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杨玉珍【摘要】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 are important paths to resolve problems of resource restriction and environment depravation.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methodologies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s a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Methods used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 as index addition and computation, variance and elasticity, system evolvement, system dynamic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The imperfect aspects in current study are pointed out.%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与协调是应对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路径.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将其分为指数加成及计量分析法、变异系数和弹性系数法、模糊与灰色理论法、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类别,并指出当前研究有待完善之处.【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4页(P236-239)【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综述;耦合;协调;方法测度【作者】杨玉珍【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0.3耦合(Coupling)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演讲稿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
临的重大挑战,而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而环境的破
坏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
然而,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牺牲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
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没有经济发展,我们就无法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
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必须取得平衡。
我们不能因为环保而束缚经济发展的脚步,但也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可持续性。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环保
意识,推动绿色发展。
企业应该注重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政策。
其次,我们需要加大环保投入,鼓励研发环保技术,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只有各国携手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呼吁,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让我
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
谢谢大家!。
经济学评论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综述
经济学评论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综述在当今全球化和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学作为一门关注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学科,在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对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经济领域发展方向的理解和认识。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被普遍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
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经济学家们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经济学家们通过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寻找适合不同经济体的技术创新路径,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不平等与社会公平经济学界一直关注着经济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收入差距的扩大,研究经济不平等的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经济学家们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探讨不同税收和财富分配政策的效果,以期寻找解决经济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路径。
三、环境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环境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经济工具的使用,以及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寻找一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从全球金融危机到当前的金融市场波动,金融风险的管理与金融稳定的维护成为经济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风险管理工具、监管政策和金融市场行为等方面,致力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投资行为、汇率等课题,探讨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学作为一门关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学科,对于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技术创新、经济不平等、环境经济学、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以及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将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
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1. 介绍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纳入考虑,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述。
2. 理论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撑,而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和投资增长。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和资源,为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而创新理论则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实践探讨在实践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企业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同时加强生态环保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社会需要加强公民参与和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国际经验在国际上,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目标。
例如,欧洲倡导的“绿色经济”模式强调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推广清洁技术和节能减排。
而美国则推行创新驱动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率。
中国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合作模式和发展策略。
5.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未来各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竞争将越发激烈,同时也将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和挑战。
例如,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同时也将带来新的就业和分配问题;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压力将不断增加,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和治理。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测度研究综述
一
、
国 内外 关于 可持 续发 展 度量 研 究现 状
对 比分析 , 发现较 少有研 究特意提 出人 口与经 济发展 、 态环 生 境协 调状态定量研究 , 大多都是将人 口纳入社会经济综合 指标 中, 主要研究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 间的协调状 态测 度问 题, 并且将有关协调性测度 函数的研 究大致分 成以下几类 。 1变异 系数 协调 性测度 。也 叫离散系数协调性 测度 , 士 . 杨 弘【 等用变异系数法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 了测量 和 评价 。变异 系数法 主要利用数理统计 中变异系数和协 调系数的
维普资讯
人 口、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测度研究综述
王成璋 张效莉 一 , ,何伦 志 。 ,
(. 1西南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 学院, 四川 成都 60 3 ;, 1 0 12上海水产大学 信息学院, 上海 2 0 9 ; 00 0 3 . 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 新疆 新疆 鸟鲁木齐 80 4 ) 3 0 6
