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f6012a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b.png)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端五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包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等,在这些活动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的端午节有四个渊源:一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二是为祭祀天地及祖先,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三是为纪念古代汉族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和牺牲精神;四是为庆祝夏至。
最为广泛认可的说法是,端午节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也是楚国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楚辞之父”,他所在的楚国籍贯地现在在湖南省岳阳市境内。
屈原一生痛恨秦国侵略,为保卫祖国而政治上屡屡受挫,最后遭到贬斥,放逐到汨罗江。
他在这里写下了众多节日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歌《离骚》,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挚爱,同时也倾诉了他的苦闷。
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尽,这一天被后人定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二、端午节的传统风俗1.吃粽子就像我们过年一样,每逢端午节,我们也会传统的采购、制作粽子,品尝着咸甜可口的粽子一起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粽子,又称为“角黍”,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馅料,再用鲜叶捆扎而成的食品。
粽子形状多样,有三角形、四角形、棕叶形、糯米红枣粽等。
2.赛龙舟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风俗就是赛龙舟。
龙舟起源于古老的楚国,龙舟赛起源于南方,是南方特有的民族文化。
龙舟赛在端午节比较高兴、喧闹,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到了端午节,湖南、江西、浙江、四川,这些地方都会举办龙舟赛,把这种龙舟赛变成了年度盛事。
3.悬菖蒲、插艾叶民间有悬挂菖蒲和插艾叶的习俗。
悬菖蒲是因为据说这种植物有驱邪的作用,可以用来保佑人们健康平安。
插艾叶则是因为它被认为可以驱除蚊虫,同时也能消毒。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 百度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5dff6b6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d.png)
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来源、习俗、饮食等方面有着详细的介绍。
一、节日传统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纪念民间英雄五虎上将。
而屈原和五虎上将成为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源流,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二、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等。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这些习俗早已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节日饮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不同地方的传统口味也有所不同,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
除粽子外,赛龙舟时还需要吃饺子、面粉圆等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意义。
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是寄托了人民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和爱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智慧。
五、节日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化,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绎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而各大商家也纷纷借此机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产品,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六、结语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人心中的一样深情史迹。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传统文化、现状发展等多重层面的内容。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推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之美,也让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长盛不衰。
端午习俗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习俗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dfb027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b.png)
端午习俗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一节日并且展开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端午节的习俗进行解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包粽子在端午节之际,包粽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人们用粽叶将糯米与各种食材包裹在一起,然后用绳子绑紧,蒸熟食用。
包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古代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抗议当时政府的腐败而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纷纷将糯米投入江中,以此来充饥。
后来,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成为现在的粽子。
包粽子的习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家族团聚的期待。
包粽子的过程中,家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品尝粽子的美味,带给人们团圆的快乐。
因此,包粽子的习俗既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家庭和睦、亲情浓厚的文化内涵。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另一个特色的传统习俗。
相传,屈原投江之后,当地居民为了悼念他,划船到江中去搜寻屈原的尸体,并且在江中散发食物,希望鱼虾不再伤害他的尸体。
当居民们发现屈原的尸体时,他们纷纷下水,划船将尸体救上岸。
这一传统习俗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的竞赛活动。
赛龙舟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遗志,更是弘扬团队合作和勇敢精神的表达。
赛龙舟需要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需要队员们同心协力、齐心协力,才能划出最佳的速度和力量。
这个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三、挂艾草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习惯性地在门上悬挂艾草。
艾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有驱邪消疫的作用。
由于农历五月是疫病流行的季节,人们相信悬挂艾草可以祈求平安健康。
此外,人们还认为厨房也是疫病滋生的地方,因此还会将艾草放在厨房中。
