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德充符》“德性”伸展之向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
2018年6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V o l.20,N o.3 J u n.2018
文章编号:2095-5464(2018)03-0328-05
论‘庄子㊃德充符“ 德性 伸展之向度
唐亚萍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摘要:通过分析庄子‘德充符“中几位形体残缺,但内在形象光辉之人,论述了道德是如何充实于人心的,即道德充实,显现于外在,散发美的光华,就是德充之符验㊂认为在庄子的视野中,这种充实于心的道德与人性㊁道性,以及自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道德与它们何以相容,这是研究庄子 德性 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㊂
关键词:‘庄子㊃德充符“;德性;人性;道性;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6;B21文献标志码:A
‘庄子㊃德充符“篇中对 德 的描写是特意通过形体残缺之人来表现的㊂庄子笔下形骸残疾之人都是魅力非凡的,这非凡的魅力来自于他们的内在之 德 ㊂庄子塑造了兀者王骀㊁申徒嘉㊁叔山无趾㊁哀骀它及跂支离无脤和大瘿等几位肢体不全,而道德充实之人㊂春秋战国时期,道德这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㊂南怀瑾先生解释‘庄子㊃养生主“时说: 道是礼,就是内涵㊂是每人学问修养的内涵,德是用,得了道礼能够起用,是用世之道 [1]㊂‘德充符“中庄子是如何阐述 德 之内涵的,德性与道性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人性 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㊂庄子在论述‘德充符“时,这种内在形象光辉,肢体不全的畸人之 德 与人性有着何种联系呢?‘德充符“中指出: 解其桎梏 [2]83㊂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是对不自由的状态感到深恶痛绝的㊂在庄子笔下,身体残缺之人更能突显身残志坚与 德 之充盈,并且残疾人身上的德性能与道性㊁人性㊁自由三方面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以体现庄子 德 的重要意义㊂
一、以德性观道性
老子的 道 指的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一种动力,它是唯一的创造者,因此‘韩非子㊃解老“篇中说: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 ,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3]106㊂这里的 万物 包含天地在内㊂儒家的天道指的是天地运行的法则,如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4]185等,这种天道是人可以通过眼睛耳朵加以观察的,老子的 道 则比儒家的天道更高一个层次,是创造万物的基本动力㊂老子用 无 来概括他 道 的特性, 道 作为一种基本动力,并不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内㊂ 无 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形容道德特性的 无 ,指超越现象界的 无 ,是高层次的 无 ;二是指现象界中的 无 ,‘老子“十一章中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㊂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㊂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㊂ [5]102这里的 无 是低层次的 无 ,与高层次的 无 有着本质的区别㊂老子用 无 作为 道 的特性在于
道 是万物的根源,是无限的存在,因此它不是人用感官所能感觉到的㊂
道 的创生过程即是 道向下落,成就现象界的过程 [6]㊂这个过程即是 天下万物生于 有 , 有 生于 无 ㊂ [5]223宇宙万物的生成是 道 从无形无质向有形有质的发展过程㊂ 道 既是 全 又是 一 , 道 的创生应该是由 全 而分,由 一 而多的过程㊂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与老子又有显著的不同㊂老子将 道 和 德 分开论述,而庄子常将 道 与 德 连在一起使用,称为 道德 ,但实际上更偏重于 德 ㊂因此,在庄子哲学中, 道 的层级经常安排在天的下面㊂‘天地“篇中说 物得以生,谓之德 [2]187,所谓 物得以生 即是物得 道 以生, 道 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物中,这
收稿日期:20180113
作者简介:唐亚萍(1994),女,四川南充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㊂
种存在于物中的 道 ,庄子称之为 德 ㊂
老庄思想中,似乎在特意突出一种矛盾,即形与 德 经常有一定的差距㊂庄子‘德充符“篇中以形残之人来论述他们的 德 全,即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㊂ [2]90从这一方面说,这种矛盾只能算是人身上相对性的矛盾,不同于 道 的绝对性的矛盾㊂老子强调 道 生万物, 德 由 道 分化而来,万物来自于 道 与 德 ,即 万物莫不尊 道 而贵 德 [5]261㊂老子指出, 道 与 德 是万物的根源,同时也是人的根源㊂因此,他对 道 与 德 的规定即是对人性的规定㊂老子指出人如果
能做到如婴儿㊁愚人地生活,就会 常德不离 ,即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㊂我浊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㊂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5]140㊂复归于婴儿即是复归于自然,就是 德 在现实生活中的象征㊂ 德 与 道 是一体的,回归自生之 德 ,就是以 道 的作用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㊂