国外学术界关于可持续性评价 、 定量研究虽然 已经有 十几 年的历史 ,但他们将大量精力放在评 价指标 体系的设计方面 , 大多都是设计 出指标体 系后 , 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获得 可持续 概念 和性质求两个子系统之 间协调性测度指数。 2序参量功效 函数协调・ l度。 . 1 l 吴跃 明【  ̄s , l 等运用系统协 同论 性指数 , 用该指数对 可持续性状态进行评 价 , 对协调 度 函数设 定研 究的成果所见甚少 。 国内关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 况评 的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协调性测度可定义为环境经济 系统发展 价 和 测量 的研 究 ( 协调 度测 量研 究 ) 既 比较 活跃 , 些 研 究 主 要 过程 中序参量之 间协 同作用 的强弱程度。它体现了系统由无序 这 并不取 集中在两 点 : 第一 , 设计描述 和测量协调状 态的评价指标体系 ; 走 向有序 的趋势。 因为 系统在协 同的前提 下走 向有 序 , 决 于系统 现状 与平衡态 的距离 , 而是取决于 系统序参量之 间的 第二 , 建立反映协调 程度 的协调度 函数 。 协 。 探究 国内外在研究 可持续性 定量评 价方面存在 差异 的原 “ 同作用” 3模糊隶属 函数协调 性测度。 , 曾珍香等 为经济 发展与生 认 因, 主要有 :( ) 论上的原 因。 … 1理 对于可持续 发展的概念从 最初 不能简单地 以“ 协调 ” 不协调 ” 或“ 来衡量 。因 提 出到 19 年联合 国环境 与发展 大会 得到世界各 国的普遍认 态环境协调与否 , 92 而 同, 经历了近二十年历程 , 各个 国家虽然在原则 上同意《 我们共 为协调发 展本 身就是一个 内涵 明确而外延不清 的模糊概 念 , 协调 ” 不协调 ” 间。所 与“ 之 同的未来》 和联合 国环境规 划署第十五界 理事会通 过的《 于 系统 的协调发展状况 更多是处 于“ 关 系统 的协调发展指数 只能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进行描述 。 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但人们对可持续 发展理论的研究仍然在 以, 4相对 Ha ig 离协调 性测度。于瑞峰阁 . mnn 距 等根 据历史数 继续 , 对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和解释在结 合各国具体 国情时存在 极大差异 , 致使 可持续发展 尚未形 成一套完 整的各 国认 同的理 据应用数理统计 的方法 ,通过计算各子系统 的综合发展水平 , 从而计算得到各子系统协调 系数 。 论体 系;2 实践上的原因。 由于理论认识 的不一致 , 国国情 建立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型 , () 各 5灰 色系统理论协调性测度 。 , 畅建霞[ 6 1 等认为水资源系统存 又存在很大差别 , 国可持续发展 战略 的实 践也 不相 同。主要 各 不 所 表现在各 国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 、 关键领域 、 重点 问题 以及 优先 在随机性 、 确定性 , 以按 照灰色 系统理论 中灰关联 分析的 把水资 源系统看作 是一类灰 色系统 , 根据 系统 中可供 水 项 目的选择上等存 在较 大差别 。 发达 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 原理 , 用灰色理论 面更侧重 于环 境方面 ,而广 大发展 中国家则更侧 重于经 济发 系列与实际供水系列之 间的相 似程度和吻合程度 , 很 展; 同样 的发展 中 国家 , 由于 国情 不 同 , 国将经 济 、 会 、 我 社 人 作 定理描述 ,来表示实 际供水 与合理 阀值之间的关联程度 , 关联 系数越 大 , 水资源 的开发利 用越合理 , 系统 的有 序性 口、 资源 、 环境 的协调发展作 为我 国可持续 发展的重 点和 目标 。 显 然 , 但 多部 门的特点 , 而各 目 因此 ,国内学 者在协调性测度 函数选择 上相对花 费的心思 较 更 强 , 由于水 资源利 用具有 多 目标 、 标、 各部 门的 阀值 不同 , 所以 , 计算 出来 的灰关联 系数较 多 , 不 多 要 】 文章主要对有 关经济发展 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测度 的研 究进 行梳理, 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不足 , 并指 出未来
申论范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申论范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互相对立的。
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而环境保护则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只要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兼顾的。
其次,经济发展有助于环境保护。
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其对环境保护问题更加关注,从而推动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例如投资于环保工程、研发环保技术等,促进环境保护的进步。
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确实存在矛盾。
一方面,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
例如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企业可能会采取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另一方面,过度关注环境保护可能会抑制经济发展。
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可能会加重企业的负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影响经济的增长。
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绿色发展。
其次,要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企业严格遵守环保规定。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于环保领域,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对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美丽的环境。
每个人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努力,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演讲稿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一方面,我们需要经济发展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环境保护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那么,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清洁的空气、清澈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而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环境保护来维护。
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
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来进行环境保护,推动科技进步,降低污染排放。
其次,我们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未来的环境。
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我们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责任意识。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企业应该承担起环保责任,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生产。
而公民更应该培养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减少浪费,保护环境。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始终牢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努力实现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的统一。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我们的美丽家园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环境保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环境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生态服务。
然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威胁着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类福祉的关键所在。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从而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2、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城市的交通、能源供应和垃圾处理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3、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过度消费和浪费的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增加。
例如,一次性产品的广泛使用和过度包装等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加重了环境压力。
4、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推广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方向转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基于耦合模型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02
耦合模型能够揭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为决
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耦合模型,可以评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指
03
导政策制定和规划。
耦合模型构建的方法与步骤
01
02
03
04
05
确定研究范围 和研究对象
明确要研究的生态环境和 经济发展的范围及对象。
收集数据
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生态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各项指 标。
意义
通过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提供参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确定指标体系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并确 定反映生态环境和经济发 展的指标体系。
建立模型
根据所选取的指标体系, 建立耦合模型,并确定各 指标的权重。
模型验证与优 化
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模型的 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 对模型进行优化。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模型框架
生态环境子系统
包括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如空气质量、 水资源量、土壤质量等。
数据来源
根据实际研究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相关数据。
实证分析
根据协调度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选取的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各对象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协调度评价结果。
结果解释
对实证分析结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解释,分析各地区或国家在生态环境与经济 发展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将协调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分 别为高度协调、中度协调、低 度协调、不协调和极不协调。
