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有天圆地方说;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现代通过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大小。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
1. 纬线和纬度。
-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 纬度:为了区分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N),赤道以南称南纬(S)。
北极点的纬度是90°N,南极点的纬度是90°S。
-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 - 30°为低纬度,30° - 60°为中纬度,60° - 90°为高纬度。
2. 经线和经度。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 经度:为了区分经线,人们给经线标定了度数,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0°经线以东称东经(E),0°经线以西称西经(W)。
180°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和18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三)地球的运动。
1. 地球的自转。
- 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 周期:约24小时(一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
2. 地球的公转。
- 概念: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一年。
- 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秋分日9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五带的划分(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炎热;北温带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四季分明;南温带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四季分明;北寒带位于北极圈以北,终年寒冷;南寒带位于南极圈以南,终年寒冷)。
(四)地图。
1. 地图的三要素。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数字式(如1:100000)、线段式(如)和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 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在没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
2. 地形图的判读。
-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 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二、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 世界海陆分布。
-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 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2. 七大洲。
- 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面积大小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 大洲的分界线:亚、欧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 - 乌拉尔河 - 里海 - 大高加索山脉 - 黑海 - 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3. 四大洋。
- 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面积大小顺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二)海陆的变迁。
1. 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2. 大陆漂移假说。
-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 内容: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 板块构造学说。
- 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例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地震带。
三、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 天气预报。
- 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 常用的天气符号:如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阵雨()、小雪()、中雪()、大雪()、雾()等。
(二)气温。
1. 气温的变化。
- 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南半球相反。
2. 气温的分布。
- 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三)降水。
1. 降水的形成。
- 降水的形成条件:一是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二是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三是有凝结核。
2. 降水的类型。
- 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多发生在赤道地区。
- 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形成的降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 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被抬升,水汽冷却凝结而形成的降雨。
3. 降水的分布。
-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四)世界的气候。
1. 气候类型的分布。
-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终年高温多雨。
-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和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终年炎热干燥。
-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的沿海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 - 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等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 - 60°的大陆西岸,终年温和多雨。
-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
-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圈以内,终年寒冷,降水稀少。
-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原和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2. 影响气候的因素。
- 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 海陆位置: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 地形因素: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四、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 世界人口的增长。
-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 世界人口的分布。
- 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 = 总人口/总面积。
-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是人口稀疏地区。
3. 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
- 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
4. 人种。
-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二)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
2. 宗教。
-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三)聚落。
1. 聚落的形态。
-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城市一般规模较大。
- 乡村聚落的分布: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 城市聚落的分布: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
2. 聚落与环境。
-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保护好传统聚落。
五、发展与合作。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 划分依据。
-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分布特点。
-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3. 差异表现。
- 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发达,高科技产业规模较大,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工业不发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二)国际合作。
1. 重要性。
-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世界各国需要在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
2. 主要形式。
-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 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