庄子与道家十分注重 德 ,儒家对 德 也十分注重㊂孔子提出 为政以德 [4]11等说法,但孔子的 德 指宅心仁厚,寄形于礼的状态,不同于庄子的 德 ㊂庄子认为, 德 与仁㊁礼不同,它指宅心于虚㊂当然,虚并不是一无所有,这里指在静虚的心灵中,可以产生出一个光明世界,这个光明世界不同于有形世界,而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世界㊂因此,庄子在这个世界中虚构了几位与精神世界相符合的人,比如王骀㊁申徒嘉㊂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2]77㊂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2]77㊂王骀作为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他的追随者多到可以与伟大的孔子中分鲁国,此为何故?常季的说法是,王骀站着不能教诲人心,坐着无法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㊂真的有这种不用语言,直接通过心灵的沟通吗?庄子这样构想,就在于他想要突出语言后面的心灵,以及有形事物背后的无形者㊂王骀是一个不动心之人,他努力让自己的心保持于有形的世界之外㊂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2]80㊂申徒嘉也是被砍掉一只脚的人,与子产一起拜伯昏无人为师㊂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中,子产是一个很看重形体和自己执政身份的人,他耻于与申徒嘉为同学,提出 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2]80㊂庄子不能接受这样的行为,他认为执政者忽略了真正的人之为人者,把与人无关的东西放到了比人本身重要的位置之上㊂申徒嘉认为应该安于自己的境遇并将其视为命运的安排㊂这里庄子使用了形骸之内和形骸之外的说法,用来表达形体和心灵㊁精神的区别㊂
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源,是世间万物生存发展的法则,无所谓善恶美丑,正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5]78㊂老子的意思即是世间万物皆是一般,没有高低㊁贵贱之分,不以好为好,不以恶为恶;天地万物都是同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㊂因此与 道 相对应的 德 同样也要遵循这种规律,有 德 之人就要做到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78㊂在‘老子“中, 德 包含两层意思:道之本性与人之本性㊂在‘庄子“中,人的本性即是 德 ,因此德性两字经常连起来使用㊂在‘庄子“内七篇中, 德 就是 性 , 德 由 道 分化出来, 德 实际还是 道 ,这样便可以说 通于天地者,德也 [2]177㊂ 道 存在于万事万物,因此可以说 行于万物者,道也 [2]177㊂
‘德充符“中表现的 德 与 形 的差距就能够凸显出 道 与 德 理性的性质㊂在‘庄子“中,如果说 德 与 性 有区别的话,这种区别在于物内化于人与物的身上,靠近抽象的 道 的方面就是 德 ,而更加贴近 形 的方面就是 性 ㊂更确切地说, 德 是靠近 道 更为抽象的部分, 性 则是更接近于形体的部分㊂ 德 无形体;而 形 是 已形 ; 性 则是在形体之中还保有精神的作用,即 德 成 形 后依然保持在物体内的种子㊂ 德 就是 性 ,因此 性 就是 道 ㊂庄子说: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㊂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2]90㊂就是说,人得 道 之后,就会忘掉自己的形体及形体上的不足㊂达到 诚忘 的人,他的道德一定很高尚㊂
二、以德性观人性
中国哲学思想与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都以人为出发点,归宿点也是人,针对人是什么㊁人要做什么㊁人要成为什么㊁怎样塑造理想人格等关于人性的问题进行思考㊂一句话,就是要把一切东西归结到人身上,再从人身向外向上展开㊂因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学说十分丰富㊂老子认为道德在具体事物上体现为 德 ,即人之德性,来自于道; 德 内化于人,即为人之 性 ㊂庄子关注人的个体生命,其学说也围绕人性来展开㊂老庄所推崇的 德 都源自于 道 ,同时把自然无为的状态视为人之本性㊂ 德充符 即是说 道德充足了,物就自来符合,人就自来归依,客观自来与主观相符合 [7]㊂可以看出,道德充实,人性也就能
923
第3期唐亚萍:论‘庄子㊃德充符“ 德性 伸展之向度
够突显出来, 德 全形残之人更能凸显人性的完满㊂
中国的人性论追求人之本性究竟是如何而成立的,产生于人文精神的反省,因此,人文精神的发展为人性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㊂那么何为
性 ?‘易传“中提到 性 ,即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8]㊂‘论语“中提到 性 字,孔子认为人性相近,无好坏之说,并将 性 与天命连在一起㊂在孔子这里,把爱人为 仁 作为一种规定㊂ 仁 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和知识的追求具有极高的标准,另一方面指对他人具有极大的责任感㊂一句话,就是要求人成己的同时并成物的精神状态㊂孔子的 仁 存在于人的生命之内,因此 仁 是自觉的,与人身是顷刻不离的㊂所以他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73,他认为 仁 是人作为人最本质的规定,即 仁 是作为人生命根源的人性㊂