这一习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https://img.taocdn.com/s3/m/402641b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a.png)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既古老又富有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特整理了一些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等内容。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最早是源于黄帝在战乱时期,他为了纪念在此前的战争中,死去的一位忠臣屈原,于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向江河中投食饭菜,以安抚其亡灵,并且还舞狮子来祭奠,后来演变成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
而屈原则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人物。
二、传统习俗1.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赛龙舟,这是一项古老的民间竞技运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赛龙舟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的游戏,也是体现龙文化的一种方式。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味道独特,口感丰富。
粽子的做法各地有所不同,北方的大粽子以红枣、花生、糯米和猪肉为馅,中部地区的粽子则以咸肉、冬菇和小腊肠等为馅,而南方的粽子则以糯米、咸蛋黄及瘦肉为主,口味清香。
3.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艾叶,这是为了祛瘟疫,扶阳气,使人们以艾叶驱散邪气,保护身体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有挂菖蒲、打雄黄、穿五彩丝等习俗。
三、文化价值1.弘扬民族精神: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节日之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其龙舟文化、艾草文化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生命意识。
因此,弘扬端午节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促进社会友好: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一样,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庆祝这一节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某一个节目,这不仅能够促进情感联系、增进友谊,还能够在舞龙舟、打鼓舞、插艾叶等活动中,提高个人的体力和协调能力,并增长知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022afc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f.png)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在家祭祖、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活动,以表达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端午节不仅具有丰富的民俗活动,还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1. 祭屈原,缅怀历史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祭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不满楚国政治暴行而遭斥逐,最终跳入汨罗江自尽。
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忠士,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会在家中或屈原庙中祭奠,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赛龙舟,展示团队精神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比赛用于纪念另一位古代中国名人屈原,在他跳江后,百姓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咬,就划船到江中抢救,后来以龙形船头命名为龙舟。
赛龙舟既考验力量、技巧,又强调团队合作,具有非常浓厚的欢乐气氛。
3. 少艾草,化解瘟疫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在门口和屋内挂艾草,这被称为“艾枕”。
传统文化认为艾草能驱除蚊虫和疫气,并有祛病解毒的功效。
特别是在古代,艾草还被用于制作香囊,防范瘟疫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4. 包粽子,品味传统美食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包粽子。
据传,包粽子源于为了纪念屈原而投江自尽的时候,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就下江抛米粽,以此委曲祭奠。
后来便成为每年端午节必备的传统美食,也是家人之间聚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多年来一直被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所庆祝和传承。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用现代方式来丰富和传承端午节的习俗。
无论是祭祀、赛龙舟、挂艾草,还是品尝粽子、享受亲情,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文化传统,让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9edac74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e.png)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政治性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独特的船只,形状长而窄,船头和船尾都雕刻有龙的形象。
赛龙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相传古代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划船捞取他的尸骨。
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竞技运动。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赛龙舟的比赛,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和参赛者。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而舟则代表着团结和合作。
赛龙舟的习俗通过体育竞技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配料包裹而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或者其他植物叶子包裹。
粽子的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但是每个地区的做法和口味都有所不同。
吃粽子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用竹叶裹好,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吃掉。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食物不仅可以防止鱼虾吃掉,还可以增加体力和抵御疾病。
于是,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吃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包制粽子,传承家族的独特做法和口味。
吃粽子的习俗不仅让人们品尝到美味,还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三、挂艾草和穿香囊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挂艾草和穿香囊。
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家中的某个角落。
相传艾草可以驱邪和祛病,人们希望通过挂艾草来保护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香囊是一种小巧的袋子,里面装有香料和草药。
人们会将香囊挂在身上或者放在枕头下,以驱除邪气和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
