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212231

作者简介:王长征,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KZCX -3)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资助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3

王长征 刘 毅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干预超出了生态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主要是二者的“U ”字形关系,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

态学等学科,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与经济结构等。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以承载力为标准,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关键词 经济;环境;协调;研究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104(2002)0320032205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1],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2],严重地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探求当代经济与环境矛盾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施与解决途径便成为关注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对经济与环境作用机理的认识

当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二者的协调关系尤为重要[3]。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一致的[4],而且从任何区域范围来看,可持续发展都要求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5]。反过来说,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和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6]。协调发展是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协调发展是保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7]。

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在经济起飞初期,环境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环境恶化会得到遏止,并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向好的方面转化。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倒“U ”关系,

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 )曲线[2][8]。许多经验和数据都验证了环境退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这种倒“U ”关系的存在[9]。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变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以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可以使“突兀”的倒U 型曲线改变为“平扁”的曲线。如果搞清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可以促使环境质量的转变提前发生[10]。

2 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人口学、哲学、伦理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对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年 第12卷 第3期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 T Vol.12 No.3 2002

协调进行分析,进而解决协调发展问题。

2.1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与环境的时空布局和优化调控问题

人地关系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始终离不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受“人”、“地”两类系统的区域性影响,人地关系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而且,任何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必须落实在具体的区域上[11]。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人类生态学、文化景观论等,现在和谐论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即人类发展必须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60年代以来,人地关系协调论逐渐被公认[12]。毛汉英提出人地关系理论是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3],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必须自觉地调控自身及系统各要素的发展,使系统总体发展轨迹与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作用相适应[14]。地理学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研究环境与经济发展在质量、水平、方向和大小等方面的协调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要求特定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动态协调关系,简称为PRED协调发展。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首次在全球层次上研究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吴传钧院士对中国的PRED协调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冯玉广等在分析了区域PRED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模型,定量分析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标准[15]。有的学者通过资源模型与社会模型衡量协调发展的水平,并提出了协调度的概念[16];温琰茂等在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相结合原则下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17]。

2.2生存保障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经济-环境系统的出发点

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是分离的,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仓库和人类生活的空间,它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基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的,但是经济活动存在最优污染水平。经济学将控制而不是消除污染作为自己的目标[18]。为解决经济的环境外部性问题,厉以宁认为应将市场调节作为第一次调节,政府调节为第二次调节[19]。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的理性可以克服环境和资源中的问题,而不会出现经济上的资源枯竭,保证经济的平衡增长。为说明这个问题,有的从经济原理上进行证明[20];有的通过历史经验数据进行了证明[21];有的认为市场价格变动可以调节资源的供需矛盾[22]。DeSerpa等人则认为环境与生态破坏具有长期性,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要维护后代人的利益,必须靠国家干预[23]。经济学以前的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外部性因素考虑在内。为反映生产的全部成本,对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分析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新热点[24][25]。要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要明确资源环境是有价值的,二是要建立资源价值及其货币表现。对于前者,有《中国自然资源定价研究》等专著专门进行了论述。对后者,人们提出了绿色G DP的概念对原G DP进行修正,以将资源、环境全部纳入经济核算体系[26]。

2.3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主要是从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把社会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强调彼此之间的联系,尊重自然是生态经济学最大的特点,他们认为,资源环境问题不能简单用外部性和替代性解释,它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特征[27]。Daly 发表了稳态经济的理论,提出经济结构变化对稀缺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小,只要经济中的投入水平与外部输入相当,资源就能达到最优利用率[28]。

1990年,Norgaard提出了协调发展理论,认为通过反馈环在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29]。这一理论把经济发展过程看作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他指出西方的科学与一体化通过新技术控制自然界,而不注重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深入联系,因此破坏了协调发展的模式。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经济平衡与生态平衡有机联系的最佳组合,即寻求最适度的生态经济平衡。

3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相关因子研究

3.1市场与政策的失效是经济环境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

从宏观角度来看,污染是一种经济行为[30],受经济规律制约。影响经济环境失调的原因首先是市场失效,价格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反而传递着关于资源稀缺性的错误信息[31]。市场在分配和有效利用环境资源上的失效,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环境政策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对市场失效的纠

王长征等: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