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作为学生,如何面对象牙塔外的世界,如何传承古代文明,如
何让中华民族再一次强壮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就需要明人性的
丰富性。

韩非子的寓言揭开了人类脸上覆盖着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韩非子告诉我们的管理之道
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始祖与集大成者,在管理学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企业的管理应当要建立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

很赞同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诸子百家时对
法家法治的解释与理解——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即规章制度。

非但如此,法家诸子还倡导法治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执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此在商鞅变法中有据可考,商鞅依法治了太子的老师的罪。

在中国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正是运用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才获得成功。

“该流程方案需固化,5年内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非原话),这是任正非给华为中、高管理层的执行批示。

在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当中也唯有任正非对韩非子的“法治”理念理解的独到并执行得雷厉风行。

或许,这也正是华为能不断取得成功并跻身国际知名企业行列的经验之一吧。

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已近乎根深蒂固了,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夸大或者说过于依赖“人治”。

孰不知,人却是尘世间最不可靠的了。

所谓的德才兼备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

那种企图靠人的“忠诚”来维系企业管理的想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的今天的确是过去时了。

而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再假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或许才是当下企业管理迫切需要笃行的真理。

或许当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也许真的不是缺“法治”的环境或者说基础,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缺失所谓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如果能做到像商鞅执法一样“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平、公开、公正地执法,或许企业的执行力自然就有了。

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得要因地制宜,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执行的艺术性、灵活性,或许身为执行者才不至于落得像商鞅一样“作法自毖”。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早在2 000多年前,中国就曾出现过倡导“依法治国”的伟大思
想家,其人就是韩非。

韩非认为,法为君主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客观
尺度,可以避免因统治者个人因素给封建政治造成的损失,并可保
证政治的连续性。

同时,成文法律的公布,可以限制统治者个人的私权,以缓和君主与臣民的矛盾,调整上下关系。

另外,法还能够整齐民心,竭尽民能,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并提高国家的政治效能。

在韩非看来,实行法治小可以救亡图存,大则可以致霸王之业。

韩非在其法学思想理论中,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法学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人们反抗法外特权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蕴涵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齐王衣紫”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上行下效的道理。

齐王爱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齐国上下都爱穿紫色的衣服;而当齐王脱下紫色的衣服,并表示对这种衣服的厌恶后,不用下达禁令,全国的“紫色热”自然就降温了。

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妙用。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我们将君子改作上级小人改作下级,这就是说,上级的喜好像风一样,下级的喜好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这样说是不是贬低了下级呢?没有。

一般而言,上级就是下级的榜样。


级喜欢乘坐进口小车,下级也就争相效仿,越坐越高档;上级好大喜功,下级就争相吹牛,越吹越玄乎。

要根本改变这些不正之风,关键就在上级自身。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得;其身不正,有令不止。

”这样看来,要倡导一种风气应从上级做起;要改变一种风气,也应从上级做起。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则毋生杨矣 B.子岂能毋怪哉
C.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解析:A项,使动用法;B、C、D三项,意动用法。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走:逃跑、逃往
B.鲁人身善织屦身:身体
C.夫杨,横树之即生树:栽植
D.子虽工自树于王工:擅长、善于
解析:B项,身:自己。

答案: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B项,均为介词,因为。

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趁机。

C项,动词,到/代词,代孔子。

D项,动词,变为/介词,为了。

答案:B
4.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陈轸贵于魏王 ②其恶者贵,美者贱 ③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为被动句,③④为省略句,都省略了主语。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令返而待。

吴子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
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
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
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
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
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
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
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B.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解析:根据文句中的关键词语“明日”“止”“以……故”的
意思即可断句。

答案: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击金”则退。

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

B.在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称为“虞人”。

C.“两和”是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D.“关市”本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来“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

汉代文献中的关市多指后者,这是一种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

解析:选文中加点处的“关市”指的是“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晋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左右、谏、姑、女、顾、反、为。

“女”“反”皆为通假字。

“为”,介词,给,为了。

答案:(1)大臣和左右侍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2)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

到原国十天了,却攻不下原国,鸣锣退军,撤兵而去。

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

”大臣和左右侍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

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

”于是撤兵离开。

原国人听到后说:“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的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

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跟随他吗?”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

孔子听到后记载这件事,说:“攻占原国而又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救济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

”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分、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

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
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来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

那朋友说:“好的。

”就让他回去等他。

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


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等他。

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

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

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

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

”于是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

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

”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

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

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

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

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

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

”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

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

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会来袭击你们。

”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

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

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

”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三、语言运用
9.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
过80字。

答案:示例一: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

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示例二: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

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