中国文化习俗《端午节》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国文化习俗《端午节》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462d5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2.png)
端午节习俗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贰
端午节习俗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菖蒲、艾叶插于门庭、悬于堂中,用以驱瘴避邪。在传统的端午对联或帖子亦有“绿艾悬门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菖华泛酒尧樽绿,菰叶萦丝楚粽香”等句。可知艾蒿与菖蒲均为端午节习俗中普遍使用的两种植物
贰
端午节习俗
栓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贰
端午节习俗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习俗
-02-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插艾蒿等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贰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https://img.taocdn.com/s3/m/8d2594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0.png)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因为屈原的缘故而流传下来,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端午节常常与五月五日联系在一起,每年阴历五月初五,人们就会庆祝这个节日。
它的寓意和象征极其丰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寓意1.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不满楚国的政治腐败,放逐到汨罗江畔。
之后,听到楚国被侵略的消息,屈原自杀殉国,成为爱国烈士。
因此,端午节的寓意是悼念故国和伟大的爱国者,让后人从他的爱国精神中汲取力量,振奋精神。
2.消灾驱鬼:古代人们相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鬼怪幽灵会活跃起来,难免给人造成危害,因此,端午节也具有消灾驱鬼的寓意。
在这一天,人们会插上艾叶和菖蒲,以保护家庭免受邪恶的威胁。
3.远离瘟疫:古代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瘟疫的高发期,因此端午节也有着远离瘟疫的寓意。
人们会写上五个颜色不同的符号,贴在门上,以期守护家庭免受疫病之扰。
4.祈求丰收:端午节也是一个祈求丰收的节日,因为五月初五正是农作物长势最旺盛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求风调雨顺,收成丰茂。
二、象征1.龙舟: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古代人们相信,在江河湖海中居住着巨龙,因此在端午节,人们会乘坐龙舟,以求拜龙福神,保护自身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
2.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寓意着人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团圆和以往的众多回忆。
每个粽子的形状也都不一样,有菱形、三角形、五边形等等,代表着五谷丰登,人们对于丰收和充沛的生活的追求。
3.艾叶:艾叶是端午节中很重要的物品,是一种中药材,又被称为草艾。
人们会在端午节的时候拿来装饰家庭,放在门上或者其他地方,以求驱邪保平安。
而艾叶中的挥发油则能够消除蚊虫和细菌,具有杀菌防腐的作用。
4.菖蒲:菖蒲也是端午节中重要的物品之一,它是一种香草,被广泛地应用于冥界祭祀和驱鬼消灾的仪式中。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92a8b2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3.png)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战国时期,始于屈原之死,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屈原和龙舟赛、粽子、艾草、挂菖蒲、龙舟和儿童游戏等,下面就一一为大家介绍。
一、屈原和龙舟赛端午节的起源之一是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屈原。
据传,屈原是楚国时期的宰相,他积极主张联合其他国家起义反对秦国,但是他的意见遭到了退缩的官员的反对,最终被贬官。
在流放中,屈原十分儒雅,却深感国家满目疮痍,于是他悲叹吟咏,写下了《离骚》等不朽作品。
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当天,屈原因感国事之忧而投江自尽,传说当天鱼类之多,各船只相互救援,竟不堪重负而死亡。
后人在他身上搜出数百头鲸鱼,称之为《屈原百鲸》。
屈原投江自尽之后,渔民们在江中捕鱼,发现鲸鱼供不应求,于是就有了划龙舟以放鲸的习俗,这就是端午节中的龙舟赛。
二、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草绳将芦苇叶或桂树叶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用细线缝扎而成。
粽子皮薄香糯,味道鲜美,配上猪肉,豆沙或咸蛋黄等馅料,更加可口美味。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屈原和龙舟赛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艾草与挂菖蒲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许多地方人们还保留着端午节的其他传统文化习俗,如挂菖蒲和艾草等。
在中国古代,人们以为挂菖蒲和艾草有祛瘟疫、消毒杀菌的作用。
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将挂菖蒲和艾草挂在屋内或门房上,以消除瘟疫,保健康。
在古代,人们还会将艾叶插在头上,以祛蚊虫和疾病。
如今,挂菖蒲和艾草已经成为端午节的独特文化特色和重要象征。
四、龙舟竞赛与儿童游戏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节目之一,各地相继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并发展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了龙舟赛之外,儿童游戏也是端午节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拔河和打皮球等。
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端午节8篇
![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端午节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a9681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d.png)
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端午节8篇篇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公元前278年逝世,他自殉于汨罗江,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就会庆祝端午节。
篇二: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食香茅酒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传统的龙舟竞渡项目包括男子龙舟、女子龙舟和和平龙舟等。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人们一般会在端午节前或当日包粽子,而粽子则是代表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此外,挂艾草和饮食香茅酒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挂艾草可以驱邪避瘟,饮食香茅酒可以杀菌防病。
篇三:屈原——一个传奇人物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传奇性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极富才华的诗人,还是一位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国士,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曲折。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为国出谋划策,孤身投江的历程,最终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篇四:端午节的神话传说除了屈原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神话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是龙舟竞渡,据传说,古代某国的大臣屈服邢国后,在中华民族的支持下,发动叛乱,为了纪念他,人们就开始赛龙舟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风水大师吴起,他曾经在江中摆放五色旗,指引渔夫,后来五色旗就演变为了龙舟竞渡。
