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背景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专业化背景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分析
作者:滕筱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3期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WIOD 中国2001-2011年连续11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从垂直专业化率、最终需求对服务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诱发情况及服务业投入结构方面,对垂直专业化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发现:在11年中,服务业垂直专业化率11年中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相比资本形成和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对服务业总产出和增加值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一半以上都投入到了第二产业,其次才是服务业自身和第一产业,但服务业对自身的投入在不断上升。

关键词:服务业投入产出模型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诱发系数垂直专门化率
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其发展水平也成为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

从1978年到2002年,服务业占比从24%上升至41%,此后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2010年有所上升,达到43.1%,2013年我国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首次超过工业,但依旧低于50%。

目前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落后于第二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也没有像预计的那样进入高速或跨越式发展时期,我国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国直到1985年统计年鉴中才出现第三产业的统计数据,而且不完善,之后每年的统计口径都有变化,使得度量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微观指标数据存在不连续性,这就阻碍了对国内服务业的深入定量研究。

将投入产出系数分析法引入服务业的发展分析可以弥补服务业定量分析所存在的不足,也能清晰地反映出一定时期内各个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平衡比例关系,反映出某一部门的技术特点、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国民经济对该部门的需求等,从而更全面深刻地反映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例如,国外学者中,Khayum(1995)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美国服务业增长的关联效应;Antonelli(1998)基于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信息和通讯技术与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之间的“协同演进”关系以及它们的产出弹性;Guerrieri & Meliciani (2005)使用OECD国家的投入产出表研究FCB服务(Financial,Communication,Business
services)国际竞争力和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发现各国的FCB服务用于中间投入的比重增长较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是影响FCB服务国际竞争力和专业化的战略性因素;Bowen Jr. & Leinbach(2003)通过研究亚洲的空中货物服务业,描述了空中货物运输业在东南亚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与货运服务业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者王岳平(2002,2007)运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的分析;齐舒畅(2008)介绍了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其应用分析;候永志和陈波(2002)分析了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程大中(2008)采用2000年投入产出表,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发展与其他17个国家对比,得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结论;刘遵义等(2007)通过编制中美两国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测算和分析了中美两国出口对各自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

本文与上述文献的共同之处都是采用投入产出法。

但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本文数据源自WIOD数据库并经作者计算整理,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能充分反映我国在2001至2011年期间内服务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第二,本文借鉴HIY方法,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

本文分析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方法、指标和数据;第三部分对计算所得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

研究方法、指标和数据
(一)投入产出法与相关指标
在表1中上标d表示国内产品,上标m表示进口产品。

行平衡关系。

如表1所示,在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中,在行方向上有两组均衡方程式:
其中,和分别表示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的最终使用数量。

Xi和Mi分别表示第i部门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数量。

完全国内增加值和垂直专门化率。

根据Hummels等的定义,垂直专门化表示出口品生产中使用的进口品数额,垂直专门化率表示单位出口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进口品数额。

根据投入产出表,完全国内增加值可以表示为Bv=Av(I-Ad),垂直专门化率可以表示为Bd=[bdij]=(I-Ad)-1,且各部门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与完全进口额系数之和都等于1,所以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等于出口的完全国内增加值和完全进口额之和。

最终需求对增加值的诱发额和诱发系数。

用V来表示各产品部门增加值率的对角矩阵,则相应的增加值诱发额分别为VBFdc,VBFdi,VBFE最终需求对增加值的诱发系数分别为VBFdc/(iFc)、VBFdi/(iFi)/VBFE/(iFE)。

服务投入结构。

服务投入是指由服务部门提供的投入,服务投入结构分析服务业具体投入到哪些部门。

本文计算了国内产品服务投入结构和进口产品服务投入结构,并分别计算服务业投入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

(二)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自WIOD数据库,所采用的投入产出表中,服务业包括17个部门,由于在统计中,销售、燃料零售及机动车维修业和私人经济行业数据均为0,所以本文对服务业的分析不包括这两个部门。

计算结果及分析
(一)垂直专门化率
如表2所示,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服务业各部门的垂直专门化率波动较大。

其中,在2002年和2007年之间,各部门的垂直专门化率虽然出现波动,但基本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从2007年开始,各部门的垂直专门化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并在2009年达到最低水平,随后的两年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具体来看,航空运输业的垂直专门化率在11年间波动最大,且一直在各部门中保持领先地位,接下来依次是健康和社会福利业(0.184)、机械电气租赁行业(0.174)、水运业(0.162)。

房地产业和金融中介业的垂直专门化率最小,在这11年的平均值分别为0.044和0.060,并且波动较小。

这说明我国的物流业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较大,而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则对进口品依赖程度较低。

(二)最终需求对服务业增加值诱发系数和对其增加值诱发额占比
在对服务业增加值诱发系数角度方面,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诱发系数从2001年的0.443上升至2009年的0.518,而后又下降至2011年的0.509;资本形成对服务业增加值诱发系数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总体保持上升趋势,2001年为0.202,2011年为0.237,2009年出现峰值,为
0.253;而出口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诱发系数变化趋势与资本形成类似。

在对服务业增加值诱发额占比方面,消费支出对服务业增加值诱发额在总诱发额(三大产业之和)中占比远远大于资本形成和出口对其诱发额所占份额。

尽管如此,从2001年到2011年连续11年间,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对服务业增加值诱发额占比保持相同的变化趋势,即稳中有升,而出口对服务业增加值诱发额占比先下降,从2006年开始与资本形成保持相同的变化趋势,且二者差距逐渐缩小。

此外,根据三类最终需求对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诱发系数(以2011年数据为例),消费对农林牧渔产业的增加值诱发系数最大,接下来五个部门依次为公共管理及安全业、房地产
业、批发和经纪贸易业、教育业和金融中介业,均为服务业,说明最终消费支出对服务业增加值诱发作用比较明显。

最终资本形成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建筑业的增加值诱发作用最显著,而最终出口对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诱发作用最大。

由此可见,我国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增加值诱发系数较高的产业部门,以不断增加服务业所创造的收益。

(三)服务投入结构
如表4所示,从国内产品角度看,在11年中,中国服务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入比例分别约为3.1%和48.8%,对服务业自身的投入比例约为48.1%。

服务业对自身的投入比例在逐年上升,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入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从进口产品角度,我国服务业的70%投入到了第二产业,此比例从2001年的79.8%逐年下降至2011年的62.3%;服务业对自身的投入比例从2001年的18.8%上升至2011年的
35.8%;而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投入比例在这11年中从13%上升至19%,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总体而言,无论是国内产品、进口产品还是总体来看,中国服务业对自身的投入比例虽然在这11年中不断上升,但依然低于50%。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升级,加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推动作用。

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表中看出,中国服务业对自身的投入比例在上升,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入比例在下降。

结论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2001-2011年连续11年中国服务业的垂直专门化率、最终需求对服务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诱发状况以及服务业的投入结构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服务业的垂直专业化率在11年中呈现整体上升趋势。

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次,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诱发中,最终消费支出在三项最终支出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这说明我国应该进一步扩大内需,不仅能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还有利于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最后,我国服务业市场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大,服务业的一半以上都投入到第二产业,其次才是服务业自身和第一产业;在连续11年中,服务业对自身的投入不断上升,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投入不断下降。

参考文献:
1.Paolo Guerrieri,Valentina Meliciani.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
2.Bowen Jr.,Thomas R. Leinbach. Air cargo services in Asian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electronics manufacturers and the strategic use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J]. Regional Science. 2003(82)
3.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
4.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和影响[J].经济研究,2008(1)
5.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