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福州市高三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福州市高三期末质量抽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国维标举的“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

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加以补充。

他说:美成《苏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

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隔”与“不隔”之别:
同“隔”与“不隔”之别。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华’二字代月”等)、“隶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

因此,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实情、真景物”。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集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是从前人所以道破的。

现在就拿这个做讨论“诗的情趣和意象”的出发点。

王先生说:问隔与不隔之别。

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第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之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王先生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似有不方便处。

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

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

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

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

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瞭,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妥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

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

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作品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

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他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

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

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隔”与“不隔”这一对概念偏重从读者审美感受方面加以阐述,使“境界说”的内涵覆盖更广,更加完善。

B.王国维先生认为,无论是“池塘生春草”,还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都是写景中“不隔”的佳句
C.朱光潜先生认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瞭,情趣不真切,这一分析比王国维先生更为详尽。

D.温庭筠的《瑶瑟怨》,境界与其《忆江南》词大体相同,写景能够做到真切可感,但写情能够做到含而不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词过于做作,会败坏作品意象的真切性,由此可见,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应杜绝使用“代词”和“游词”。

B.写景真切情感真挚的作品,一定能给读者以“不隔”的审美感受,反之则会给人以一种“隔雾看花之恨”。

C.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有人阐明,因此《人间词话》才成为最精到的文学批评著作。

D.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很可能是“隔”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B.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C.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

D.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为善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4.材料二引用了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

(4分)
5.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给人以“不隔”之感。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唯一的红军
张炜
也许是我们这个地方过于人烟稀少了,方圆几十里只有一个红军。

我们大家都认识他,闭着眼睛就能想起他的容貌来:他中等个子,表情肃穆,穿了一件黑色的衣裤,他的鼻子在战斗中挨过一枪,后来修复了,结果成了一个横宽的鼻子。

他的鼻子差不多有十公分宽。

然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他难看。

他说话的时候鼻音很重,这就显得越发威严。

他的头发没有脱落,但几乎全白了。

他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极其严谨。

虽然年岁很大,但走起路来腰一点不躬。

那是真正的军人的步伐。

有一天,我们的学校像过一个盛大的节日,因为到处都贴上了红色的标语,上面写了“向老红军致敬!”……
老红军来了。

他给我们讲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讲了怎样吃草根和皮带。

老红军身上伤痕累累,但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他受伤的鼻子。

他威严的眼睛望着我们,话语迟钝,他认为我们的建设还很不够,比如通向海滩的只是一条羊肠小道,将来如果发生了事情,那就不好办。

即便不发生事情,也不利于生产。

一辆车子也开不到海边上去,这怎么能行?他说到这里,把拳头在桌子上重重地捣了一下。

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了当地唯一的红军。

四周的人真的被动员起来,我们学校也出动了。

老师带着同学,挑着筐子,推着手推车,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拉来黏土和石块,肩膀压肿了,汗水洗透了衣衫,可我们没有一个想要停止。

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条宽阔的马路修成了,它向着大海延伸。

当我们在荒滩上长途跋涉,皮肤上的汗水混同着草籽沾在身上,被蚊虫小咬和百刺毛虫叮得处处红肿的时候,当汗水渗到眼睛里,泪水不断涌流的时候,我们从来也没有停止脚步。

我们仿佛看到了天上的飞机,身边的弹雨。

一个老人——就是那个老红军,好像开始就是这么衰老,就是这么威严;他扛着一面旗帜,踉跄奔突。

他军帽上的五角星耀眼地亮,穿着破衣烂衫,满是损伤的皮肤从破碎的军装里裸露出来,有的地方淌着血……
自从公路修起以后,荒原上就变得忙碌了。

似乎人们再也不能容忍有了一条大动脉的荒原还在沉寂。

于是一群群人涌到海上拉鱼,到荒原伐木,采药材,割草。

荒原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好像它是取之不尽的。

那么多的木材,那么多的干草,以及那么多的鱼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马路上运出。

我们又一次动员起来了,组成一个又一个垦荒队,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拉着帐篷,浩浩荡荡开往海滩,要把整个荒原都开发出来,建粮食基地,种小麦、玉米,办农场。