(完整版)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
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发展概况、理论发展、基本概念、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从循环经济理念、具体实践形式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
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
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等。
2、概念与内涵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梳理国内外关于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分析它们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效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实现路径和机制。
从政策制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分析如何有效推动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推动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了解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理论和实践,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绿色经济的研究现状近年来,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绿色经济旨在通过创新经济模式和提升环境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社会福祉。
在学术研究方面,绿色经济的研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绿色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包括绿色经济的定义、内涵、发展路径、政策体系等。
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绿色经济的研究也逐渐向实际应用倾斜,比如绿色产业的培育、绿色技术的创新、绿色金融的发展等。
在实践应用方面,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和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具体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摘要: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内容、性质,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中国环境经济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提出环境资源论、环境价值论、环境生态论等五种理论,并对制订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所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人类离不开环境,他们的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周围的环境。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损失在迅速增加,恢复和消除污染要付出极高的经济代价和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与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并列的世界性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们意识到传统经济理论已经难以解决环砍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于是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环境与经济问题,建立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
中国环境经济学起步相对较晚,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8年才诞生了第一篇题为《应当迅速开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的环境经济论文,同年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并开始组织人力研究。
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分散研究到整个学科构造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研究,都产生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环境经济学论著。
一、关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大体有四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保护中的经济问题,它是为治理环境,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研究环境同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与破坏产生原因、控制途径及污染防治的经济评价等问题。
环境规制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
环境规制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环境规制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环境法规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手段,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本文首先界定了环境规制的概念,分析了环境规制在我国的实施背景。
随后,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
在理论上,本文基于外部性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环境规制对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影响。
实证上,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本文还考虑了环境法规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影响的差异。
本文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环境监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文献综述环境法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环境科学和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
在经济学理论中,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干预理论来解释。
外部性理论强调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主张通过政府监管将环境成本内化。
公共产品理论从环境资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角度探讨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政府干预理论侧重于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在国际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环境规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适当的环境法规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例如,Porter和Linde(1995)提出了Porter假说,该假说认为合理的环境法规可以刺激企业的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在中国,关于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相关研究迅速增加。
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环境规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政策有效性的评价。
例如,张晓亮等人(2012)发现,环境法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技术密集型行业更为明显。
财政税收制度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论文
财政税收制度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论文财政税收制度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同时,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政府也开始加大环保投入。
然而,在财政税收制度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财政税收制度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问题。
一、财政税收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财政税收制度是财政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制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影响经济增长。
税收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国内经济运行,而且也通过税收政策来间接影响进出口和国际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税收收入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贸易。
财政税收制度也可以通过纳税人激励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来刺激经济活动和投资。
同时,税收制度还可以通过增加人们的投资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和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财政税收政策设计的灵活性也可以使经济更具灵活性。
税收政策可以根据经济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从而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并引导经济发展。
此外,税收政策还可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二、环境保护受到财政税收制度的影响在财政税收制度下,环境保护也可以通过税制来实现。
为了降低环境污染,国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环境税收通过对环境污染行为征收更高的税费,可以促使企业或个人减少污染。
这种税收被称为环境税收,可以为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环境保护。
2、财政奖励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做出积极贡献。
这些奖励可以包括税务优惠、补贴等。
3、行业扶持政府可以选择对环保行业进行优惠政策支持,以鼓励企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并进行投资,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三、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虽然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明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在财政税收制度下,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是政府和学者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辽东湾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展 之路 。
