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打点计时器学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点计时器学习报告
一、打点计时器的发展历史
1.“土片”和“日晷”的出现,表明古人已经学会通过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获知时间,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
2.公元1088年,当时我国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
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七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
此后又有了滴水计时器,使人们对时间的把控更加精准。
3.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创制了“大明灯漏”与“五轮沙漏”,采用机械结构,并增添盘、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的先进性便明显地显示出来,时间性电益见准确。
时间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已经有了机械化运作的样子。
4.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报时钟,钟的动力来源于用绳索悬挂重锤,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使得重锤隔一段固定的时间摆动一次,最著名的是英国的大本钟。
5.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出现了铁制发条,使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也为钟的小型化、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6.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着名的等时性理论,也就是钟摆的理论基础。
7.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他的一个徒弟制造成功了第一个摆钟。
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机械表正式问世。
8.英国人乔治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轮擒纵机构,它和之前发明的垂直放置的机轴擒纵机构不同,所以使得袋表机芯相对变薄,为手表转型提供了可能。
另外,1757年左右英国人托马斯发明了叉式擒纵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袋表计时的精确度,为袋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腕表问世,手表也成为平民百姓的必备物品。
二、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1.电磁打点计时器:给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线圈通电后,线圈产生磁场,线圈中的振片被磁化,振片在永久磁铁磁场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运动,由于交流电的方向每个周期要变化两次,因此振片被磁化后的磁极要发生变化,永久磁铁对它的作用力的方向也要发生变化。
在交流电的一个周期内打点一次,即每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等于交流电的周期。
2.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它是利用火花放电使墨粉在纸带上打出墨点而显出点迹的一种计时仪器.按下脉冲输出开关后,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接正极的放电针和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而且在交流电的每个周期放电一次。
三、打点计时器使用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好,以免拉动纸带时晃动,并要先轻轻试拉纸带,应无明显的阻滞现象。
2.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实验台上,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放开纸带,使时间间隔更准确。
3.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位于纸带上;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使复写纸和墨粉纸转动更灵活。
4.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压是4—6V;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压是220V。
5.小车离滑轮端不能太近,否则会使纸带上留下的计时点过少,给测量带来不便,产生较大的误差。
6.打点计时器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
每打完一条纸带后,应及时切断电源。
待装好纸带后,再次接通电源并实验
7.打点计时器的复写纸应放置在振针于纸片之间。
8.描点作图时,误差大的可以舍去。
9.实验中应先通电再让小车运动;试验后先断电后取出纸带。
10.纸带与细绳要与木板平行。
四、不同类型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