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三镇历史追溯荆楚文化领略武汉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武汉精神为武汉发展积蓄能量
谢谢观赏
探寻三镇历史 追溯荆楚文化 领略武汉精神
三镇历史
武汉三镇位于中国湖北之长江汉江交会处,为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北市区部分)、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三城镇的合称,范围即是今日的武汉市区。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通称“武汉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医学领域,宋代浠水人庞安时的医术医德驰名江淮,明代蕲春人李时珍写作的中医中药学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更把中国医学推向极致。
1
2
3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湖北则是目前发现人类起源线索的极少数省份之一。最初的人类,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而在我省各个时期的遗迹都有证见。郧县人和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人类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证明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他们将湖北的人类发展史推至了五六十万年以前或更早,为早期人类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01
武汉精神在千万市民中从来不乏鲜活的投影。武汉有一代代站立潮头的城市英雄,他们的名字融入武汉的历史,他们的贡献构筑城市的根基。今天千万市民改革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更是武汉精神在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现实体现。
02
武汉精神践行者
武汉精神践行者
我们这座城市,到处都有创业成事的人,到处都有创新图变的人,到处都有力着先鞭的人,到处都有争先弄潮的人。他们的实践,是武汉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市民品格的有力证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我们这座城市成就事业,实现理想,领略不断超越的人生境界,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武汉精神代言人”,事迹传遍江城,英名传诵三镇。 武汉精神的生命力在于群众性,更多的人就在我们身边践行着武汉精神。他们未必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未必有众所瞩目的光芒,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日拱一卒式的进取,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水滴石穿式的坚持。他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展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品质。
汉阳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阴,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武汉精神包含着我们对城市的深远期待。今天,武汉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长远奋斗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我们站在创新的前沿,不断提升城市的引领、聚集和辐射能力。创新是武汉精神的灵魂,也是我们践行武汉精神、实现伟大目标的途径。
01
03
02
武汉精神践行者
武汉精神也是武汉人性格气质的鲜明写照。武汉人热情豪爽、刚毅勇烈,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在许多历史重大关头,武汉人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充分展示了武汉人的勇敢与智慧。“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人的性格基因,渗入武汉市民的血液。
02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长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人类文明史。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伴长江而辉煌,创作了千古绝唱《离骚》,引领荆楚大地诗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代诗人出自荆楚地区的诗篇就达两千多首,就一个地区产生的诗作数量来说,仅次于都城长安。“惟楚有才”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湖北人的骄傲与自豪。
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发展已到了相当发达的阶段,印证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坐落在武汉市黄陂区滠口的盘龙城商代中期城址,南距长江5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是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最早商代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第二座最早的商城。盘龙城当之无愧是武汉的城市之根。
01
1978年在随州发掘的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给了全世界一个特大惊喜。墓中出土了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其编钟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它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创新之树常青。放眼新时期,湖北人民团结拚搏,改革奋进,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推出文化精品,谱写了湖北文化发展的新篇章。湖北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硕果累累,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化演艺、会展博览、网络文化、文化旅游等众多产业门类,奋力走在全国前列,展示出光辉灿烂的前景。
伟哉,湖北人!壮哉,楚文化
一脉相承 文化精神震古烁今
1
2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溯千年历史,看当今辉煌,荆楚文化源远流长,生机勃发。
楚先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顽强毅力,著称于世。
矢志不渝、深沉执着的爱国精神,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湖北文化发展的始终。从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诗人屈原,卞和献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到燃烧的红烛——现代爱国诗人闻一多,解放战争英勇战斗的中原突围将士,都体现了湖北人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悠久爱国传统和深厚爱国情怀
1
2
要将表述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联系武汉的历史与过去的荣耀,对市民进行宣讲,让武汉人为过去感到荣耀,理解武汉精神,自觉地践行武汉精神,从而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在成就大武汉的过程中万众一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其次,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不能局限于武汉自身,要放眼中部、中国、乃至全世界,不仅善于学习接纳新鲜事物,还要自主创新。
02
现如今,武汉面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历史风采的历史性机遇,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提炼成武汉精神,传承和弘扬了武汉文化中开放、开辟、敢争的文化基因,抓住了武汉人精神层面的核心,我们为之叫好。
03
让武汉精神为武汉发展积蓄能量
在建构武汉精神的过程中,要做到既叫好又叫座,我们认为应注意几点。一是在强调敢争的同时,必须将“争”先置于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之下,既不困于已有的规则规范条例等等,也要遵守科学规律。只有这样,敢为人先才能成就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卓越。
艺术领域,宋代,襄阳人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的书画堪称一绝。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艺术以戏曲成就最高,汉剧,是一种以“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为主体进行演唱的地方戏曲,清代汉剧进京,与徽班彼此影响,同时吸收昆腔、秦腔等剧种的曲调、表演方法,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剧种,这就是“京戏”,它为中国国粹京剧的产生作出了特殊贡献。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是对湖北人聪明能干,自古崇尚创新精神的概括。早在上古时期,湖北人就创造了可与希腊文化媲美的灿烂文化。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如首创县制,改革赋税制度、军事制度等,尤其是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追新逐奇、不断开拓、崇尚自然、放任天性,力求“一鸣惊人”,是楚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
历史的遗址
荆楚文化辉耀华厦
历史从远古走来,积淀了万千人文风光。 长江从雪山源出,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 长江之滨,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演进的荆山楚水,为我们展示着多少人间奇迹与文明奇观!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独树于华夏之林。
让我们的眼光回望,对历史长河作一番追溯。
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当时湖北境内诸侯国林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楚国。楚国最早居住地为荆山,即今南漳,族名为楚,荆楚由此得名。清康熙六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湖北省历史上第一次定名,沿袭至今。
武昌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武汉人勤劳、踏实、肯干;武汉是中国现代工业和城市现代化的先驱、中西融汇发展的楷模之一,这形成了武汉开放、开辟,敢争的精神基因。
01
由于武汉是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乐于学习、接纳外来新鲜事物,武汉创造的繁荣曾经为国人津津乐道,以上种种,早已深入武汉城市的每个细胞,成为这座城市之魂。
武汉精神
`
人无精神不立,城市也是这样。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表述武汉精神。去年底召开的市十二次党代会,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写入主题报告,上升为城市的整体意志。
武汉精神是对武汉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准确概括。从源远流长的盘龙文化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文化,从举世共知的“首义精神”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的诸多首创,武汉的历史充分展示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特质。
汉口
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4年。
一脉相承 文化精神震古烁今
一脉相承 文化精神震古烁今
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也是楚文化的一大特点。楚国地处中国腹地,在先秦诸民族中,楚人的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融汇南北、海纳百川,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由此造成湖北文化的多元多姿,豁达开放,长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凤文化与龙文化互为补充,南北风韵兼有。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是对湖北人聪明能干,自古崇尚创新精神的概括。早在上古时期,湖北人就创造了可与希腊文化媲美的灿烂文化。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如首创县制,改革赋税制度、军事制度等,尤其是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追新逐奇、不断开拓、崇尚自然、放任天性,力求“一鸣惊人”,是楚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
汉口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