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3)D
(4)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
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节奏,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
句意为: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故断句为: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⑵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彻:改变。
②句意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
穷匮:穷尽。
③句意为:鲁公修建一个园子。
治:修建。
④句意为:鲁公犹豫不决。
决:决断。
⑶A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示诘问语气。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个“之”,助词;第二个“之”,代词。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第一个“以”,凭;第二个“以”,因为。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⑷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叩,凿;箕畚,用箕畚;于,到。
句意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成,修好;必,必定;不足,没有;虑,考虑。
句意为: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⑸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结合甲文内容可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⑹结合甲文内容,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可知,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结合乙文内容,从“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中可知,我们做事情不能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⑵① 改变;② 穷尽;③ 修建;④ 决断或决定。
⑶D;
⑷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⑸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⑹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
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
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⑹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
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
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
(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
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
②若朝华夕落________
③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
④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
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 固:副词,本来;② 若:动词,像;③尽:副词,全、都;
④通:动词,通晓、理解。
⑵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安:怎么。
可以:能用,可以用。
句意是: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汝辈:你们。
于此: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
宜;应该。
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
句意是: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⑷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
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故答案为:⑴① 本来;② 像;③ 全、都;④ 通晓、理解。
⑵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⑷ 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
(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
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
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
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
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
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
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
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
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
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
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
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
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
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
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注】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濯去泥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及郡下(《桃花源记》)
D. 置盆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例:以石盆养之
A.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1)C
(2)D
(3)余/ 游慈湖山中
(4)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A清洗;B给予;C达到;到……去;D放置,安置。
故选C。
(2)“以石盆养之”中的“之”做代词,代指石菖蒲。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动词,到。
C助词,的。
D代词,代指曹刿。
故选D。
(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慈湖山中游玩。
此句中,“余”是主语,“ 游慈湖山中”是谓语。
主谓之间应该停顿。
故这句话的停顿方法是:余/ 游慈湖山中。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几:茶几,桌案。
这句话是个倒装句,翻译时应把语序调整过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石菖蒲不需要土壤,只需要清水即可长得十分苍翠,而且能数十年不枯,这说明石菖蒲生命力强,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说明石菖蒲能忍寒苦,安澹泊。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可以看出石菖蒲能入药。
作者这样写石菖蒲,表现了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余/ 游慈湖山中
⑷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⑸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⑶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作者描绘的物象的特点进行分析。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②是马也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
(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⑴(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的马。
是:这样;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
绿:变绿。
⑵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且,尚且。
欲,想要。
等,同样。
安,怎么。
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
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
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
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
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⑶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
“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
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平江远山极目回。
”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
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
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
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是判断句,故选B。
⑸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⑹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文中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⑴① 骈,两马并驾,一同;② 这样,指示代词;③ 通晓;④ 意指成长。
⑵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⑶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B
⑸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