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一)
①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被认定为作品,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的各种报道和描述来看,至少在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与为形成作品所需的智力创作存在本质区别。

以修图软件为例,它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将照片或图片处理成印象派等各种绘画风格。

如仅从结果来看,多数人都会以为是画家绘制而成。

然而,该项人工智能对照片或图片的处理,与绘画者根据照片或图片创作同样风格画作的行为相去甚远。

②绘画者即使熟知印象派的画风,也了解将普通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应当遵循的一般方法,绘制过程还是为绘画者留下了发挥空间。

绘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印象派的理解,在线条的位置、粗细和弯曲度方面作出选择,在造型、明暗、色彩等因素上进行处理,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感情。

由此产生的绘画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多名绘画者在具有相同专业水准的情况下,以同一照片或图片为基础,绘制成的印象派画作也会存在差异。

即使对同一名绘画者而言,如果事隔几年后要求其再次将同一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也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

(节选自王迁《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17年发表)
(二)
①作为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典型代表的通用型对话系统ChatGPT “表现出强大的任意任务的对话理解、复杂逻辑推理、多风格长文本生成以及程序代码自动生成等能力,初步实现通用认知智能”。

对用户所提问题或要求,会以互联网中几乎所有公开的内容为数据基础进行回应,而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进一步指示生成灵活多样的新内容,个性化大大增加。

这就导致其生成内容在形式上更加接近人类的创作成果。

②近年不少论著否定“著作权法只保护人的作品”的观念,认为新的主体哲学理论断然舍弃了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究竟是谁在创作,作者为何创作都显得不再重要,应当“无问其是否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本性”;独创性的判断也应当遵循客观标准,只要特定内容本身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即能为公众提供与人类作品相同的利益,就应当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而不能采用该特定内容“背后是否是人”的主观标准。

换言之,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

我将这一类观点统称为“独创性客观说”。

③我认为“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一只猕猴抢走了摄影师的照相机并模仿摄影师的动作举着相机按快门,其拍出的照片中有一张自拍照。

机缘巧合,该照片的拍摄时机与焦距都恰到好处,照片中的猕猴呲牙咧嘴,仿佛是在摆造型。

该摄影师在网站上公布了该照片,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称自己和出版社为版权人。

美国一家动物保护组织为此起诉摄影师、网站和出版社,要求法院认定猕猴对该自拍照享有版权,而展示该自拍照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的行为侵害了猕猴的版权,应返还侵权所得利润。

试问在此案中,法院在已经查明该自拍照为猕猴拍摄的情况下,是否应当“断然舍弃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不问该自拍照的“背后是否是人”,而是对独创性的判断遵循客观标准,强调“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呢?
④猕猴的自拍照当然不能作为摄影作品受到保护。

但其原因并非该照片缺乏纯粹形式意义上的“独创性”,也不是其不属于猕猴独立劳动的产物,而是将其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会从根本上违反著作权
法的立法目的。

即使抛开哲学意义上对人类创作的终极思考,也应当认识到各国之所以要制订著作权法,是希望通过保障作者能从他人对作品的利用中获得相应的报酬,鼓励作者进行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作品创作。

作品的质量越高,市场潜力越大,他人向自己获取许可的需求就越强烈,可以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多。

这不仅可以促使作者本人积极投身于作品的创作,以获取更大的声誉和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对于具有创作潜力的其他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使其也愿意从事创作。

通过这种激励效应,实现著作权法鼓励作品创作的立法目的。

不言而喻的是,要通过著作权法规定的专有权利和保护机制达到鼓励创作的效果,关键是立法设定的鼓励对象能够理解和利用上述激励机制。

猕猴当然可以被激励,但动物不可能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保护机制,更不可能利用著作权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动物当然不可能是著作权法所鼓励的对象。

至于人工智能,其核心是计算机程序、算法、模型和数据库等,更不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激励”。

因此,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

(节选自王迁《再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23年发表)
1.根据第(一)部分,2017年以前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的特征。

(3分)
【答案】缺少个性化、每次生成都雷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然而,该项人工智能对照片或图片的处理,与绘画者根据照片或图片创作同样风格画作的行为相去甚远”可知,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特征应与绘画者的绘画相对。

再结合“……由此产生的绘画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可抓住“个性化”“很难完全相同”的特点
进行作答,即2017年以前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缺少个性化、每次生成都雷同”的特征。

2.根据第(二)部分,下列属于2023年作者再次撰文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新一代人工智能功能强大,生成物接近人类作品,使问题变得复杂。

B.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已具有人类智慧,不可不用法律加以约束。

C.著名的“猕猴自拍案”让人们对主体哲学理论产生疑问,需要澄清。

D.著名的“猕猴自拍案”已成为支持“独创性客观说”的最有力依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已具有人类智慧,不可不用法律加以约束”错误,原文只说ChatGPT “表现出强大的任意任务的对话理解、复杂逻辑推理、多风格长文本生成以及程序代码自动生成等能力,初步实现通用认知智能”,并未说其“已具有人类智慧”;且材料是讨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问题,并未说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不可不用法律加以约束。

C.“让人们对主体哲学理论产生疑问”错误,“近年不少论著否定‘著作权法只保护人的作品’的观念,认为新的主体哲学理论断然舍弃了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并不说明“人们对主体哲学理论产生疑问”。

D.“已成为支持‘独创性客观说’的最有力依据”错误,结合“我认为‘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可知,作者举著名的“猕猴自拍案”这个例子,恰恰是为了证明“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故选A。

3.根据第(一)(二)部分的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2017年前人工智能核心是算法,而2023年前后其核心不是算法。