篇五:端午节的历史演变在古代,端午节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一个重要的节气,通常是中国的夏至或冬至之后的第五个日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开始举行庆祝活动,比如赛龙舟、吃粽子等等。
篇六:端午节的传播与世界化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端午节也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如韩国、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区。
不仅如此,端午节也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认可,如美国、加拿大等地方也都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和其他有趣的活动。
篇七:中华文化传统之一——端午节端午节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e4ffee2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b.png)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各地民间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但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却是不断演化和丰富的。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一、文化内涵1.历史渊源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一位忠诚于国家、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者。
然而,由于他反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却被楚国君王所排挤,最终被贬谪到了江南地区。
在贬谪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著名诗篇,表达他对国家、家乡的深深眷恋。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投江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烈士。
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人们就在这个日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这就是端午节的源头。
2.食粽子每年的端午节,中国人民都会吃粽子,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时下江南的人们把许多食物和药材放在粽子里,扔到江里,以防鱼龙潜藏,毒害人民。
其实,吃粽子还有另一个文化内涵,那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和家族情感的一种方式。
每家每户都有吃粽子的习俗,家庭成员会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着家族历史和家庭故事,这样就能够纪念祖先和增强家族凝聚力。
3.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它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而开展的。
龙舟比赛本身就很富有竞技性和观赏性,而且还有寓意,它代表着勇气、团队合作和信任。
船上的队员需要紧密协作,齐心协力地划着船,在惊涛骇浪中穿越重重障碍,最终抵达终点。
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集体的荣誉感,还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友谊。
二、精神内涵1.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的起源,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屈原。
他热爱国家、忧心民族,不畏强权、勇敢坚定,最终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这种精神,也是为了激发每个人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保持忠诚和关注,以这样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文化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文化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d26f02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a.png)
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文化内容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端午节文化包括许多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文化内容。
一、端午节的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活动。
据传说,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太子屈原因策划的反秦变法失败,被流放到汨罗江边,绝望中投江自尽。
百姓们纷纷划船搜寻太子,希望能够找到他的尸体。
然而没找到,因此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巡江,敲锣打鼓,以示悼念。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盛行于各地的民俗活动,就是现在的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重要象征物1.菖蒲叶端午节时,居民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叶。
这是因为菖蒲有辟邪的功效,能驱走厄运和灾祸,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
2.艾草端午节时,许多民间会制作艾草包,放在家中或枕头底下。
艾草有辟蛇、辟邪的作用,能消灾避疫,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3.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它的形状是三角形或者是长方体,中间夹着糯米和各种配料,如五花肉、豆沙等。
据说吃粽子可以保佑子孙平安健康,并且粽子也代表着团圆和和谐。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1.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各地都会举办龙舟赛。
龙舟赛是以划龙舟比赛为主的体育活动,也是体现中国民族团结精神和勇敢精神的一项传统活动。
2.荡秋千荡秋千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活动,其实荡秋千在古代并不是端午节专属,而是全年都有的活动。
荡秋千犹如人生一场场摇摆的经历,不离不弃、伴随人们成长,是中华民族勇敢精神的体现。
3.赛龟赛龟是古代的一种传统游戏,在端午节时依然在许多地方流传。
赛龟是一种极富文化内涵的游戏,它以玩、摆、对、斗、赌为特点,常常用于村庄间或相邻国家之间的比赛。
四、端午节的文化传承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日益快节奏、工作繁忙、电子设备盛行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b294f94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c.png)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文化风俗丰富多样。
1.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举行。
赛龙舟祈祷丰收和平安,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牺牲。
2. 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粳米、豆子、枣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以粽子形状蒸煮而成。
吃粽子象征着驱邪避病、祈求平安健康。
3. 佩香囊:香囊是用香料、布料等材料制成的小袋,通常挂在颈间或挂在门窗上。