‘孟子㊃告子上“中告子曰: 食色,性也㊂仁,内也,非外也㊂ [9]326人活于世,离不开的两个问题就是饮食和男女的问题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㊃培根提出: 伦理学作为道德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人生行为,激发积极生活,伦理学就是关于善的本质的楷模学说㊂ [10]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双重的善,即整体的善和组成整体的部分的善,对于社会事物和人本身的善性来说,社会事物和人本身能够表现出善德的两重性,也就是公善和私善㊂人应该全力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这种善德的价值就在于 利己 和 爱人 ,并对他人具有仁爱之心㊂
‘中庸“提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9]17的说法,意味着 道 包含于人性之中㊂这里的 性 是善的,但 性善 二字直到孟子才真正提出㊂孟子的出发点在于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善性,这种善性不是人应该有的,而是人实在有的㊂他指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生来就有 四端 ,即为仁㊁义㊁礼㊁智㊂四端就犹如人的四体,缺一不可㊂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其善者,伪也 [11]㊂他认为人的共性就是人性本恶,任何人都一样㊂荀子是从人的生物性角度看待人性的,他认为人都是利己的,因此在道德修养上注重 性 的改造㊂孟子则认为人有 善性 ,在道德修养上主张性的扩充㊂
对于人性问题,老庄主张复归自然㊂老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十分淳朴的,而在现实社会中人更多的被私欲控制,使最初的淳朴人性受到损害㊂因此,在人性问题上老子主张 复归于朴 ㊂人应该保持自然的状态,宇宙间的一切都应这样,人的本性也是这样㊂庄子与老子的观点大致相同,他认为人性不应该被仁义㊁礼制所束缚㊂同时,庄子提倡一切要顺从 天性 ,无论是有形之人,还是无形之情㊂在老庄看来欲望会阻碍人们认识事物,因此老庄提出 无欲 之说㊂这种无欲是指安于自然所赐予的生活,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357,而不在意追求物质的满足㊂庄子还提出 无情 ,认为人死生一如㊁ 死生无变于己 [2]35,生不可悦,死不可恶,生死
都无所谓了,更何况情欲呢㊂因此,庄子认为,人的身体㊁相貌都是天和 道 赐给我们的,只要顺其自然,摒除情欲,自身就是最完美的状态,这样就能够上升到 德 ㊂只有有 德 和无 情 的人,才能做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㊂
德性是一个目的论概念,是人内在性的利于他人也利于自己的一种品质㊂从德性和人性关系来看,德性是指人之为人的卓越或优秀的功能性和人性品质,它表现为人对于其自然属性的超越,和对于更高层次生命境界与生活状态的追求[12]㊂德性显示出人的一种优秀状态,它能够证明人自身作为人而存在,以及人存在的优秀㊁卓越和完善,构成德性的真实内容正是存在于人身上的多种潜能和内在价值㊂庄子的 德 多指无差别的境界品德,即是‘德充符“篇中他虚构的几位形残而德不残之人㊂
王骀,兀者也㊂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㊂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㊂ [2]77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㊂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㊂ [2]77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㊂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㊂ [2]77在鲁国王骀追随者能够与孔子的门徒一样多,跟他学习的弟子们空而往,实而归㊂就在于他能够忽视形体的缺陷,让自己的心逍遥自在地翱翔于无形㊁无情的浑同境域之中㊂
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㊂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㊂ [2]81 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㊂ [2]81申徒嘉斥责子产,认为子产游于形骸之外㊂他认为有德之人才能做到懂得事物的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将其视为命运的安排㊂正如死生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生会转化为死,死也会转化为生,人们应该顺从这样的安排㊂只
033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
有坦然地面对死生问题,才是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即做到了安时而顺化㊂申徒嘉能够游于 形骸之内 ,便是安于命运的安排,这样才是 德 的体现㊂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㊂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㊂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 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 者,十数而未止也㊂ [2]85 何谓德不形? 