一声令下,开始放火烧荒。

登上屋顶,就可以望见北方那一片红色的大火。

火焰燎着星星,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

有人说那是星星被燎疼了,星星在吱吱尖叫。

海滩上到处是被烧掉的草皮,有的地方积了厚雪,火就熄灭了。

于是当太阳出来时,大地像一个野兽换掉的皮毛一样斑斑点点。

帐篷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

整个海滩就像军营一样。

到了夜晚,有的地方放起了鞭炮,还有的地方燃起了篝火。

闭上眼睛,会误以为来到了战场。

我们脑子里都有一幅相同的战斗画面,仿佛又看到一个老人躺在火光下,烈火向他逼近;口腔里的血凝成一块,他就愤怒地吐出……枪声越来越近,突然他变为一匹红色的马,在一片火海中奔腾不停。

火焰燎了它的鬃毛,它发出了哀痛的长嘶。

它冲出了火阵,迎着一片熟
悉的红旗冲去……
就在我们学校开上荒原的第二天,传来一个奇怪的消息,老红军跟上面的一个大人物吵起来。

老红军怒拍膝盖,说痛恨自己没有了武器——如果有武器,非亲手把那个领导人干掉不可。

我们大家都惊奇地问:老红军为什么发火?嫌我们干得不快吗?
那是一个大雪天,我们从帐篷出来,一转脸,看到从马路斜坡上下来一个手持拐杖的人。

我们往前走了几步,看出他正是老红军!
他穿了一件破旧的老羊皮袄,黑色的毛皮在领口那儿翻着。

他巨大的鼻孔喷出一团团白气;那气又在羊毛梢上凝成了白霜。

他没有戴帽子,又白又短的头发茬儿跟黑色的羊毛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他的拐杖是一个破旧的锹柄改成的。

他穿着一个半长筒的皮靴。

皮靴已经破碎,从破碎的洞洞里露出了一撮撮麦草,他正艰难地往帐篷边上走。

他掀开一个帐篷的帘子,看了看里面酣睡的人,又往另一个帐篷走去……
我们跟在他的后面,悄悄地不吱一声。

后来我们见他蹲在那儿、双手抖动,伸出手里的锹柄,轻轻地把那层雪慢拨开,露出了一片未燃的茅草。

他伸手抚摸着,一直抚摸了五六分钟。

后来他又用锹柄轻轻地覆上白雪。

这样呆了一会儿,他又站起往前走。

起风了一股白雪撩开他的衣襟,冲进他的胸口那儿,他像没有看见,昂起头,四下遥望。

更远的地方,透过雪雾可以望见另一片帐篷的影子。

他长长叹了一声,往那儿走去。

巨大的脚印留在雪地上。

我们伸出脚试了试,发现只有他的脚印三分之二大。

这之后,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垦荒队差不多大获全胜了。

视野之内,所有的茅草和树林全部被我们干掉了。

新翻的土地上,无数的草根和树棵都被铁耙子拉出,汇到一起,晒得焦干之后又被烧成灰烬。

也就在我们欢庆胜利时,一个噩耗传来——老红军死了。

再也没有红军了。

他让我们开出了一条通向大海之路,我们就沿着这条路走向了阔大的原野,进而又改变了这片原野。

可这到底是不是老红军的意愿呢?没人知道。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无比悲凉的心情,一次又一次踏上这条路,去寻找心中唯一的红军、他遗落在荒原上的声音。

举目四望,苍苍茫茫。

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树林,失去了一片绿洲,多年的北风掀起的沙彻底毁掉了良田,那一个个沙丘像巨大的坟墓一样,罗列在视野内。

这里埋葬着老红的感望吗?显然着老红军的真正意图吗?
我大声地询问。

得不到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红军修复的横宽鼻子以及身上的累累伤痕,是他九死一生所赢得的声望与威严的体现。

B.在老红军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我们”一次又一次被动员起来修建马路,开垦海滩荒原。

C.老红军对“我们”改造海滩的速度很不满,对改造过程中破坏海滩原有生态无比痛心。

D.“老红军之死”发生在“我们”欢庆海滩改造胜利之时,喻示了老红军愿望终将落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篇幅微小,并未展现老红军指导修路、垦荒的完整过程,也没有尖锐复杂的情节结构,但作者以独特的叙事让小说别有韵味。

B.小说在描写“我们”修路时,插入了想象中老红军在枪林弹雨中鏖战的场景:穿破衣、满身伤,踉跄奔突,进一步强化了红军精神力量的影响。

C.小说表现人物的细节描写很有特色,老红军的肖像、心理、行为举止是通过“我们”的视角所见所察,这便形成了读者与人物间特殊的审美距离。

D.小说以一个“得不到回答……”的开放式结尾收束,引发人们思考:“善”的初衷如果在推进中执行不当,可能造成“恶”的结果。

8.小说以“我们”这个群体视角叙述故事,最后转为“我”的视角收束全篇,这种叙述方法的改变有什么效果?(4分)
9.作者把垦荒时“狼藉惨烈的沙滩”与“老红军在烈火中战斗”两个场景并举,构思巧妙,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

