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杨慎音韵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十年杨慎音韵学研究综述
作者:王耿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
摘要:杨慎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其中音韵学著述自问世以来,研究者主要围绕其音韵学源流、考据音韵学方法、对后世影响以及其著述的点校等方面进行的。

但其音韵学观点中如中古韵分合、音韵学观与其诗歌用韵等问题研究仍有待深入。

关键词:杨慎;古音学;源流;成就
杨慎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著述之富堪称明代第一,其著述现存约两百多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

其中音韵学著作《转注古音略》、《古音余》、《古音附录》(又名《古音余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略例》、《奇字韵》等,自问世以来,研究不断。

早期研究主要以评价的形式存于序跋、音韵史书中,对其音韵学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本文将主要就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对杨慎音韵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一定梳理。

一、杨慎音韵学源流
关于杨慎音韵学源流的研究明清时期以评价性语言为主。

与杨慎过从甚密的杨士云(公元1477一公元1554)在《书转注古音略后》中曾评价道:
“升庵杨氏,博学好古,洞贯微奥,正许之拘,从王之正,补吴之阙,而昭保氏之教。

斯《转注古音略》所以作也,方诸《韵补》,去取弥精,数亦如之,才老斯道不坠之望慰矣,宜并传也。

”①
杨士云明确指出杨慎《转注古音略》对宋人吴域《韵补》是补其阙,承继《韵补》而创作,进行了丰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与他们同时代而稍后的焦竑(公元1540年一公元1620年)、古音学家陈第(公元1541年一公元1617年)、清代的音韵学家江永(公元1681年一公元1672年)等都曾在相關的序跋中明确指出杨慎古音学渊源于吴域,均认为杨慎于吴域《韵补》是“补”其“阙”、“增益之”,但陈第、江永等同时指出杨慎音韵学著作“稽援虽博,终未能顿革旧习”、“识断精审则未”,②对杨慎的音韵学成就给予相当的批评。

音韵学大家顾炎武(公元1613年一公元1682年)在《转注古音略跋》中说:“余不揣寡昧,僭力《唐韵正》一书,一循唐音正轨,而犹赖是书,以寻其端委。

”③顾炎武音韵、训诂成就卓著,但他直言其《唐韵正》依循杨慎《转注古音略》,可见杨慎音韵学影响之大。

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基本否定杨慎古音学思想,认为其《转注古音略》“仍用叶韵之说,而移易其名于转注,是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也。

”且“所注转音,亦多舛误”。


清末至20世纪中叶,关于杨慎音韵学的研究依旧以评价的形式体现于相关史书中。

如朱希祖《清代通史序》、嵇文甫《晚明思想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中都提到杨慎的《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略例》等书虽不如后出之精,但其研究方法、丰富的引证材料为后来研究古音者所借鉴⑤。

何九盈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则指出杨慎《转注古音略》的根本性错误是“立足于今音去看古音,不了解古音有自己的系统性,有自己严密的韵部系统,不能临时转来转去。

”⑥
相关序跋、史书中关于杨慎音韵学源流的评价虽指出了杨慎古音学源于吴棫,其提出了古音之概念,但并不是在对其著述进行全面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我们从这些的评价中还不能知晓杨慎古音学研究体例、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是如何继承吴棫的,以及其创新之处具体有哪些,至清代顾炎武等人又是如何发展了杨慎的音韵学思想等等,因而尚不能全面系统反映其音韵学源流、影响等。

二、杨慎音韵学贡献
对杨慎音韵学贡献的系统研究于80年代后逐渐展开,学者们对杨慎古音学贡献的研究是从其理论和方法的成就进行分析的。

(一)杨慎音韵学理论及其影响
杨崇焕认为杨慎开创了古音韵例之学,是第一个以古音来给其著作命名的古音学者。

其《陈第古音学出自杨升庵辩》(林庆彰、贾顺先《杨慎研究资料汇编》,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认为:“中国古音之学,大抵见专书者,发端于宋才老撰《韵补》,厥后修复于明升庵公,搜辑诸字,且起略例,定名标,方成立古音学。

