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8年中考真题试题(历史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请你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
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 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下令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从英、美鸦片贩子手中收缴的大批鸦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该事件开始于()
A. 1839年6月3日
B. 1840年8月9日
C. 1841年7月17日
D. 1842年10月10日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州缉拿烟贩开展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当众销毁鸦片。
虎门销烟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干的“虎门销烟”开始时间不符,故此题选A。
2. 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成立大会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创办于()
A. 民国11年
B. 民国12年
C. 民国13年
D. 民国14年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以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为目的,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912年是民国1年,1924-1912+1=13。
1924年是民国13年,故C符合题意;民国11年是1922年,民国12年是1923年,民国14年是1925年。
故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点睛】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为:民国某某年=公元某某年-1911年,或者是公元某某年=民国某某年+1911年,因此中华民国十三年换算为公元纪年为:13+1911=1924(年)。
3.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发生在下图中的()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处是湘江,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过半。
故A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图中b处是赤水河,故B 项符合题意。
渡过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
c处是金沙江,故C不符合题意;d处是红军强渡大渡
河,飞夺泸定桥的地点。
故D不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熟悉红军长征的重要军事行动,具备一定的地图能力,认识红军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需要知道图中b处是赤水河。
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
这表明()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
C. 平等的观念得到传播
D. 盲目祟尚西方文明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平等的观念在中国得到传播,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孙中山下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
C项符合题意;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的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表现是人们反对袁世凯称帝,故A不符合题意;盲目祟尚西方文明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体现的是人们追求平等,说明辛亥革命后平等的观念得到传播。
5.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这是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为此做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是()
A. 邓稼先
B. 雷锋
C. 焦裕禄
D. 王进喜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
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
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王进喜被誉为“铁人”。
故D符合题意;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故A不符合题意;雷锋是解放军的好战士,故B不符合题意;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城市中,标志着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是()
A. 上海
B. 广州
C. 厦门
D. 海口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的“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不符,故选C。
7. 它于14世纪前后在意大利兴起,至16世纪已扩展到西欧各国,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场盛行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指()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启蒙运动
C. 文艺复兴运动
D. 三角贸易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至16世纪已扩展到西欧各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故C符合题意;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于15世纪,故A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开始于18世纪的法国,故B不符合题意;三角贸易是黑奴贸易,与题干的“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不符。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处死查理一世②詹姆士二世继位③光荣革命(宫廷政变)④克伦威尔执政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②①④
D. ①④②③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新模范军”取得内战的胜利,之后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执政。
克伦威尔死后,封建王朝复辟,后来詹姆士二世继位。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拥立詹姆斯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为英国国王,从而确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这被称为“光荣革命”。
由此可见,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④
②③,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 某校学生在进行中考历史复习时,记录下的关键词有“1868年”“文明开化”、“重大转折点”等。
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内容是()
A. 日本明治维新
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美国南北战争
D. 法国大革命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措施有: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殖产兴业;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故A符合题意;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1861年,故B不符合题意;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1865年,故C不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1794年,故D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择答案A。
10. 导致图中世界石油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发电机的广泛应用
D. 电动机的广泛应用
【答案】B
【详解】图表反映出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使用液体作燃料,促进了石油的大量开采。
由此可知,导致图中世
界石油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故选项B符合题意;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煤炭的大量开采,故A不符合题意;发电机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的广泛应用与电力有关。
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一切生物都不是上帝的创造,而是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提出上述观点的是()
A. 达尔文
B. 爱因斯坦
C. 牛顿
D. 哥白尼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了。
他提出“进化论”思想,指出一切物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A项符合题意;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故B项不符合题意;牛顿主要在数学、天文学和力学方面作出贡献,故C项不符合题意;哥白尼是天文学家,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这一描述反映了苏联实行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市场经济体制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的“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执政的过程中,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开始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斯大林还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1936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在斯大林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故D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与题干信息“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不符,故AB不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的“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不符。
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 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1929年的104.9下降到1932年的48.2,下降了54%.在世界市场上,小麦批发价格下跌了70%,大豆、棉花、黄麻、咖啡等跌价50%以上。