佩香囊可以驱邪避邪、祈求平安,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4. 贴艾叶: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习俗是贴艾叶。
人们将艾叶捆成束或制成卷,贴在门窗上,相信能辟邪驱瘟,保家平安。
5. 赛百步蛇:一些地方会举办赛百步蛇的活动,参赛者将蛇藏在竹管中,比赛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蛇放出来,寓意驱除瘟疫。
6. 悬挂五色线:五色线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绳子编织而成,人们会将五色线绑在手腕上或挂在门窗上,以驱邪辟邪,祈求吉祥。
以上的文化风俗只是端午节习俗中的一部分,各地的端午节习俗还有一些地方特有的,如垒层屋、制作草人、舞龙舞狮等。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和健康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传统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端午节又叫重阳节
![端午节又叫重阳节](https://img.taocdn.com/s3/m/0c24a4b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d.png)
端午节又叫重阳节端午节,又称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始于古代,流传至今已有多千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个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非政府性传统节日之一,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忠诚不被珍视的环境下,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
当地人非常爱戴屈原,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五月初五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的节日。
端午节传统活动这个节日有很多传统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划龙舟是在端午节期间最为盛行的活动之一。
中国人认为竞渡可以祈福、能避邪和辟疫病。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河流、湖泊或者其他水域,划龙舟进行比赛。
参赛的龙舟特别制作,既注重装饰,又考虑速度和操控性。
在比赛中,队员们会齐心协力地划桨,努力赛跑,给观众带来一场热闹的视觉盛宴。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活动。
粽子是用糯米和其他配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美食。
从外形看,它呈三角形,并用细绳系好。
根据不同地区的风味,粽子有多种口味。
北方的粽子偏甜,常以红豆、白糖、枣和核桃作为馅料;南方的粽子偏咸,往往用猪肉、咸蛋黄和香菇等作为馅料。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避邪、驱疫,也可以纪念屈原。
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其他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系上彩色丝线,以驱逐灾难和祈求好运;挂菖蒲,以避邪并保平安;赛鸽子,以辟疫病和迎福运;插艾草,以避邪和助益身体健康。
端午节的象征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端午节是家庭团聚的象征。
在这一天,无论远近亲友都会回家,大家欢聚一堂共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这是传统的价值观和情感纽带的体现。
其次,端午节是纪念历史人物和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象征。
划龙舟纪念屈原,表达了人们对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敬仰和怀念。
吃粽子则是对过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的表达。
最后,端午节也是寓意五谷丰登和辟邪的象征。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2ceb99c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1.png)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都会行善积德,踏青游玩,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在这个充满传统色彩的日子里,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端午节源于中国上古时期,流传千年的传说是:公元前278年,楚国诸侯屈原因辱国而投江自杀,百姓听闻后纷纷划
船捞救,并在江面上撒下饭团,希望让鱼虾吃了饭团,就会少吃屈原的尸体。
另一说法是打虎救人,屈原为民请命而自杀,五月初五是恰逢老虎出没之时,打虎的人将吃用饭团装抛入江中,“米团,蔓绿,有毒杀虎”,随后人们就把这个日子定为端
午节。
但无论这个节日的起源如何,端午节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至关重要的节日之一。
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形式之一,龙舟比赛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全民运动。
此外,端午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
例如,在中国古代,人们会挂艾草,认为艾草可以驱邪、去疫、辟邪等,因此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枕头等处,以求开运、祈求平安。
同时,吃粽子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粽子在中国南方很普遍,是用糯米、红枣、肉等馅料蒸制而成,形状像个三角锥,包着芦叶或者枸杞叶。
吃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预防疾病、避灾患和饥饿。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
同时,端午节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国家和民众的凝聚力和历史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传递全球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端午节蕴涵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蕴涵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8f458c7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2.png)
端午节蕴涵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又称重阳节、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
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后逐渐发展为向龙水神、巫神等神灵祈祷丰收安康的节日。
端午节在民间也有许多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饮雄黄酒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典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端午节起源于楚国诗人屈原自刎于汨罗江的故事。
屈原不屈不挠,不屈于权贵施加的压力,并以自杀来表达自己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
他不怕牺牲,不卑不亢,坚守自己的信念,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也是端午节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2. 粽子代表了对生命与健康的追求端午节吃粽子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一个节目。
粽子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简单的食品,但它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对生命、健康的追求及对过去的怀念。
人们在品味粽子的滋味的同时,也在回味着古人为了保持健康和生命而留下的智慧与勇气。
3. 龙舟体现了合作与团结的精神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活动之一,代表了合作、团结的精神。
龙舟比赛中,一群人同心协力划动船桨,众人一心奋发向前,大有“众志成城,拔山盖世”的气概。