是升庵公于古音学,上承才老之余绪,下开季老之先声,其贡献于中国学者之成绩,伟矣。

”杨崇焕盛赞杨慎明确提出了古音学概念,并且以古音来命名其相关著作、考证古音、成立古音学等,对后来的研究者陈第等人有巨大的开创之功。

刘冠群《杨慎在云南对古汉语言学的贡献》(云南文史丛刊,1992.
03)认为“杨慎力辟叶韵”之说,首破以今音改古音的藩篱,并指出其古音学著作尝试为古音建立韵部,思路不断深化。

另外韩小荆《杨慎的“四经二纬说”》(《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2)和李万福《传统形义学说菁华述评》(《汉字文化》,1997.03)指出杨慎的“四经二纬说”是从许慎传统的“六书”中分化出“四经”与“二纬”,开辟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二人均认为是传统文字学第一次对六书所做的科学分类,为后来的形体学分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仁安《六书札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02)更认为训诂学家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就是在杨慎此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雷磊《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湘潭大学学报,2007.06)通过对吴棫、杨慎、陈第三人古音学思想及研究方法异同的考察,认为杨慎的古音学出自吴棫,亦指出杨氏明确提出了“古音”的概念,是古音观念自觉实践的第一人,且杨慎又注意到了古今音变的复杂性,其研究古音对吴棫考订古音的方法既有继承又进行了改进,奠定了后来者陈第古音学的基础。

(二)杨慎“考据”古音学的方法及其影响
郭永成《明代著名学者杨慎的古音学》(杨升庵研究会编《杨升庵研究论文集》,1984)认为杨慎考订古音学“考古之勤,超轶吴棫”,具有“朴素的历史观点”,并“利用方言俗语以证
古音,明音变”、“开清人考订古韵条例之先”等四个方面的成就,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认为他开辟了研究古音学的门路,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陈第和清代的顾炎武等人。

李运益《杨慎的古音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04)考察了“升庵韵学七种”中各书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杨慎古音学著作从内容可概括为“韵读”,“韵例”,“韵理”三类,实质上是指出了杨慎研究音韵学的方法上的三条路子,进而指出杨慎的古音学自成体系,也认为他在古音学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刘毓庆《杨慎与<诗经>考据学》(山西大学学报,2000.01)认为杨慎善于从文字意义上考虑,通过古音通假,阐明诗意,并且善于运用方言、谚语资料解决诗中的问题,是《诗经》考据兴起的一个开端。

刘青松《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中(《古汉语研究》,2000.03)认为杨慎采用分析韵例、确认古音等方法纠正“叶韵”错误,并针对宋人随意言“叶韵”的做法,提出注重“义理”的“古音转注”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指出杨慎实质上是为“叶韵”寻找“义理”根据,走的仍是“叶韵说”以今律古的老路。

刘青松另一篇《杨慎<古音略例>述论》(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全面研究了杨慎该书的体例,认为该书是杨慎为了
更好的考订古音音读而作的分析古韵韵例的著作,指出杨慎通过列举先秦、两汉中的少数典型韵例,来考察分析“诗经”等韵文中的特殊韵例,以纠正前人对某些韵例的错误认识。

雷磊《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中也在对杨慎音韵学著作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后,认为杨慎的音韵学著作在研究方法上改进考订方法,更重视利用谐声来考订古音,同时采用穷举法,另外还有根据古今音变的事实来考证某书成书年代的新方法。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杨慎音韵学的贡献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但这些研究亦存在很多不足,如《转注古音略》按照“平水韵”来研究古韵,其对古韵的分合是否正确这些研究尚未言及;杨慎的“韵学七书”并非撰于同一时间,其重要的著作《转注古音略》乃最早成书,稍晚几年成书的《古音丛目》据杨慎自述“暇日取才老三书,去其当去,存其可存,又裨附以予所辑《转注略》十之六,合为一编”,后出的《古音丛目》音韵分部、体例等方面是否更加趋善我们仍不得而知;其“韵学七书”之间的承继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亦未言明等等。

以上诸问题仍需深入研
究探讨。

三、杨慎古音学著作之系统分析
杨慎音韵学著作主要有《转注古音略》、《古音余》、《古音附录》(又名《古音余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略例》、《奇字韵》(又名《古音余奇字》)等“韵学七书”。

