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作业》心得体会
假期里,我重新阅读了王月芬老师著的《重构作业》,受益匪浅。
一直以来,作业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业一直备受关注,却又饱受质疑。
作业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名片”,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实施效果等都应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
《重构作业》聚焦单元作业,主要探讨了六个方面问题:一是作业的内涵和价值;二是作业设计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三是当下作业设计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四是为何要形成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五是课程视域作业设计观下作业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六是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如何“可视化”。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作业设计范式,强调“单元视角”、“目标导向”、“系统设计”、和“诊断改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布置一此常规作业,但作业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难度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时间花费需要多长时间,是否考虑到学生水平的美异性等问题,我们考虑的并不多。
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就是要求教师要基于课程目标整体设计单元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要保持一致性,作业时间要合理,作业难度要适切,作业类型要多样,作业要体现纵横结构性,关注个性学习的差异性,并且需要依据作业结果反思和完善作业设计。
老师在书中强调,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全面育人,这一点也给我以深思。
全面育人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学生完成作业并不仅仅只是获得知识层面的巩固加强,在完成作业这一个过程中,更是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方面多角度的融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根本目标。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会对三个方面实现提升和成长。
首先是对于人类共同的知识与文明,获得更强烈的认同感与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转变成具有社会属性的独立个体。
其次是帮助促进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在作业中在思考中,一步一步地锻炼了自身的自律性、自信心与意志力,进而迎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自己,最后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道问题每一份作业学生的思考答案与方式也不尽相同,正是所有思考的火花的激情碰撞,才会有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作业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辩证地看。
一是作业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责任感、自律性、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时间管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学业成绩等方面。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关注作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忽视过多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严重课业负担,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一系列危害。
有关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最认可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功能。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作业功能窄化是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原因。
德国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家庭作业对提升学生成绩有帮助,留家庭作业只不过是一个教育仪式。
好学生不会因为写作业成绩就更好,差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学习内容,回家后也不会通过写作业来掌握它们。
因此,学校应着眼于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提供教学辅导和练习,这样比给学生留家庭作业更加有意义。
有效的家庭作业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课程思想;二是内容要难易适当;三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他们顺利完成家庭作业的背景知识和资料;四是要让学生花费的作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