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整合提升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单元整合提升
纵向贯通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
1.阶段特征、影响。
2.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考题例证1] (2018·汉中模拟)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解析:“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可以判断该条约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二、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演变原因、结果或影响
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
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
”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
A .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B .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C .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D .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
解析:依据材料“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
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可知红军要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故B 项正确;A 、C 、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横向链接
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国情对比
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
”该学者强调( )
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
B.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
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
解析:材料“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体现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故B项正确;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领先于中国的农业文明,但材料强调文化层面,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中国在文化层面的落后,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错误;英国靠坚船利炮打败中国,故D项错误。
答案:B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
概念界定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狭义的时空观念是指时间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广义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事件(人物)发生相关的事物、环境都是它的时空定位。
内涵阐释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所有的试题全都要运用时空观念,没有时空观念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典例] (2017·全国卷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
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析: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B项正确;渡江战役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A项错误;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排除;“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答案:B
备考指导
(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鸦片战争后二十年的迟滞
鸦片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欺凌,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受到直接的冲击和挑战。
按理,中国的官员们应该从战争失败中吸取教训。
但是,随着条约的签订和外国军队的撤离,清王朝统治者忘记了战争的耻辱和狼狈,很快便恢复了文恬武嬉、歌舞升平的局面。
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得清王朝统治者失去了应有的政治敏感,他们对于英国的暂时收手表现出了相当的信任与放心,认为英国发动战争仅仅是想和地大物博的中国进行贸易,互通有无,只要清政府稍微牺牲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所以,他们将《南京条约》看作是“万年和好”之约。
因此,鸦片战争的平息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并没有让清政府和中国人民惊醒和奋发图强,天朝的人们仍然生活在“不变”的世界中,错失了崛起的良机。
这主要表现在:
1.清政府的吏治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
统治者不但没有整顿贪官污吏,反而屈服于列强,不分是非,将积极禁烟和抗敌的林则徐撤职查办便是其中一例。
2.经济上,随着列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增强,一部分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在华扩张的部门得到发展。
但清朝没有借此机会吸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近代工农商业。
3.一部分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虽然有所觉醒,也对中外情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宣传,撰写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等著作。
但这些著作在中国的社会精英中并没
有流传开来,在众多士大夫身上,还看不出“觉醒”的意味,只有对西方国家繁荣的欣羡。
至于那些“清醒”的士大夫们,其认识也停留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层面上,对于腐败的清廷和衰败的专制制度没有本质上的认识。
危机降临,而中国却错失了鸦片战争后相对平稳的一二十年的发展良机。
二、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涉外方面的改变
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往来。
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
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
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
顺便指出,此时的外国人已无须再行跪拜礼仪。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
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陆续成立。
至此,清朝的政治统治越来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不论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腐朽的旧官僚体系不得不适应这新的调整和挑战。
三、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
他崇尚程朱理学。
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
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
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
四、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
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说因为“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只能作立宪的准备工作。
开始改变中央官制,设备支部、法部、邮传部、民政部、农工商部等,同时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把他们的军权收归中央。
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
第二年又宣布以九年为期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
革命派不断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接连发动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
保皇派和立宪派对预备立宪热烈响应。
康有为对它大加赞赏,将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期待从清朝的立宪中寻找政治出路。
立宪派张謇等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汤化龙等在湖北成立“宪政
筹备会”。
他们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多数,希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
他们发起16省咨议局联合请愿,要求立即召开国会。
1910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两年成立新内阁。
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
在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室,被称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机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
五、“门户开放”
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因此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反而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
六、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过去所说的强或者弱的问题,而是更加残酷的民族存亡问题,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笼罩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头。
知识分子,在被压迫民族中,通常是政治上最为敏感、最早觉醒起来的部分。
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他们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浸润,“忠愤”一词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他们目睹祖国面临的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但是一时还不能突破“忠君”的精神枷锁和羁绊,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
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能够在国内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成为当时爱国救亡的主流,是很自然的。
七、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高校内迁
1937年平津沦陷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紧急措施,命令平津两地六所大学分别迁往长沙和西安,迁往长沙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
它们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同年12月又奉教育部的命令,迁往云南,到昆明后,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研究工作和培养人才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迁往西安的是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它们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改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后来,教育部命令各个学院独立,分别成立了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
随后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高校也陆续内迁。
这些内迁的院校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陕西、贵州四省,这些内迁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做出许多成绩,并且对于推动西南、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