没地方可去。

学校社会应多创设健康丰富、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或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渠道。

同时要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减少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培养多样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减少中学生接触不良文化和从事不良活动的机会。

5.3 建设高质量教育网站,占领青少年思想高地
中学生上网的目的除休闲娱乐外,还可以“收集信息”“学习计算机技术”,而中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信箱”“搜索引擎”“软件下载”“网络聊天”等。

但是目前国内教育网站大多存在内容空泛、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吸引中学生的参与,使得大量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网站。

为此,我国的青少年网站应避免信息传播上的同质化,针对这些不足,建设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教育网站。

中学生互联网使用总体状况良好;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之外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变量上除心境改变维度之外不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雷雳,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3.01
[2] 江文庆,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中国职教期刊学会. /news/class/,2006.18
[3] 张锋,徐梅,朱海燕.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心理研究.200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