平者,水停之盛也㊂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㊂德者,成和之修也㊂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㊂ [2]86哀骀它相貌丑陋,但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他,鲁哀公都想将国事交给他处理㊂这都在于,他能够做到 德 不外露,这就是 才全而德不形 的体现㊂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 [2]83, 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㊂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㊂ [2]83 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2]83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㊂这里将叔山无趾与孔子进行比较㊂他的 德 就在于想要保全比双脚更为重要的德行修养,把死与生看作一样,将可以与不可以看作齐一,把外在的形态看成精神的枷锁㊂庄子构建的有 德 之人能够注重内心的修养,不拘泥于生死得失,超越有形的世界,追求心灵上的德行,最终达到 德 的境界㊂‘庄子㊃养生主“中说: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2]50,形和神虽有差异,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事物内部的 神 不会灭㊂‘德充符“中庄子描绘的这些形残之人内心的 神 是完整㊁高尚的,因此这种重神不重形的思想正是庄子所提倡的㊂这里庄子所说的 德 的充实就是灵魂的充实,摆脱了外在形的束缚,以形骸之内的德性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有 德 之人㊂
三、以德性观自由
庄子关注个体生命的自由,‘逍遥游“就是庄子对自由精神向往的写照㊂他认为人精神上的不自由在于人不能自己支配自己,不能摆脱外力的牵连㊂人想要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一方面在于要自己决定自己;另一方面要摆脱外物的牵连,不与外物相对立㊂ 游者 ,象征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真正的自由必须实现生存 无所待 ㊂因此,他所追求的是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3的绝对自由㊂同时,庄子的工夫在于 忘 ,无己,便会无功㊁无名,即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3㊂ 无己 就是 忘 的最终到达点,它不同于原始状态下的 混沌 ㊂因此,庄子的 无己 状态是通过一系列自觉的功夫过程而达到的㊂这里所谓的 无己 是无形体拘束的 己 ,进而上升到与道相同的 德 性 ㊂庄子认为自由自在,无知无欲的状态是人的本性,社会上的一切制度都是对人思想的束缚,庄子强烈要求打破这种束缚,回到人最初的自然状态㊂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百姓受到各种束缚压迫,人们渴望寻求精神上彻底的解放,其自由思想便产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㊂庄子主张回归自然,主张 物化 ,反对一般的知识,他提倡的是人人高度的精神自觉而达到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社会状态㊂ 德 是庄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庄子认为 全德 才能保持内心之 德 而不使之摇荡㊂当然,庄子之 德 是指要忘掉儒家的仁义㊁礼仪,与儒家所说之 德 完全不同㊂但庄子并非反对仁义礼乐本身,而是反对儒家所讲的世俗的仁义礼乐㊂庄子的仁义礼乐指人的作为成就,是一种 有所待 的东西㊂‘德充符“篇中的几位身体残疾㊁面貌丑陋之人正是突破了自己形体的束缚,上升到 德 性 的位置,也就达到了 道 ㊂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如何解决人的思想自由的问题㊂真正的自由要建立在平等之上,反之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能够自由,精神上更是如此㊂因此,庄子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自由㊂庄子反对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之上的人,强加思想便是束缚他人,使得他人不自由,他认为这就是否定了人性的平等㊂庄子认为来自于个人的自由意志,不超出自己的思想范围都是有价值的㊂同时庄子还提出了如何解决人的死生的问题,他认为,死生是人生的大问题,如不解决,同样是一种精神上的束缚㊂因此,他既要解决思想自由问题,也要解决人的死生问题㊂
德性 是人本质的构成要素,自由是德性的内在要求㊂没有德性,自由便很难独立存在于道德之中,因此德性与自由是相容的㊂道德自由分为两种: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㊂外在自由指人的行为㊁活动不受到限制,内在自由是指人的精神状态的自由㊂显然,庄子的自由是内在自由,如何做到内在自由,就是庄子所说的 丧我 ,即经验的 我 彻底消失,只保留精神上 我 的存在㊂德全与形残是‘德充符“篇论述 德 的主旨㊂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虽然形残但内德充实,能使游者虚而往,实而归㊂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2]77㊂其精神是自由的,才能内德充实,内德充实才能教化人心,故能让游者虚而往,实而归㊂兀者申徒嘉游于形骸之内,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
133
第3期唐亚萍:论‘庄子㊃德充符“ 德性 伸展之向度
之 [2]81㊂他认识到天命无法改变,便安之若命,无欲无情,才能内德充实,达到自由状态㊂叔山无趾,虽遭刖刑,但犹有学心㊂即 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 [2]83, 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2]83㊂所以形骸之于 德 全并不重要,无趾身体残缺但依然想要补前行之恶,这就是精神上的自由㊂哀骀它相貌极其丑陋,但其德行高尚,男女老少都愿亲近他,鲁哀公也被他吸引,执意将国事交与哀骀它处理㊂ 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2]86, 德者,成和之修也㊂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㊂[2]86 哀骀它才全而 德 不形之人, 德 不外露,内心保持静止,包容万物,这种不在乎外在的形体的 德 ,才是最完美的 德 ㊂因此内心德性充实,并且才不外露,包容万物之人的思想便达到了绝对的自由㊂
