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
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

(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
飞回故乡。

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

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学生将想象与现实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

配乐朗读。

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 )。

(旺、闹、浓)
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xx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xx个。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
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

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

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

(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

(练习:用间组词。

)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

(“只隔”重读。

)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

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
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

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

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

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
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

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

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

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

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3篇】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

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

(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

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

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

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a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

还有吗?(没有举手)。

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

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

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

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

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

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

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

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

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

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

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

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

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

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

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

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

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

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

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

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
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

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

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

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

(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

还知道什么?
生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

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

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我们再读。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

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

现在,布置作业。

(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

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