关于其著作的研究在如前所述的序跋、史书中已有所体现,但都是简短评价,而非全面分析。

全面系统的研究则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不多的几篇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

这些文章有:
李运益《杨慎的古音学》通过对杨慎“韵学七书”体例、内容的考察,把这七部音韵学著作分为“韵读”、“韵例”、“韵理”三类,其中“韵读”包括《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
猎要》、《古音余》、《奇字韵》和《古音附录》六种,并认为这几部书的关系为“《转往古音略》是考定古音韻读的,大部分内容已辑入《古音丛目》中,《古音猎要》实际上是《古音丛目》的节本。

《古音余》又是《转注古音略》的存疑备考,后者明其例,前存疑,以示例外无穷。

《奇字韵》蒐辑各书所载奇字异体以定其读。

《古音附录》可看成此类其它五种的补遗。

”进而指出这些古音学著作“六种属一类,《转注古音略》为其代表,与《音学五书》中考音、正音的《唐韵正》相当。

”“韵例”专指杨慎究明古人用韵条例的《古音略例》;“韵理”则是《转注古音略》所附的《古音后语》(即《古音附录》),指明《古音后语》是“以阐明转注的意义和音韵的原理,与顾氏‘审音学之源流’的《音论》相当。


肖所和涂良军《云南明代的音韵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05)对杨慎《转注古音略》和《古音丛目》(据此文载杨慎《转注古音略》撰于1530年,《古音丛目》撰于1535年)考察后,认为杨慎最早的音韵学著作《转注古音略》的音韵分部按照中古韵部进行,后发现如此分部不妥,于是撰《古音丛目》,在《古音丛目》中把上平韵“六鱼”与“七虞”进行合并;上声韵中“一董”与“二肿”、“六语”与“七虞”、“廿三梗”与“廿四迥”等进行合并;去声韵中“一送”与“二宋”、“六御”与“七遇”进行合并。

刘青松《晚明时代古音学思想发微》(《语言研究》,2001.04)分析了杨慎的《古音略例》和《转注古音略》,认为杨慎所著的《古音略例》是为了分析《诗》、《易》等上古诗文的韵例,辨明前人旧叶的错误,指出古人某些“旧叶”的错误是由于不知道“古人韵缓”造成的;其认为杨慎《转注古音略》是为了进一步纠正宋人“旧叶”而提出的一种学说,指出杨慎所关注的是一字多音多义现象。

刘青松根据对《转注古音略》的分析,指出杨慎“转注”说的严重局限是为“叶音”寻找“义理”根据,完全掩盖了“叶音说”的根本错误,和“叶音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此外刘青松《杨慎<古音略例>述论》研究了杨慎此书的内容,认为主要是古诗文“韵例举略”、“揭示古诗文用韵的‘变例’”、“纠正旧叶、旧音正误”三个方面,并认为杨慎此书是分析古诗文韵例的开山之作,对清顾炎武的《诗本音》《易音》、江永的《诗韵举例》、孔广森的《诗声分例》以及江有浩的《诗经韵读》《先秦韵读》等著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同时指出它缺乏较强的系统性。

雷磊《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对杨慎音韵学著作的思想、内容、考订古音方法的考察后认为,其代表著作《转注古音略》既补续订正吴棫古音,并有一定的创新,从而影响了后来的陈第等人。

并把其“韵学七书”分为“第一类为审音而作,乃较严肃的古音学著作”,包括《转注古音略》、《古音余》、《古音附录》;“第二类为作文而作,大概不能算严格的音学著作”,包括《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奇字韵》;“第三类考定古音之作”,主要是《古音略例》,以举例说明《诗》、《易》、《楚辞》等书用韵之例,以便考定古音。

除以上几篇发表于期刊的论文之外,尚有几篇专门对杨慎的音韵学著作进行研究的硕士论文。

主要有:
王金旺《杨慎古音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较全面地研究了杨慎的古音学思想、内容和方法,认为杨慎明确提出古音概念,纠正了前人古音任意通转的错误;并认为
杨慎提出了以“义理”可通为前提的古音转注说,以古音求古义,并把古音的研究作为临文用韵的依据,指出杨慎的贡献在于“使上古音研究具有了实用的意义”。