庄子批判世俗社会对人的束缚,倡导通过 物化 无己 到 精神自由 ,最终超脱世俗桎梏,达到内心的自由㊂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 道 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道 内化出 德 , 德 又回归到 道 ㊂在‘德充符“篇中全面描述 德 之内涵,并且有目的性地虚构出残疾人来凸显 德 ,畸人之 德 也正是庄子所提倡的人之为人应该拥有的德性㊂道德充实,人性才能突显出来,而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就在于德性的充实,游于形骸之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保持极度静止,才能达到 无所待 的自由状态㊂庄子对于 德 的强调是为了给生命更好的安置,使心和形避免无谓的劳顿㊂‘德充符“整篇都是关于 德 的赞颂之歌㊂形体显现于外,而德性充实于内,形体与德性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果说有联系就在于人靠形体存活于世,却靠德性超越于其他人之上,让人成之为人的是形体㊂人可以在人群中生活就在于形,但这仅仅是人生渺小的一部分;让人能够超越人的是
德 , 德 是人内在的精神,这是伟大的东西, 形 小 德 大在庄子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㊂在‘德充符“篇中,选择 德 就意味着放弃 形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㊂庄子所处的社会中,兀者的形象无处不在㊂因此,全篇关于形残之人的描写也就是对当时社会的描述㊂在这样的世俗社会中,庄子力求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自由㊂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庄子諵譁: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
[2]庄周.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3]韩非.韩非子[M].陈秉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7:10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02.
[7]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5:203.
[8]刘大钧,林忠军.易传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
2005:123.
[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0:176.
[11]荀况.荀子全译[M].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注译.贵
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88.
[12]寇东亮.德性与自由:道德的两个基本构成因子:基于实
践唯物主义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4):152
156.
ʌ责任编辑王立坤ɔ
O nE x t e n s i o n a lD i r e c t i o no f V i r t u e i n Z h u a n g Z iD eC h o n g F u
T a n g Y a p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P o l i t i c s a n dP u b l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X i n j i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U r u m q i83001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y a n a l y z i n g s e v e r a l p e o p l e w i t h p h y s i c a ld i s a b i l i t i e sb u t w i t h h i g h m o r a l q u a l i t i e si n Z h u a n g Z i s D e
C h o n g F u ,i t d i s c u s s e dh o w m o r a l i t y i s e n r i c h e d i n p e o p l e sm i n d s.T h a t i s,m o r a l e n r i c h m e n t,m a n i f e s t e di nt h ee x t e r n a lb e a u t y.I t i s p o i n t e dt h a t,t h ec o r ei s s u e so ft h es t u d y i n Z h u a n g Z i s v i r t u e a r e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i sk i n do f m o r a l i t y a n dh u m a nn a t u r e,m o r a l n a t u r e,a n d f r e e d o m,a n dw h y i sm o r a l i t y c o m p a t i b l ew i t h t h e m.
K e y w o r d s:Z h u a n g Z iD eC h o n g F u;v i r t u e;h u m a n i t y;T a o i s m;f r e e d o m
233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