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D. 世界大战的破坏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的“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1929年的104.9下降到1932年的48.2,下降了5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最先从美国爆发,在危机的打击下,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严重下降。
故A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开始实行,故B不符合题意;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与美国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1929到1932年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二战后,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
是()
A. 印巴分治
B. 纳米比亚独立
C. 埃及独立
D. 古巴独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结束的相关史实。
此题是基础题,考察的是学生对相关史实识记能力,可以根据课本的知识确定。
也可以根据题干中“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所以是必须是独立的国家肯定是非洲的。
印巴分治发生在亚洲的印度,纳米比亚独立是非洲独立运动后期发生的,埃及独立的发生在非洲独立运动的早期,古巴是拉丁美洲的国家。
故此题选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故此题选择答案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亚非拉的奋起。
15.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在世界范围的争霸中,典型事件是()
A. 朝鲜战争
B. 古巴导弹危机
C. 苏联出兵阿富汗
D. 科索沃战争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故A不符合题意;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由此可见,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在世界范围的争霸中,典型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
故B符合题意;1979年12月末,苏联出兵阿富汗,导致了长达10年的战争。
故C 不符合题意;科索沃战争爆发时间是1999年。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道小题;第16小题15分,第17小题14分,共计29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①处辇毂之下②,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注释】①狎:轻慢,轻侮;拥挤。
②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
③亟亟:急迫。
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
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
辩证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并说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
【答案】(1)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陷天津,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劫后并烧毁圆明园。
李鸿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落后于西方。
(2)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详解】(1)“狎处辇毂之下”是轻侮京都的意思。
根据材料一的“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陷天津,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劫后并烧毁圆明园。
据材料一的“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可以看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落后于西方。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这是“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表现。
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洋务运动不过是一种量变。
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由此可见,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进步。
(3)根据材料三的“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
当时顽固派势力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绞杀下,维新运动失败了。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理解“狎处辇毂之下”的含义,正确解读李鸿章的“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理解洋务运动的“小变”指的是创办了近代企业,康有为的“全变”指的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戊
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人不仅团结一致同德国人作战,而且确信他们在短期内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但是,俄国人不但未能迅速取胜,反而遭到了惨败。
……1914年侵入东普鲁士的两支俄国军队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
第二年,当俄国军队面对徳、奥的强大进攻向后退却时,出现了大溃败。
帝国人口最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丢给了同盟国。
1915年的失败是沙皇专制政权灭亡的开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
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了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1915年的失败是沙皇专制政权灭亡的开端。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开创了一条怎样的新型国家发展道路,该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期间罗曼•罗兰的反战活动,并列举作为文学家的罗曼•罗兰的主要代表作品。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在世界反战大会上的发言的认识。
【答案】(1)1915年俄国的失败,引发了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2)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呼吁结束战争;《约翰•克利斯朵夫》、《哥拉•布勒尼翁》等。
(3)体现了罗曼•罗兰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及爱国主义精神。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第二年,当俄国军队面对徳、奥的强大进攻向后退却时,出现了大溃败。
帝国人口最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丢给了同盟国。
1915年的失败是沙皇专制政权灭亡的开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俄国的失败,引发了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由此可知,1915年的失败是沙皇专制政权灭亡的开端。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一条新型国家发展道路。
(2)根据材料二的“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爆发。
”可以概括出一战期间罗曼•罗兰的反战活动有: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呼吁结束战争。
《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等是法国罗曼•罗
兰的代表作品。
(3)根据材料二的“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了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可知材料二体现了罗曼•罗兰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一道小题,共计16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1)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个建交高峰出现在什么时候,这一时期与新中国建交的主要是哪一类型的国家?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
(2)新中国首先是针对哪一个国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为什么是在1953年底提出了这一原则?
(3)举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付诸实践、发扬光大的两例史实,并说出该原则对中美关系发生重大转折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
(2)印度;建国初期外交政策是“一边倒”,依附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阵营相对抗,1953年周恩来总理对印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后,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不绝对排斥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与一切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3)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对中美关系的转折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1)根据材料的“1949年(10个);1950 年(9个)”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建交高峰。
从194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波兰、蒙古国、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新中国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对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建国初期外交政策是“一边倒”,依附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阵营相对抗,1953年周恩来总理对印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后,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不绝对排斥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与一切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后,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促进了1972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对中美关系的转折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