这种集体协作精神不仅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凝聚力与团结精神,更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4. 菖蒲、艾草和雄黄酒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视端午节民俗活动中还有挂菖蒲、艾草及饮雄黄酒的习俗。
在古代,菖蒲、艾草被认为有驱邪、祛病、养气之功效,而雄黄酒则更被称为防护药物。
这些习俗的传承与发展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珍视和重视,展现出华夏民族对健康、长寿的强烈渴求。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节日,因为它蕴含了众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体现出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色,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3cecf1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f.png)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称为龙舟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端午节虽然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但其文化意义至今仍然深远。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包括粽子的象征意义、赛龙舟的起源以及屈原的传说。
一、粽子的象征意义端午节的重要传统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裹以竹叶或者莲叶煮制而成的食物。
它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对健康的追求。
首先,粽子蕴含着家庭团圆的情感。
每年的端午节,家人会一起包粽子,展示着亲情和团结。
粽子的外面是精心裹好的竹叶,象征着家人之间的保护和呵护;而内部的糯米则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圆满。
吃着家人亲手包制的粽子,不仅是一种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寄托。
其次,粽子还寓意着驱邪避灾的意愿。
端午节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病疫流行的季节。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辟邪,驱除瘟疫。
在粽子中常常加入艾草、香叶等草药,并用绳线严实地裹紧,寓意着驱邪的力量。
此外,有些地方还在包粽子时放入铜钱或者其他吉祥物,据信可以带来财富和好运。
二、赛龙舟的起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
据传,赛龙舟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楚国。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因为楚王的宠信而引起其他大臣的忌妒。
最终屈原被谗言所害,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虫蚁吃掉屈原的遗体,人们便在江边撒下了大米,并且划着龙舟驱赶这些鱼虾虫蚁。
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作为纪念屈原的仪式,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的赛龙舟活动。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龙舟造型独特,船身由木头制成,龙头则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传统艺术氛围。
赛龙舟活动还融入了歌舞表演、击鼓传神等元素,让观众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屈原的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据传他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这一传说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
屈原是楚国的忠臣,为了挽救楚国的形势,他向君王提出了许多建议。
《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概括
![《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0ac56b3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0.png)
《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概括《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包括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艾叶等,这些在文化上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非常忠诚,但却因为遭受了朝廷的排挤和诬告而被贬谷。
在他忧愤交加之际,又听说了他的家乡被乱军攻击,想要跳江自尽,以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爱意。
后来,当地百姓拿出艾草、粽子等来投江纪念他,还有一些勇士则划着龙舟去寻找他的尸体。
这些活动逐渐演化为了今天的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个日子里,人们通常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的米饭食品,里面通常放有咸肉、鸡蛋或豆沙等。
在不同的地区,粽子的味道和制作方法略有差异。
不过,它们通常都有一个相同的符号意义,就是祭祀和纪念屈原。
除了吃粽子之外,竞渡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舟比赛是一项传统的水上比赛运动,它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
在端午节当天,队员们会同乘一艘装饰得非常华丽的龙舟,然后在湖泊、河流、海湾等水域上进行比赛。
这项比赛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人民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
此外,挂艾叶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之一。
据说草药中有驱除邪气的功效,因此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挂起艾草,在屋内、车内及身上增加防疫健康。
此外,还有人会穿上五彩缤纷的汉服来庆祝这个节日,舞龙、舞狮、打太极等传统表演也会隆重上演。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不论是竞渡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还是穿上汉服,都是端午节文化的丰富表现,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和文化。
端午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04ef3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f.png)
端午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战争和民间传说。
据传说,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曾多次劝谏吴王不要妄自强大,但最终被诬陷下狱而绝食自杀。
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人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划龙舟、贴艾叶、挂鼎香等仪式,以示对屈原的纪念。
端午节还有与中医文化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吃粽子和喝雄黄酒。
粽子是由糯米、豆沙、肉馅等多种食材制作而成的一种特色食品,它有防御瘟疫、健身强体的功效;而雄黄酒则是一种制作复杂,金黄色的中成药酒,有镇痛、消肿、止痛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端午节在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活动,例如赛龙舟、挂菖蒲、放屈原灯等。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生命、自然、爱国等价值的追求和尊重。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历史记忆,并成为了当代人们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只有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和文化自信。
