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2)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师信息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名称(英文):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课程代码:
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开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自上世纪初林传甲开创后,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从草创至成熟,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越来越趋于精细化。
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国际化的趋势成为时尚,日本汉学的细密化研究与欧美汉学的理论探索,都推动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发展。
为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与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完成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任务,所以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中国文学史是描述中国文学创作演进历程的历史。
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背景研究很重要,这是深入阐释文学创作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
二、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三、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因为文学创作最终体现为文学作品,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更没有文学史。
换句话说,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
四、课程目标
1.初步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发展、成熟、演变的基本轮廓,基本规律。
2.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学的基本状况,重要作家、作品及有关的重要文学现象,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有关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
3.分析思考古代文学产生、发展、成熟、演变的原因。
4.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与阅读能力,使他们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从文学发展流变的高度去把握单篇的作品,能够从世风、士风、文风的互动关系中去分析作品。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隋代文学概述、唐代文学分期及繁荣原因
1.教学目标
➢了解唐诗发展的分期;各期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
➢理解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掌握唐代诗、词、文、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隋代诗文的突出特点及代表作。
(2)唐代文学的分期概述
(3)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
重点:隋代诗文发展的总体风貌;唐诗繁荣的原因
难点:唐诗繁荣的原因
3.课外学习内容
阅读薛道衡:《昔昔盐》;宋之问:《渡汉江》、《度大庾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第二章初唐诗歌
1.教学目标
➢了解唐初五十年诗歌发展的总体倾向及其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理解初唐“四杰”对唐诗的发展的贡献;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对唐代文学发展的作用。
➢掌握“四杰”诗歌创作中出现的新气象。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初唐宫廷诗人与上宫体
(2)王绩与“四杰”
(3)沈宋”与杜审言与五律诗创作
(4)张若虚与刘希夷的歌行体创作
(5)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对唐代文学发展的作用
(6)陈子昂诗歌情调的两面性:昂扬壮伟与慷慨悲凉
重点:初唐诗坛的突出特点;初唐四杰及其创作;陈子昂的诗论与创作。
难点:五七言律诗的成熟与定型。
初唐四杰的创作特点及成就。
3.课外学习内容
➢上官体、沈宋、文章四友、初唐四杰?
➢初唐诗的贡献?
➢四杰、陈子昂诗的局限性?
第三章盛唐诗坛
1.教学目标
➢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盛唐边塞诗创作概况
➢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王维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掌握孟浩然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王昌龄三位边塞诗人创作的异同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明秀静逸中的怨怒之情
(2)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境
(3)盛唐边塞诗创作的总体特征
(4)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内容与风格的比较
(5)王昌龄七律创作特点:其余边塞诗人创作简介
重点:各诗派的定义及形成原因;王孟的诗歌风貌及代表作;高、岑诗风之异同。
难点:王维诗歌的禅蕴;高、岑诗风之异同。
3.课外学习内容
➢以高、岑为例说明盛唐边塞诗的思想主题?
➢试述山水田园诗的价值?
➢论述王维“诗中有画”和“诗中有禅”?
第四章李白与杜甫
1.教学目标
➢理解李白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李白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理解杜甫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掌握联系具体作品分析把握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李白的生平与思想
(2)李白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3)李白的地位及影响
(4)杜甫的生平及思想
(5)杜甫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6)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7)杜诗的地位及影响
重点: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李白乐府歌行体与绝句诗的突出特点及成就;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杜诗的集大成成就。
难点:李白乐府歌行体的突出特点;杜诗集大成的具体体现。
3.课外学习内容
➢李白和杜甫的乐府诗有什么不同?
➢如何理解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五章新乐府运动
1.教学目标
➢了解新乐府运动;元白诗派的的代表诗人及诗歌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分类;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元白诗派兴起的原因
(2)元白诗派的诗歌理论
(3)新乐府的概念及创作状况
(4)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5)白居易的讽谕诗
(6)白居易的感伤诗
(7)白居易的其他诗歌
重点: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与元稹的诗歌创作
难点:元、白的异同
3.课外学习内容
➢试述中唐诗变?
➢试述白居易诗歌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
1.教学目标
➢了解古文运动
➢理解古文运动形成的原因;韩愈散文的特点;柳宗元散文的特点。
➢掌握古文运动于韩柳的标志。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古文与古文运动的概念
(2)古文运动形成高潮的原因
(3)韩愈散文的分类
(4)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5)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6)晚唐古文的衰落
(7)晚唐小说
重点:古文运动;韩愈的散文;柳宗元的散文。
难点: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创作;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
3.课外学习内容
➢何谓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在中唐发生并成功的原因?
第七章晚唐诗歌
1.教学目标
➢了解晚唐现实主义诗派创作特色及代表诗人代表作品。
➢理解杜牧诗歌创作特色;李商隐诗歌的分类及特点。
➢掌握李商隐哀婉凄幻诗风形成的原因及其无题诗创作特点。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杜牧
(2)苦吟诗人
(3)李商隐
(4)晚唐其他诗人
重点: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
难点:李商隐诗歌的美学风貌
3.课外学习内容
➢描述李商隐“无题”及其诗境?
➢比较李商隐七绝和盛唐诗人七绝写作上的差异?
