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与徐渭草书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07 No.257
提起陈淳与徐渭,人们大多会想到“白阳青藤”及二人独具风格的大写意花鸟画,而二人的艺术思想和草书风格也各有千秋,对晚明及清初草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二人的草书艺术进行对比分析,对研究明代的草书具有重要意义。

一、陈淳与徐渭的草书取法对比
陈淳(1484—1544),字道复,又字复甫,号白阳山人,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人。

陈淳的祖父、父亲都为朝中官员。

陈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并醉心于书画,家中藏有许多名人字画,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影响了其日后的书画创作。

陈淳早期为吴门弟子,拜入文徵明门下,王鏊称其:“涵揉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

”(王鏊《震泽集》)陈淳少年时期受到文徵明的影响,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始略露锋芒,这时期陈淳的书法艺术有吴门之风。

正德十一年(1516),即陈淳33岁的时候,其父因病逝世,此事的打击使陈淳逐渐变得堕落。

此后,陈淳以书画、诗酒麻痹自己,甚至还经常出入烟花柳巷。

文徵明看其堕落不堪,对其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教导。

陈淳竟直面顶撞,与恩师不欢而散。

自此,陈淳的书法便开始脱离吴门,逐渐变化出自己的风貌。

陈淳的新书风多体现在行、草书上,其后来的草书多受祝允明的影响。

陈淳曾说:
余尝观诸家书法,知古人用心于字学者亦多矣。

余虽不敏受教于吾师衡山先生之门,间语笔意辄称枝山书为不可及,则吾辈其何能望其什一也。

[1]
由此言可知陈淳多学求变的学书理念,以及其对祝枝山的钦佩之情。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又号青藤道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虽然徐渭与陈淳同出身于官吏家庭,但徐渭出生后不久便家道衰败,从小并没有陈淳那么好的书学条件。

徐渭与陈淳都曾立志考取功名,但一而再再而三的落选,使二人的艺术心态都受到影响。

徐渭对陈淳的书画都特别欣赏,他曾赞扬道:
陈道复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独此帖既纯完,又多而不败。

盖余尝见闽楚壮士裘马剑戟,则凛然若熊罴,及解而当绣刺之绷,亦颓然若女妇,可近也。

此非道复之书与染邪。

[2]
徐渭赞扬陈淳的草书如同其著名的大写意花卉画一般气势磅礴,画面有流动之感,其作品远观有金戈铁马之浩然声势,近观又有女红般的细腻之感,实在叫人叹为观止。

徐渭也从陈淳的书画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为其后来的草书创新奠定了基础。

从陈淳与徐渭在草书的发展轨迹来看,二人有两个方面很相似:一方面是在取法上不拘于师辈,集众家之长。

二人不仅对“二王”传统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对后续“二王”一路的脉络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陈淳对传统的取法和认知,与祝允明有着共同之处。

文嘉还说其书得晋唐遗意,有“旭素”之风。

程恩泽说其书尤得“颠素”流逸之趣。

陈淳自己也曾言“一卷黄庭后能消百日闲”,并于57岁时书《兰亭》卷等。

这说明陈淳的草书取法相当广泛,与徐渭颇为一致。

另一方面是二人在审美风格上选择了豪放纵逸、天真浪漫一路。

徐渭的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而陈淳的草书则笔气纵横,天真烂漫,如骏马下坂、翔鸾舞空。

二、陈淳与徐渭的艺术思想对比
明初至明中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书学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极大变化。

书学界开始反叛元代赵孟的复古思想而转向创新求变,社会商品贸易的急剧发展,对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定影响,王阳明的心学开始了对程朱理学的反叛,文人性情得以释放。

陈淳从小生活富足,而且30岁之前都比较顺心顺意,而徐渭生活条件则较差。

这可能会导致二人的艺术思想产生差异。

陈淳在其父逝世后,便开始信奉禅宗思想,几次考取功名的努力失败后,便寄情山水之间,以极大的热情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书画,其作品中经常流露出悠然自得的情绪。

而徐渭一生坎坷,年幼丧父,青年时屡次落榜,中年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后来还遭遇牢狱之灾。

这些都使其压抑、愤懑、悲痛,所以他的草书创作不拘一格,用笔墨表达自己的性情。

陈淳与徐渭的人生轨迹不同,二人的艺术思想也有差异。

徐渭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很大,在艺术创作中主张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似乎每个点画都是自己内心的外化,有着浑然天成的神韵。

