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德育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的特殊意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化德育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的特殊意蕴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是大力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的产品。

因此,生活化德育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探索生活化德育的主旨、必然性及策略,为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有效开展德育,也为充分发挥生活化德育的巨大价值奠定基础。

标签: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工学结合;意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世界大潮奔涌而来,我国新型工业化以及科技创新和应用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然成为当今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集思想政治道德、专业知识技能和独立人格于一身的鲜明个体,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突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结果,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是大力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的产品。

因此,以学生真实的、鲜活的生活和实践为基础,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化德育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生活化德育的主旨
生活化德育是“通过具体道德的生活而学习道德。

即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的德育,是赋予德育以生命本性的教育理念。

生活化德育既着眼于学校日常生活,强调学校的德育作用、学校教育气氛、同伴关系、同伴群体等非制度的、日常的社会关系与互动的德育,也着眼于非日常生活,重视制度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道德教育。

”[1]7机械化的学校教育和强制性的师道尊严使知识传播在德育中凸显,“美德袋”法的德育盛行,而主智主义、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在教育领地根深蒂固使人们相信改造自然的价值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以及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

长期以来,高职德育无法摆脱空洞、枯燥和低效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基于对传统德育注重知识灌输、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与批判,也基于人们对高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自觉追求,生活化德育已然成为教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当前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活化德育有三层含义:一是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意义世界,德育源于生活。

德育产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要是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精神生活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之间的矛盾。

有什么样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德育,形成什么样的品德。

“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

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有的愿望、信仰、满足与不满足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

”[2]105二是德育通过生活进行,生活过程也是德育过程。

学校德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道德生活的需要,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为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生活创造条件。

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学生过积极的、向上的道德生活,理解道德内涵、领悟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德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三是德育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学习体验和创造美好生活,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人及其生活。


活化德育使人不断地寻找自己生命的根,挖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通过现代生命价值观去理解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而达到唤醒生命意识、开掘生命价值、激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品质、培养生命品质和健全人格作为其追求的人生坐标。

道德的价值与存在取决于生活,道德教育的存在自然也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人的精神生活,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3]76。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过程中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必然性
(一)工学结合与生活化德育具有内在统一性
生活化德育与工学结合是平等统一的。

工学结合包含着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德育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保证。

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既是生活化德育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是工学结合的目标和主旨。

生活化德育就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的、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水平的教育,它的实现路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而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融入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注重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等训练,着重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然表现出在个性、能力以及素质上的强大差异,特别以职业素养、实践经验、动手能力、操作技能见长。

因此,生活化德育与工学结合具有内在统一性,工学结合过程也是生活化德育过程,生活化德育寓于工学结合过程之中。

(二)在工学结合中实施生活化德育,反映了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城市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与升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社会冲突矛盾尖锐、多元文化猛烈冲击、各种思想价值观互相交锋,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日益凸显,对德育的实效性和方式方法的更新也提到了迫在眉睫的紧张境地。

然而,以往以传输知识为主的“美德袋”德育那种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视学生道德活动的主体性,无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的道德教育只会使学生满足于世俗、服从于训导、受制于束缚、听命于权威,成为“知识动物”和“考试机器”,与社会转型期对德育的要求背道而驰。

而生活化道德教育是一种连续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将德育与师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的,以解决社会问题和降价社会风险为旨趣,在具体、可感、可悟、可触的鲜活世界和真实实践中进行,其目的是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

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社会转型期德育必然选择,是德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正确的出路。

工学结合正是适应了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需要,通过把德育过程、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结合,使德育过程与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规律,也符合品德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从而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德性,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情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工学结合中重视生活化德育,是从教育经验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传统的德育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为中心,是一种专门化、知识化的德育。

学生通过德育课程学习道德知识,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德性,这对于其形成道德素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但如果仅仅把德育局限在知性教育和学校范围,培养出来的人就会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德育不能片面成为知性教育和围墙教育,而应该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与此相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优势就在于为德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工厂、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更加符合德育的规律,是一种生活化的德育倾向。

这种德育改变了以往由于德育强化为政治目的,为经济发展服务,目标太高且单一,德育的内容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漠视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生活,漠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造成德育对学生生活的疏远。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生活化德育策略
(一)整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开发工学结合的德育课程
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打破封闭的专业堡垒,突破以“三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学科主义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关注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技能发展,充分扩容学生工作体验和情感丰富,形成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四种”能力为目的、工学交互融合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提升主体价值的教育思想,实施课程的个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4]58。

(二)延伸德育触角,打造“家、校、企”三位一体的生活化德育平台
传统的高职德育异化了教育的生活性和学习的主体性,异化了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特质,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知识容器”或者“美德布袋”,且隅于学校围墙之内。

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封闭保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只重视课内和校内教育,没能有效利用社会教育影响和办学资源,这都影响了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必须改革封闭落后的德育模式,构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的大德育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开放社会实践基地和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德育平台。

实行德育内容分级模块化,建设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共享学习平台。

同时通过“教师出社会”、“高工进校园”的方式,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在高职院校和社会合作办学机构建立“共同开发、共同使用”自主学习平台,从而为开展个性化的高职德育和工学结合奠定基础。

(三)引进企业文化元素,使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中生活化
传统隅于校园的德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侧重指向于抽象的道德知识,而与工作过程中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脱节;在实践教学方式则强调技能的重复训练,而完整的、对品德形成起决定作用的道德行为训练被忽视;实训教学基地的
建设注重硬件条件建设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而脱离了企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设计。

这种实践教学忽视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学习的个性心理特点,也有背人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规律。

必须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具体工作任务职责为载体的德育教学模式,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将道德理论知识教学和道德行为实践教学集成化,使德育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学生道德理论知识教学和道德行为实践教学置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环境中,使道德行为训练回归生活世界,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培养品德,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和“工学整合”三种方式,把德育与工作、道德理论知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效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苏虹.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本质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7.
[2]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言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5.
[3]李大键.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08,(9):76.
[4]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