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a7788b5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3.png)
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为能够身处这样一个历史底蕴丰厚的国度而感到骄傲。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又称为龙船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相传,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逝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以示哀悼。
后来,这一天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形成了端午节这一重要传统。
二、端午节的习俗1. 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龙舟竞渡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这个习俗源自于屈原的故事,人们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奋力竞渡,场面壮观,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它是用粳米和各种馅料以及竹叶包裹而成,口感香糯,色香味俱佳。
吃粽子源自于古人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将粽子投入江中的传说。
现如今,各地的粽子制作工艺和口味各异,成为了人们在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3. 悬挂艾草和穿戴五彩线: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艾草和彩线。
艾草有避邪驱鬼、辟邪的作用,而五彩线则象征着五行,用来驱邪和祈福。
这些传统的装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龙舟制作技艺:龙舟是端午节的代表性船只,其制作工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舟的制作需要经过层层筛选木材,精心设计造型,船身上绘制龙图案等工艺步骤。
制作一艘精美的龙舟需要时间和工匠的心血,使得这一技艺独一无二。
2. 粽子制作技艺:粽子制作技艺也是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粽子制作需要讲究米质软硬适中,馅料鲜美可口,粽叶的选材和包裹技巧等各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的操作。
这一技艺代代相传,保留着古老的制作方法和传统的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 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 “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 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 雄。 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 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 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 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也十分 盛行。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 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 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 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
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甜粽子:水果粽,豆沙粽,枣子粽,香芋粽 咸粽子:肉粽,香菇粽,莲子棕,等等 八宝粽:里面有红绿丝等等的材料, 碱粽 白粽 用料: (1)糯米500克、干香菇1朵、莲子4粒、虾米10克、绿豆仁50克、栗子2 粒、干荷叶1张、干竹叶6片、干碱草2条。 (2)咸蛋黄1粒、胡椒粉少许、芋头30克、排骨、肥肉约100克;五香粉、 葱油、味精盐少许。 做法: (1)将用料1中的材料泡水至发起为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个半小时以上, 然后用胡椒粉、葱油、味精、盐来腌味。芋头切块炸过,备用。 (2)将肥肉切块用五香粉腌味约30分钟。排骨切块用黑醋、酱油、盐、味 精、面粉腌过备用。 (3)将荷叶对撕,粗面朝下,铺上3片竹叶,放一半的糯米。然后放入香 菇、莲子、虾米、栗子、咸蛋黄、肥肉、排骨、芋头、绿豆仁。再放上另 一半糯米,将另外3片竹叶盖上。 (4)将荷叶左右两侧对摺抓紧,再前后对摺抓紧包成四角形,用碱草包紧 打结即可。5、用水煮粽子四小时即可上桌。
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 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 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 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
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 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 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 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 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 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 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 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 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 江殉国的日日。史料记载,公 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 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 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 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 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 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 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
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 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 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 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 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 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 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 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 “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 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
的国家。
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
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 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 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 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每到端午节,秭归人 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 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 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