内容方面认为杨慎古音著作中考证每个字的上古音,其一系列拟音包含着“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照二归精、喻四归定”等上古声母的信息;在上古音韵部方面,认为杨慎以《平水韵》为枢纽研究上古音的韵部,合并今音韵书韵部以求上古韵部,蕴含着上古韵母的信息,指出杨慎这样的分部研究对阴阳对转说有一定启发。

在古音学方法方面,则认为杨慎考订古音是把方言、异文、古人音读、声训、谐声、地名和人名等能反映上古音的语言材料作为考证的依据,从多方面考证古音,对后人研究古音提供方法借鉴。

另有曾海源《杨慎<转注古音略>研究》(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3)对杨慎《转注古音略》进行了研究。

从杨慎“转注古音”的思想、《转注古音略》与《韵补》的关系、该书的体例和订音方法、《转注古音略》的古韵分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转注古音略》古韵分部归纳后,认为杨慎《转注古音略》中阳声韵部之间存在着“東真陽庚侵”韵古音相互转读的情况,入声韵的分合又存在比较随意的情况。

以上关于杨慎古音学著作的研究较为深入的分析了杨慎的“韵学七书”间的关系,对其音韵著作进行了或个别或全面系统的分析,但我们仍旧不能从这些研究中弄清楚其《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等著述中古韵分合是否合理,其后期音韵研究是否更加完善,其音韵学成就是否应用于其诗歌创作中等等,因此关于杨慎音韵学著作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注释:
①王文才(编)《杨升庵丛书〈转注古音略〉》,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908页。

②焦竑在《毛诗古音考》序中如此说道“吴才老、杨用修著书,始一及之,犹未断然尽以为古韵也”(中华书局2008年版)。

陈第在《屈宋古音义》跋中云“吴才老、杨用修有志复古,著韵补、古音丛目诸书,庶几卓然其不惑。

然察其意,尚依违于叶音可否之间,又未尝会稡秦、汉之先,穷极上古必然之韵,故其稽援虽博,终未能顿革旧习。

”(中华书局2008年版)江永在《古韵标准》中云“唐人释经,不具古音,且云:‘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宋吴棫才老始作《韵补》,搜群书之韵异乎今者,别之为古音。

明杨慎用修增益之,为《转注古音》。

言韵学者谓二家为古韵权舆,而《韵补》尤《毛诗》功臣”(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③王文才(编)《杨升庵丛书〈转注古音略〉》,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917页。

④(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4。

⑤朱希祖在《清代通史》序中说道:“杨慎著《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略例》,陈第又为《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顾炎武继之,成《音学五书》,于是音韵明而训话明。

”(中华书局1985年版)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中云“然读书
博古崇尚考据之风实从此启。

其《古音丛目》、《古音略要》、《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等,虽不如陈第之精粹,然引据繁富,实为后来研究古音者所取材。

”(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张世禄在《中国音韵学史》中云“到了明朝杨慎作《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略例》诸书,虽然他以为古来叶韵总不外是转注之例,其说不尽确当,而对于吴氏《韵补》的增订,不为无功。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⑥何九盈(著)《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参考文献
[1]王文才:《杨升庵丛书·转注古音略》,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
[2](明)陈第:《毛诗古音考》,中华书局2008年版.
[3](清)江永:《古韵标准》,中华书局,1982年版.
[4](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蕭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6]嵇文甫:《晚明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7]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8]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林庆彰、贾顺先:《杨慎研究资料汇编史》,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
[10]刘冠群:杨慎左云南对古汉语言学的贡献[J].云南文史丛刊,1992.03.
[11]韩小荆.杨慎的“四经二纬说”[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2.
[12]李万福.传统形义学说菁华述评[J].汉字文化,1997.03.
[13]李仁安.六书札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14]雷磊.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J].湘潭大学学报,2007.06.
[15]李运益.杨慎的古音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04.
[16]刘毓庆.杨慎与《诗经》考据学[J].山西大学学报,2000.01.
[17]刘青松.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J].古汉语研究,2000.03.
[18]刘青松.杨慎《古音略例》述论[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19]刘青松.晚明时代古音学思想发微[J].语言研究,2001.04.
[20]肖所,涂良军.云南明代的音韵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