第八章唐传奇与唐代俗文学
1.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传奇和变文的概念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分期。
➢理解唐代传奇和变文兴起的原因。
➢掌握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影响,代表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唐代传奇的概念
(2)唐代传奇兴起的原因
(3)唐代传奇的分期
(4)唐代传奇的爱情题材
(5)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6)敦煌通俗文学与变文
重点:唐传奇
难点:传奇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3.课外学习内容
➢阅读《太平广记》、鲁迅《唐宋传奇集》、汪辟疆《唐人小说》、张友鹤《唐宋传奇选》。
第九章唐五代词
1.教学目标
➢了解词的内涵及其它称谓;唐五代词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代表词人代表作品;花间词派。
➢理解温庭筠、冯延已词的创作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掌握李煜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
(2)词的发展
(3)温庭筠和《花间集》
(4)温词的创作特点
(5)《花间集》的形成
(6)香软艳丽的词风
(7)李煜及南唐词人
(8)冯延已
(9)李煜词的创作特色
重点:词的起源及发展;温庭筠与李煜的创作;花间词派、南唐词派。
难点:温庭筠对花间词派的开创;花间词与南唐词美学风貌之异同。
3.课外学习内容
➢怎样理解温庭筠词中的艳情?
➢李煜在词史上的意义?
第十章宋初诗文革新
1.教学目标
➢了解白体;西昆体;晚唐体;欧阳修在诗文主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理解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兴起的原因;王安石的诗文创作特点;“苏梅”诗歌创作特点。
➢掌握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宋初散文的复古思潮
(2)白体诗人和王禹
(3)晚唐体诗人
(4)西昆体
(5)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及贡献
(6)欧阳修的诗文创作
(7)“苏梅”诗歌创作的比较
(8)王安石的诗文创作
重点:宋初文学;欧阳修的诗文革新。
难点:宋初诗文革新。
3.课外学习内容
➢简述北宋散文革新运动及其与唐代古文运动的关系?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十一章苏轼
1.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思想个性与创作道路;苏轼的文学主张。
➢理解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苏轼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掌握苏轼的创作在北宋文学中的地位;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苏轼的思想个性与创作道路
(2)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3)苏轼的诗歌
(4)苏轼的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5)苏轼的意义及影响
重点:苏轼的生平、创作。
难点:苏轼诗歌的特点、苏轼词对词坛的贡献。
3.课外学习内容
➢贬谪之于苏轼文学创作的意义?
➢苏轼诗文有哪些共性特征?
第十二章北宋后期文学
1.教学目标
➢了解苏门四学士;江西诗派。
➢掌握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创作特色。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北宋后期文学概述
(2)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创作
(4)江西诗派的形成
(5)江西诗派的演变
重点:黄庭坚的生平和文学主张;陈师道、陈与义的创作特点;江西诗派。
难点: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3.课外学习内容
➢概述江西诗派的诗学观?
➢试结阐述江西诗派的艺术特色。
第十三章北宋词坛
1.教学目标
➢了解二晏词的创作特点;范仲淹对词境的开拓。
➢理解欧阳修的创作特点;观词的创作特色;贺铸词的创作特色。
➢掌握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贡献;秦周邦彦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晏殊词及欧词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2)范仲淹对词境的开拓
(3)柳词的新变
(4)晏几道
(5)秦观
(6)贺铸
(7)周邦彦与大晟词人
重点:晏殊、欧阳修等人的创作;柳永词的创作;贺铸、秦观的创作,周邦彦词作的风格。
难点:柳词的新变;周邦彦的集大成。
3.课外学习内容
➢晏、欧词与李璟、冯延巳词之间的关系?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试以《六丑》为例说明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第十四章南宋前期文学
1.教学目标
➢了解张元干、张孝祥等词人的创作特点及其在宋词发展史中的地位;诚斋体;
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理解陆游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方法运用上的异同;陆游与李白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方法运用上的异同。
➢掌握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陆游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李清照
(2)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词人
(3)陈与义与江西诗派的流变
(4)中兴四大诗人
(5)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6)陆游
(7)杨万里和范成大
重点:李清照的创作和文学主张;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的诗歌和词作的艺术风格;杨万里的诗歌创作;范成大的田园诗。
难点:李清照前后词风的改变;陆游诗、词中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3.课外学习内容
➢中兴四大诗人创作道路有什么共同特点?
➢李清照晚期词在情感上有何特色?
第十五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1.教学目标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道路;辛派词人。
➢理解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掌握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2.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
(1)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3)辛弃疾词艺术创新
(4)辛派词人
重点: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弃疾词的创作和成就。
难点: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
3.课外学习内容
➢稼轩词的特点?
➢试述宋代的豪放词?
(二)进度安排
(三)实践活动(实验)内容和建议学时安排
1、每学期以小组形式就所学内容挑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组长安排好小组成员内部分工,注明并提交报告,每组作15分钟左右的课堂报告。
2、课外阅读,阅读对象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所涉及的作家作品。
3、去图书馆查找、查阅相关图书。
六、修读要求
本课程学习应遵守学校本科教学纪律,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均会被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录。
平时作业应该遵循学术诚信原则,做到独立完成不抄袭。
小组交流和课堂发言遵循合作原则,群策群力,各取所长,反对仅仅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努力获得成绩,故平时小组交流必须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承担部分。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学习,学会理性评价、分析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以及重要的作家风格及流派,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从而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从语文的文化内涵展开教学活动。
七、学习评价方案
整个学期平时成绩占总分45%到50%,包括一到两次书面作业,一次小组讨论交流作业,一次小组发言,至少三个平时成绩,同时兼顾课程出勤率和课堂表现。
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书面考试,试题以运用文学知识和艺术概论分析文学潮流、评析作家风格、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能力测试为主。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到55%。
八、课程资源
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陈洪、张峰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月版;
补充材料和拓展阅读: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3、《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
4、《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
5、《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
6、《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7、《中国分体文学史》,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
本课程课程名虽为中国古代文学,但教学却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授为主。
文学史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图和指导,但却不是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全部,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应以大量的具体作家作品的修习作为补充。
所以学生应该在本课程修习前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并提前半年,开始有步骤阅读大纲所提到的作品。
至少应该做到每个章节开课前,已经阅读该章节所提到的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