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太极拳有哪些易犯的毛病?(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学太极拳有哪些易犯的毛病?(二)
初学太极拳有哪些易犯的毛病
(三)放松不够
太极拳是柔性拳术,因此曾有“沾绵拳”、“化拳”等别名,它的技击特点便是以“以柔克刚”见长的。
所以初学太极拳尤宜从松柔入手,力求柔顺。
杨澄甫先生特别强调“用意不用力”,他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又说:“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很多人都只认为“不用力”就是“不用拙力”。
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以致结果还是在“用力”,一用力,肢体自然难以松柔了。
关键在于要求全面地做到“用意而不用力”,即:松开全身,以意运臂,以眼领手,以气贯指;而“意在精神”,既不在气,也不在力。
这样练习日久,自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也即拳谚所说“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
所以不仅仅是“不用拙力”,而是教你不要把意识倾注到用力的方面去。
因为未练过太极拳的人习惯于使用直力,只要意识一经注意到用力上去,就会使肌肉僵硬,从而也就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拙劲。
而太极拳之所以被人称“圆运动”,正是因为它的动作如环之无端,运用的都是圆活之力,即所谓“太极劲”。
以上两种力的动力定型是迥然不同的。
因此,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初学的人必须经过一个“换劲”的过程,在“换劲”的过程中,务须由松入柔,渐至刚柔相济。
这个过程显然不是一蹴即就的。
初学者大都只是从理论上注意到不用拙力,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不要用意识去关注用力问题,以致还是无法充分放松肢体,而且依然不时地产生着程度不同的拙力。
有的人反问:“不用力还能打拳?”这显然是曲解太极拳用意的
理论了。
有人则主观地认为:“太极拳不是也有运劲、贯劲的说法吗?既说要运劲,那又怎能不用力呢?否则又怎么理解‘以小力胜大力’呢?”这是把太极拳的术语与民间一般口语的概念混为一谈了。
其实运劲、贯劲与用意三者是统一的,傅钟文老师在《杨式太极拳》-书中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说。
“至于运劲,也就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
”又说:“并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劲或紧张,而是仍然要求肌肉放松,动作缓慢、柔和,并仍须按照共同要点来做动作的。
”结合技击来说,也就是“何处着人,就把意贯于那一部位”。
至于“以小力胜大力”,那指的是客观的力,而上面所说的都是主观的用意,若把这两者混为一谈,那就永远缠不清了。
由于对上述基本理论理解得不透彻,结果不但初学时肢体僵硬,有的同志练走架、推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不免在推手中老是犯“双重”的毛病。
归根结底这大都还是因为初学时没有打好基础、换好劲的缘故。
至于贯劲,也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先做到全身放松,动作稳定、沉着、轻灵而熟练,然后再结合技击要求去“贯劲”,即使不明技击要求,只要做到“运劲如抽丝”,也同样能收到保健和医疗的效果。
而要做到全身充分放松,那尤须注意使全身关节节节松沉,如果关节松不开,那么肌肉、筋脉也必然难以充分放松的。
凡肢体不松,则心神就难以充分松静,动作也很难做到轻灵圆活。
所以不仅“松、静”二字是互为因果的,而且“松”是轻灵圆活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肢体充分放松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立身不正
凡是头项不正,点头哈腰,两肩歪斜摇摆,上身前俯后仰;或者因为不重视“外三合,(即“肩与髋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以致“上下脱榫”,都会使人体重心的垂直线(力学术语,简称“重垂线”或“铅直线”)偏向底盘的边缘,而使人体老是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叫作“立身不正”。
传统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是最讲究“立身中正”的,因为这是人体运动时使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
传统杨式太极拳,自
陈长兴以下经历杨氏三代,在流传至今的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了“立身中正”的独特风格。
其它如陈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太极拳,凡是经久流传不衰的各学派,尽管架有大小,势有不同,却也无不遵循清初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基本要求。
平,天平。
即把身躯比作天平的主干,把两手比作天平称盘,唯有主干正直,天平的其它部分才能配合一致地起到准确权衡物体的作用。
其实几乎所有传统拳术都有着与此相类的要求,例如《四平诀》说;“心平则气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腿平则劲正”。
(按:有的把末句改为“眼平则意正”,并改按“心、眼、顶、肩”的顺序排列,但其要求立身中正的意义是不变的。
)《四平诀》就是具体地说明如何才能做到“立身中正”。
为什么打拳一定要求“立身中正”,而不可歪斜摇摆呢?这是因为拳术必须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
虽然古代拳家都没有读过物理学,然而拳术实践经验告诉他们。
如果不符合这一客观真理,那末人体在拳术运动中就难以稳定,即使不跌跟斗,也难以克敌制胜。
太极拳有关阐述“立身中正”的理论很多,如清代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等皆是。
总之,头部要向上顶起,下颏要微微内收,裆部要向下沉落,自腰部以下至尾椎的尾闾骨要自然正直;自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犹如有一条无形的直线串连着,使全身始终保持中正安舒。
然而上述只是身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如果机械硬套,那身法就流于呆板迟滞了,又何能做到“满身轻利”呢?所以尚有“偏中求正”的补充要求。
例如。
在一脚独立支撑身体的时候,身躯就应该有意识地稍微偏向一侧,以使重垂线仍处于底盘的中心,这就叫“偏中求正”。
再如:“栽捶”一式,右拳向下冲栽,身躯可以前倾,只是不可曲腰,这时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仍保持一条斜形的直线,表现出身法轻利而重心稳固,这也属于“偏中求正”范围。
即身躯虽偏向前方,却不失立身中正之义。
建国后新编的太极拳,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似乎过于执著于“中正”两字,例如:把侧身蹬脚,都改为正身蹬
脚(传统太极拳各学派只采用侧身或拧身蹬脚。
);再如在演练栽捶、指裆捶、海底针等躬身之式时,身躯过正,不免显露呆相,这里也就存在着对“偏中求正”的理解问题。
此外,初学的人如不知此理,也往往在做起脚动作的时候,一味保持身体的绝对正直,事实上不论侧身,正身或拧身起脚(拗式蹬脚的身法属拧身),其一脚独立时身躯两侧的分量自然不同,倘若这时不向独立一脚的身侧稍为偏斜,结果就无不因人体两侧分量轻重的不匀称,而引起身躯摇摆,或发生起强劲等现象,这时发腿当然就谈不上有什么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