关 键词 : 东湾 ; 境 质 量 ; 染 来 源 ; 辽 环 污 环境 与 经 济承 栽 力
Ab t a t I iw o h e i gq ai n p e e e o me t n t ec n t c in o o sa c n myz n n ec 0 dn t n o c n my sr c : n ve f e iv n u l va d s e d d v l p n o sI t f a t l o o o ea dt o r i ai f 0 0 a t i h u o c e h o e
预警指标体 系问题 , 为政 府决策提供 支持 。建议在沿海经济带开发 开放 的同时, 应确保环境发展 与沿海经济带的开发 开放 同步 ; 应保护湿地 ; 开展污染物陆源输送 迁移规律及入海通量的研 究 , 立监控站位 , 建 长期进行湾 区环境质量的监测、 评估和预警 ; 选取
有一定 工作基础 的污染因子如 重金属 、 多环芳烃等有机物 , 从河流输送到河 口扩散 、 湿地 沉积转化 等环节进行 长期跟踪监测 ; 加 强监测能力建设 , 实现对辽东湾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的可靠的监控预警 , 免经济发展带 来环境 灾害, 避 重走 日本濑户 内海前期发
i io o gBa r mvd n o e me t e iins p o t. h c n myd v l p n n p n n ec sa o es 0 1 e o r i ae nLad n y _ f p i i gg v m 0 n cso u p r T ee o o e e o me t do e i gi t o tl n u db o d n t d d s a nh z h c wi h n i me t e e o me tT ew t n h u d b rt ce ,h mn p r lws f o l tn s l m n — a e o re n o l tn s t t ee vmn n v lp n. h e l ds o l ep (e td t et s o t a l a t 0 l d b s d s u c sa d p l a t h d a 】 op u f r a u n x i t h e h u d b e e rh d a d mo i rn t t n h u d b sa l h d f rl n t mle v r n n a u l y m0 i rn , u n o t e s a s o l e rs a c e n n t i g sai s s 0 l e e tb i e 0 o g- e n i me t lq ai n t i g o o s o t 0 e a u t n a de dv w m i g S mea a lb e p U t n fc o s s c sh a y mea sa d P v l a i n a — a n . o v i l 0 u i l t r, u h a e v tl n AHss o l es l ce oc n u t n m o a o a h u d b ee td t o d c l gt ao e m0 i r gi ese s0 v r n u , i li ni su I n t n e i n sc n e s0 . t ss g e td t te gh nt e c n tu t no n t i t t p f ie p t df so e t ay a d wel d s d me t o v ri n I i u g se s n t e o sr ci f on nh r i h n a o r h o
我国营商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营商环境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下,我国营商环境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营商环境也逐步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研究。
我国营商环境的改善,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各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深入研究我国营商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营商环境如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如何优化法律法规、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改革、外商投资、民营企业发展等因素都对我国营商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营商环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当前形势的认识,还能为优化我国营商环境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营商环境的研究,深入了解政策改革、外商投资、民营企业发展等因素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探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目的包括:一、揭示政策改革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制,为政府部门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二、探讨外商投资对我国营商环境的影响,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三、分析民营企业在营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四、研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提高对营商环境的评估水平和科学性;五、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的关系,为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实现,可以全面了解我国营商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奠定基础。
1.3 研究意义营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政策、制度、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对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影响情况。
研究营商环境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优化政策、改善环境,促进企业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
对于我国而言,营商环境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演讲稿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谈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重要议题。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似乎总是两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的恶化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
没有一个清洁、健康的环境,再多的经济财富也是无法享受的。
其次,我们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未来世代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
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平衡。
再者,我们要注重创新。
科技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最后,我们要强调全球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解决。
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寻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繁荣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目标。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谢谢大家!。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212231作者简介:王长征,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KZCX -3)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资助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3王长征 刘 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干预超出了生态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主要是二者的“U ”字形关系,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与经济结构等。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以承载力为标准,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关键词 经济;环境;协调;研究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104(2002)0320032205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1],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2],严重地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探求当代经济与环境矛盾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施与解决途径便成为关注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对经济与环境作用机理的认识当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二者的协调关系尤为重要[3]。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一致的[4],而且从任何区域范围来看,可持续发展都要求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5]。
反过来说,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和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6]。
协调发展是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协调发展是保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7]。
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在经济起飞初期,环境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环境恶化会得到遏止,并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向好的方面转化。
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倒“U ”关系,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 )曲线[2][8]。
许多经验和数据都验证了环境退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这种倒“U ”关系的存在[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变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以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可以使“突兀”的倒U 型曲线改变为“平扁”的曲线。