同为绘画大师,陈淳与徐渭注重将绘画中的墨法应用于草书创作,人称“字中有画”。

吴门中的文嘉曾论陈淳的墨法:道复书此论时,年五十三岁,绝去笔墨蹊径而颓然天放,有旭素之风,信非余子可及。

今去之二十余年时,一披展犹可想象其酒酣落笔,如风雨骤至而点画狼藉,姿态横生,奕奕在眉睫间也。

[3]陈淳早期师从文徵明,与文嘉是同门关系,二人处同一时代,文嘉对陈淳的了解应当是比较深刻的。

文中称陈淳书法笔墨精妙,深得“旭素”之意蕴,墨法洒落自由,浑然天成。

文嘉对陈淳草书笔墨的运用给予极大的肯定,对其草书未来的发展也抱有极大的信心。

在元以前,墨法在书法中的地位是模糊的。

尽管在宋代已经出现了对墨法追求的自觉倾向,但笔墨是不分的,而且主要是谈用笔、笔法。

明以前的狂草作品多为卷轴,或存于碑刻之上,篇幅较小而且不具有整体性。

而到了明代,中堂、立轴的大量使用,对书法作品整体性的要求更高了。

陈淳与徐渭有大量立轴草书作品,二人都将绘画中的章法、构图自然地融入书法中。

陈淳与徐渭草书对比研究
文_王青松
莒县书法院
内容提要:陈淳与徐渭同为明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并被称为“白阳青藤”。

二人不仅在绘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同时引领着明代草书艺术的发
展。

本文将通过对二者草书艺术的对比,来探究二人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差异,对当代草书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陈淳;徐渭;明代草书
79
80三、陈淳与徐渭的章法形式对比
陈淳与徐渭的草书都属于明代浪漫书风的代表。

他们的草书抒
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纯真、豪放、浪漫的情怀。

从陈淳的草书中
可以看出其深受祝允明的影响,结体大开大合,气势豪放,擅用长
笔画来调节整篇的气息。

祝允明的草书节奏短而强烈,陈淳的草书
气息更加绵长悠远。

徐渭的草书也有祝允明的影子,但与陈淳相比
多了“点”的运用。

草书的章法构成是十分独特且重要的,好的章法会使作品让人
眼前一亮。

陈淳与徐渭的草书章
法不拘泥于古人,以行气为重。

二人的草书章法推陈出新,而各
有不同。

陈淳与徐渭都喜用羊毫
笔,羊毫笔虽不易使用,但软而
生奇,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陈淳晚年的草书已突破早年文徵
明书法的风貌,文徵明也不由得
叹服道:“道复游余门,遂擅出
蓝之誉。

”[4]陈淳草书的行与行
之间不像文徵明那般明显,如其
《〈远怜〉七绝立轴》(图1)
前两行有意缩进,给第三行拉开
空间,而且强调“以画入书”,
大量使用绘画的用墨方式,墨色
浓、淡、干、润、枯相呼应,整
体空间布局虚实相生,犹如一幅
山水画。

徐渭的草书章法较陈淳
更有创造力,在中国书法史上留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渭的草
书更加弱化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这在草书章法上是一个大的突
破,整篇呈现出乱石铺街、满纸
云烟的感觉。

徐渭的草书笔势较
陈淳更加短促、激昂,墨色虚实
变化更加分明,如其草书《杜甫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诗立
轴》(图2)右上角的实和中下部
的虚,虚中有实,实中又有虚,
连绵不绝,整篇的气息贯通。

结语
陈淳在草书发展史上可被视
为一位突破者。

他突破了吴门书
风的束缚,“以画入书”,创造
出具有独特风貌的草书;而徐渭
是一位创造者,其一度打破“二
王”以来草书以行气为主的章法
格局,使其草书章法浑然一体,
创造了新的章法形式。

陈淳与徐
渭的草书率意洒脱、独树一帜,
对晚明和清代乃至今天的草书创
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缪曰藻. 寓意录[M]//卢辅圣. 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 上海:上海书
画出版社,1994:925-926.
[2]徐渭. 徐渭集:全4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3:976.
[3]方濬颐. 梦园书画录[M]//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 上海:上海书画出
版社,1998:266.
[4]朱爱娣. 陈淳年谱[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332.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图2 徐渭 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诗立轴
189.5cm×60.3cm
上海博物馆藏
图1 陈淳 《远怜》七绝立轴
99.5cm×31cm
翟大坤旧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