B.作者认为猕猴与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永远都是随机的,不是自主创造。

C.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人”的创造力,这由立法目的决定。

D.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无法使猕猴和人工智能获得名利,所以不能适用于它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中的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2017年前人工智能核心是算法,而2023年前后其核心不是算法”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至于人工智能,其核心是计算机程序、算法、模型和数据库等”,可见“2023年前后其核心不是算法”说法错误;而且材料中为提及2017年前人工智能核心是什么。

B.“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永远都是随机的”错误。

结合“多名绘画者在具有相同专业水准的情况下,以同一照片或图片为基础,绘制成的印象派画作也会存在差异。

即使对同一名绘画者而言,如果事隔几年后要求其再次将同一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也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可知,反倒是人类的画作不会完全相同,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每次都是雷同。

D.“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无法使猕猴和人工智能获得名利”错误,结合“猕猴当然可以被激励,但动物不可能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保护机制,更不可能利用著作权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动物当然不可能是著作权法所鼓励的对象”可知,应是猕猴和人工智能不可能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著作权法无法使猕猴和人工智能获得名利”。

故选C。

4.其他学者参与本次讨论,使用下面的事例表达观点,其观点最有可能的一项是()(4分)
事例:摄影师带徒弟去郊外拍摄风景照,自己完全不动手,而指示徒弟将摄影器材安置在特定地点,让镜头对准特定方向,并告之焦距、光圈和快门速度等数值的设置以及按下快门的时机。

徒弟在此过程中提出了拍摄建议,而且被摄影师所采纳,那么摄影作品也包含了徒弟的贡献。

A.因为人类为创造把人工智能当作工具,所以生成物著作权皆应属于运用工具的人类。

B.无论人工智能是否参与到创作中,其生成物能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都由人类来决定。

C.即使人工智能为著作的产生贡献了创造力,其合作生成物也不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D.如果人工智能为著作的产生贡献了创造力,其合作生成物就可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按照事例表达的观点“那么摄影作品也包含了徒弟的贡献”可知,作品如果包含了人工智能的贡献,其合作生成物就可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故选D。

5.结合第(二)部分的②③④段,对作者反驳“独创性客观说”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6分)
【答案】作者的反驳是有效的。

首先,作者的反驳很有针对性,即针对“独创性客观说”的立论前提进行反驳,其立论前提是依据主体哲学理论将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由人扩展到“非人”,由“人的创造力”扩展到了“创造力本身”。

接着,作者并未纠缠于此,而是以对“猕猴自拍案”为例,重在辩证分析,他没有否定猕猴具有智力和某些独创性,但马上追问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当初为何要以“人”为保护对象,这种溯源式追问到“前提”的“前提”,即对著作权法立法之根的理解。

从立法目的上进行驳斥,等同于认为“独创性客观说”连著作权法本身都没有理解准确,怎么能够运用此法来维护自身观点呢?因此,作者的反驳有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我认为‘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不问该自拍照的‘背后是否是人’,而是对独创性的判断遵循客观标准,强调‘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呢”可知,首先,作者的反驳很有针对性,即针对“独创性客观说”的立论前提进行反驳,其立论前提是依据主体哲学理论将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由人扩展到“非人”,由“人的创造力”扩展到了“创造力本身”。

结合“而是将其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会从根本上违反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

即使抛开哲学意义上对人类创作的终极思考,也应当
认识到各国之所以要制订著作权法,是希望通过保障作者能从他人对作品的利用中获得相应的报酬,鼓励作者进行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作品创作……”可知,接着,作者并未纠缠于此,而是以对“猕猴自拍案”为例,重在辩证分析,他没有否定猕猴具有智力和某些独创性,但马上追问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当初为何要以“人”为保护对象,这种溯源式追问到“前提”的“前提”,即对著作权法立法之根的理解。

从立法目的上进行驳斥,等同于认为“独创性客观说”连著作权法本身都没有理解准确,怎么能够运用此法来维护自身观点呢因此,作者的反驳有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

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

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及等吐出一口浓痰,喘了些时,才整个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

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
从来不见他发过火。

他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

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

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

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

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

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

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

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

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

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

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

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

”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

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

他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

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

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

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

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

”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着气说,“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

”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

”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

”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

”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

”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

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

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

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

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

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

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420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反复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文中“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活现状。

C.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可见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孩子互指对方像爸爸,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错误。

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语气中含着否定的意味,且从下文阿宣、阿舒互相推诿,不愿意干出一番事业,留名后世,表明他们并未深受父亲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故选D。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刘裕“黑而且丑”的面孔浮在眼前,这两次描写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

B.“畜生”“不要胡说”这两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

C.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D.小说中三次写到柳枝在风中的状态,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错误,第一次“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

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有厌恶,没有愤怒、仇恨。

B.“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错误,父子之间一连串的语气词说明他们情绪低沉,谈话气氛沉闷;且陶渊明失望的是儿子胸无大志。

D.“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分析错误。

开头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深化主题。

故选C。

8.“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体现了陶渊明性格的转变。

作者塑造的陶渊明由淡泊名利、心系田园转变为积极入世、勇于担当、希望名留青史。

②让陶渊明与孩子们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在此联系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暗示了当时国民的软弱和退让,缺乏血性。

③点明了小说主题。

作者希望年青人在民族危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能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在人物形象上,“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是陶渊明对孩子们说的话,这句话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可见其积极入世的心态,而不再是淡泊名利、心系田园,体现了陶渊明性格的转变。

在内容上,陶渊明与孩子们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

”这是阿端说的话,表明他重名节的思想,但也有逃避退缩之嫌;“留名声的事情”“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

兄弟要友爱,谦让”“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

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这是阿宣和阿舒的话,有着明显的软弱和自欺。

作者在此联系了创作的时代背景,孩子们的言行暗示了当时国民的软弱和退让,缺乏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