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画面)?
明月倒映入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 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 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写景
6、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运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水中月明如镜反衬 江水的平静,用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 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描绘了水中映月 图和万里云霞图,令人陶醉。
读懂诗意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 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从 楚国 游。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译文:(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 的楚地漫游。
平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 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 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后 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 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 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清溪出发,下渝州,经三峡(《 峨眉山月歌》)。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 门送别》所述的情形。这两首诗,均明丽流畅,既写出诗人对未来 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外雨潺潺》
检测提升 A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 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 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 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 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3、(品字词)“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
译文: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 辽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形成。
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 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 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 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 的美丽景象。
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霞多变,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仍:仍然,依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品析】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 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 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问:品味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反 说故乡的山水眷恋他。借写故乡水有情, 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 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这 两句舍万千风物,单写“故乡水”“送 行”,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 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 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幼 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常以 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 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 贵。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瑰丽,语言流转 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
写作特点
1、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使全诗浑然一体。 2、想象丰富,语言准确。
主旨归纳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 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 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 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
仍 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 来的长江水。李白从 小生活在蜀地,故称 蜀地为故乡。
译文:我还是爱怜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远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与此 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移动视角写景
初读感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读懂诗意
【远】远自。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 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
一个“入”字写出大江无阻挡的流向远方 的气势,空间广阔,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 气。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品技巧)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借景抒情,抒发诗人初次 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喜悦、兴奋之情,充分展现 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也 表达了诗人对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静观视角写景
明月倒映入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 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 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写景
6、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运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水中月明如镜反衬 江水的平静,用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 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描绘了水中映月 图和万里云霞图,令人陶醉。
读懂诗意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 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从 楚国 游。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译文:(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 的楚地漫游。
平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 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 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后 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 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 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清溪出发,下渝州,经三峡(《 峨眉山月歌》)。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 门送别》所述的情形。这两首诗,均明丽流畅,既写出诗人对未来 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外雨潺潺》
检测提升 A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 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 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 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 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3、(品字词)“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
译文: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 辽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形成。
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 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 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 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 的美丽景象。
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霞多变,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仍:仍然,依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品析】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 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 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问:品味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反 说故乡的山水眷恋他。借写故乡水有情, 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 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这 两句舍万千风物,单写“故乡水”“送 行”,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 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 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幼 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常以 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 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 贵。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瑰丽,语言流转 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
写作特点
1、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使全诗浑然一体。 2、想象丰富,语言准确。
主旨归纳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 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 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 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
仍 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 来的长江水。李白从 小生活在蜀地,故称 蜀地为故乡。
译文:我还是爱怜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远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与此 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移动视角写景
初读感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读懂诗意
【远】远自。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 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
一个“入”字写出大江无阻挡的流向远方 的气势,空间广阔,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 气。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品技巧)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借景抒情,抒发诗人初次 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喜悦、兴奋之情,充分展现 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也 表达了诗人对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静观视角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