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泰昌时,征其兵援辽。

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

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

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诏加二品服,即予封诰。

兵部尚书张鹤鸣奏:“浑河血战,首功数千。

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邦屏既殁,良玉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

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

宜录邦屏子,进民屏官。

”乃赠邦屏都督佥事,赐世荫,民屏进都司佥书。

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缴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崇祯七年,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

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

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

捷春使陆逊之按营类垒。

良玉语曰:“郡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

贼据山巅,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

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

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

”逊之深然之。

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令急扼之。

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

”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

一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

及全蜀尽陷。

良王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乃分兵守四境。

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

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B.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王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贱遂解围去/
C.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士司青贪贼略/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D.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品服,封建时代官吏所穿的公服、以颜色、形制、质地等的不同来表示等级。

B.首功,字面意义是第一等功劳,文中张鹤鸣用此来肯定石硅、酉阳二土司功。

C.土司,字面意义是士官、土酉,职位世袭,可有一定规模私人武装维护统治,
D.崇祯,是明思宗朱田检的年号,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良玉文武双全。

练兵卓有成效,她有胆气有智谋,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兼通词赋;她练兵有方,所率领的白杆兵、极有声威,远近都怕。

B.秦良玉援辽立功,兄弟受到褒赏。

她与兄弟应朝廷的征召率军援辽,立下了赫赫战功;兵部尚书赞颂她的英勇,并为她兄弟请功,得到了认可。

C.秦良玉分析战术,陆逊之认可她。

她分析军队地理位置认为已丧失地利,且否定各师和川抚的策略,主张主动进攻。

陆赴之非常认可她的分析。

D.秦良玉不事逆贼,贼寇不敢侵扰。

蜀地被攻占后,她慷慨陈词,感念国恩,坚决不用余下年月投靠贼寇;贼寇四处笼络土司,却不敢招惹石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2)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14.秦良玉去世后,明朝谥为“忠贞侯”,清末女英雄秋瑾曾赋诗赞颂良玉曰:“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请简析秦良玉封侯的原因。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周显先韵二首
辛弃疾
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

寒花毕竟亡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泥。

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

【注】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

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湖北鄂州境内黄鹄山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对,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

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

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

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

16.第二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用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用“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对尾檐进行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写出阿房宫建筑的精巧工致。

“猿”作为意象,常为文人所用,杜甫和郦道元就分别在《登高》的“______________”
(2)
及《三峡》的“______________”中运用这一意象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

(3)古代中国衣冠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穿不同样式和颜色的衣服,这在刘禹锡《陋室铭》的“_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的“______________”有体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部《觉醒年代》热播“破圈”。

百年之前革命先驱们的奋斗之路,引发许多年轻人,这部正剧拍得好看,好就好在一个“真”字。

剧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千篇一律,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
或步履匆匆,十分用心,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初心之纯、信仰之坚贯穿始终。

剧中的革命先驱,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

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本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

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圈粉”无数。

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有回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同声共气漫不经心灿烂辉煌触目惊心
B.同声共气不修边幅熠熠生辉热血沸腾
C.琴瑟和鸣漫不经心熠熠生辉触目惊心
D.琴瑟和鸣不修边幅灿烂辉煌热血沸腾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B.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

C.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博物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

D.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

20.“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特点之一是“中西合璧”。

请围绕这一特点对文中加点的“圈粉”词加以分析,并谈谈其表达效果。

(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正(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了。

完成21-22题.
睡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只需躺在床上放松神经和肌肉就可以了,但是对于漂浮于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

首先,光是人体生物钟最核心的控制因素,飞船绕地球运转一周为90分钟,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

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造成了宇航员生理系统的紊乱。

另外,因工作需要,飞船和空间站从不关灯,因而,为更好地休息,宇航员需科学地调节睡眠时间,睡时需戴黑眼罩,以避免舱内过于频繁的亮暗变化;飞船内也需要在休息区降低光照强度,以营造夜间环境。

其次,飞船内的失重状态,会使宇航员产生类似地球上倒立时的不适感,身体也会在空中随意漂浮。

为给宇航员营造地面睡觉的感觉,空间站上设置了专门的卧室,床铺垂直安放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间,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

当然,,也可以用带子把自己捆在舱壁上睡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出自清代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