如果搞清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可以促使环境质量的转变提前发生[10]。
2 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人口学、哲学、伦理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对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年 第12卷 第3期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 T Vol.12 No.3 2002协调进行分析,进而解决协调发展问题。
2.1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与环境的时空布局和优化调控问题人地关系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始终离不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受“人”、“地”两类系统的区域性影响,人地关系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而且,任何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必须落实在具体的区域上[11]。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人类生态学、文化景观论等,现在和谐论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即人类发展必须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60年代以来,人地关系协调论逐渐被公认[12]。
毛汉英提出人地关系理论是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3],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必须自觉地调控自身及系统各要素的发展,使系统总体发展轨迹与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作用相适应[14]。
地理学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研究环境与经济发展在质量、水平、方向和大小等方面的协调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要求特定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动态协调关系,简称为PRED协调发展。
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首次在全球层次上研究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吴传钧院士对中国的PRED协调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冯玉广等在分析了区域PRED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模型,定量分析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标准[15]。
有的学者通过资源模型与社会模型衡量协调发展的水平,并提出了协调度的概念[16];温琰茂等在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相结合原则下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17]。
2.2生存保障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经济-环境系统的出发点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是分离的,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仓库和人类生活的空间,它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基于环境的外部性。
环境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的,但是经济活动存在最优污染水平。
经济学将控制而不是消除污染作为自己的目标[18]。
为解决经济的环境外部性问题,厉以宁认为应将市场调节作为第一次调节,政府调节为第二次调节[19]。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的理性可以克服环境和资源中的问题,而不会出现经济上的资源枯竭,保证经济的平衡增长。
为说明这个问题,有的从经济原理上进行证明[20];有的通过历史经验数据进行了证明[21];有的认为市场价格变动可以调节资源的供需矛盾[22]。
DeSerpa等人则认为环境与生态破坏具有长期性,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要维护后代人的利益,必须靠国家干预[23]。
经济学以前的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外部性因素考虑在内。
为反映生产的全部成本,对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分析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新热点[24][25]。
要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要明确资源环境是有价值的,二是要建立资源价值及其货币表现。
对于前者,有《中国自然资源定价研究》等专著专门进行了论述。
对后者,人们提出了绿色G DP的概念对原G DP进行修正,以将资源、环境全部纳入经济核算体系[26]。
2.3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主要是从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经济学把社会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强调彼此之间的联系,尊重自然是生态经济学最大的特点,他们认为,资源环境问题不能简单用外部性和替代性解释,它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特征[27]。
Daly 发表了稳态经济的理论,提出经济结构变化对稀缺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小,只要经济中的投入水平与外部输入相当,资源就能达到最优利用率[28]。
1990年,Norgaard提出了协调发展理论,认为通过反馈环在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29]。
这一理论把经济发展过程看作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他指出西方的科学与一体化通过新技术控制自然界,而不注重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深入联系,因此破坏了协调发展的模式。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经济平衡与生态平衡有机联系的最佳组合,即寻求最适度的生态经济平衡。
3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相关因子研究3.1市场与政策的失效是经济环境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从宏观角度来看,污染是一种经济行为[30],受经济规律制约。
影响经济环境失调的原因首先是市场失效,价格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反而传递着关于资源稀缺性的错误信息[31]。
市场在分配和有效利用环境资源上的失效,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环境政策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但是,对市场失效的纠王长征等: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正不是政府干预的主要目标,而在实际选择中经济增长的稳定一般要优于环境目标,政府的政策调控往往有强化资源环境市场失真而非纠正的趋势[32]。
因此,要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仅依靠政府与市场调控是不可能的,必须与环境投资、技术进步和控制工业发展速度等手段相结合[33]。
3.2技术是解决经济—环境矛盾的主要手段在众多的经济与环境的影响因素中,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是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
与传统观点相反,朱德明认为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34],这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的牵动、对结构的优化、对就业的吸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技术[33]。
由于技术的非对称性,即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相对滞后,使得目前通过技术解决环境问题进展缓慢[35]。
3.3经济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区域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对资源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品”和“污染物产业的质和量的控制体”,它的合理性评判及由此做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大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定性的分析[36]。
崔凤军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分析,通过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得出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的评判标准[37]。
4 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定量研究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对其仅作一些定性分析是不够的。
因此,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以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定量分析,掌握和评价环境、经济状况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以便根据制约的瓶颈,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38]。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不少研究[39]。
具体来说,对区域经济-环境系统进行定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指标体系的建立经济-环境系统其指标包含在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大系统中,涉及范围较广。
由于系统的复杂和对系统的理解不同,在指标选取上也有所不同。
大部分学者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构建了某些区域的指标体系[40],有的学者采用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与联合国政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部共同提出的“状态-压力-响应”指标体系框架[41];杨士弘等根据协同论的原理构建了经济-环境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42]。
4.2将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标准尽管对承载力的界定、承载力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但许多学者都将承载力描述为判别经济-环境协调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认为环境承载力既不是纯自然环境特征的量,也不是描述人类社会的量,它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