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医学影像学(自己吐血整理,知识点全面,但标注的考点可略有不同),推荐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学
第一章总论
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
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T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
(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
(3)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三、X线图象特点
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
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
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X线造影检查中钡剂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
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是一种特殊专用于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数字化X线设备。
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 T)
1.CT图像特点
CT值即代表CT图像象素内组织结构线性衰减系数相对值的数值
单位:亨氏单位Hu.【考】骨=1000 软组织=20-50 水=0 脂肪-90——-70 空气=-1000
【名解】窗宽:是指荧屏图像上包括16个灰阶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名解】窗位:又称窗中心,是指观察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以该组织CT值为中心观察.窗位的高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降低;。
2.CT成像的主要优势与局限性【考】
(1)密度分辨率高:能够清晰的显示密度差别小的软组织和器官(例如脑、纵隔、腹盆部器官),能敏感地发现病灶并显示其特征(例如脑出血),这是X线成像所不能比拟的。
(2)可行密度量化分析:除用高、中、低密度形容外,还可用量化指标CT值来表示。
(3)组织结构影像无重叠: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4)可行多种图像后处理
缺:(1)常不能整体显示器官结构和病变
(2)图像信息量大,不利于快速观察。
(3)受到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当CT图像中同一体素内含有两种密度不同组织时,则该像素所显示的密度或测得的CT值并非代表其中任何一种组织,此即部分容积效应,也称部分容积现象,其影响了小病灶的显示。
采用更薄的扫描和重建层厚,可克服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4)X线辐射剂量较传统X线检查高
3.C T检查方法1)平扫2)增强扫描 3)造影扫描
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
由于器官于病变内碘的浓度差别而形成密度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楚,还可根据对比增强特点确定病变性质。
增强检查方法:(1)普通增强检查:常用于颅脑疾病诊断(2)多期增强检查:动态观察病变强化方式,有利于疾病定性诊断,常用于腹部、盆腔检查。
(3)CT血管成像(CTA):明确血管官腔有无扩张、狭窄、栓塞等病变。
例如肺动脉(4)CT灌注成像:反映毛细血管血流灌注情况,属于功能成像。
用于急性梗死性疾病,如脑梗死、肺梗死。
4.CT检查不足【考】
X线剂量(X线摄影相比)较大
软组织分辨力低(与MRI相比)
碘过敏患者不能做CT增强检查
以横断面直接扫描,不能任意直接扫描
一般握螺旋CT优点(1)时间短,不受呼吸影响(2)增强效果好(3)系统扫描减少漏查(4)薄层扫描一三维重建—CTA(5)特殊软件—内窥镜成像
超声成像(无辐射)
【名解】超声医学:属影像医学(X-Ray、CT、MRI、放射性核素扫描、超声),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
涉及:医、理、工。
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凡研究高于可听声频率的声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叫超声医学。
【名解】超声波:是指物体(声源)振动频率在20000赫兹(HZ)以上,所产生的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
用于人体诊断常用超声波的频率在2.2~10MHz之间。
【名解】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是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
利用这一效应,可以测量血流的速度和方向,判断血流是层流或湍流。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下,朝向探头的正向血流以红色代表,背向探头的负向血流以蓝色代表,湍流则是绿色(红、蓝混合)。
血流速度快者,色彩鲜亮,慢者则暗淡。
【名解】声影:声束遇有强反射或声衰减很大的物体时,其后方出现超声不能达到的区域,形成与声束方向一致的条状无回声区,称为声影。
常见于结石、骨骼及钙化灶后方。
【考】【名解】靶环征:病灶中心回声较强,边缘为低回声,形似靶环。
亦见于转移性肝癌。
假肾征:较大的团块中心为强回声,边缘呈低回声,类似肾脏结构。
常见于胃肠道肿瘤。
牛眼征:团块边缘呈低回声,中心回声增强,并于增强区内出现光点稀少的暗区,形似牛眼。
常见于转移性肝癌。
【名解】无回声区:病灶内声波穿透性良好,不产生衰减,常伴有后方回声增强。
可见于各种囊肿、胸腹水、血管官腔等。
低回声区:在二维图像上显示为暗淡的点状回声区。
多种实性占位性病变区均显示为低回声区,尤以恶性肿瘤多见。
等回声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回声强度一致或近似,与邻近组织不易区分,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如显示为等回声的肝癌。
【名解】强回声:在声像图上显示为极亮的点状或团块回声。
各种结石、骨骼、金属异物等均为强回声。
超声换能器也称为超声探头。
超声探头频率越高,其成像精度越好,穿透性越差;超声探头波长越长,其穿透性越好,成像精度越差。
检测浅表器官,采用高频探头;检测深部脏器,采用低频探头
超声的物理性质有:①指向性,②反射、折射、散射,③吸收与衰减,④多普勒效应
人体组织器官分为四种声学类型:无回声、低回声、高回声和强回声(后方有声影)。
超声胆道检查时,患者需空腹8小时。
根据检查部位不同而不同
1.腹腔脏器:空腹
2.盆腔脏器:膀胱充盈
3.心脏:忌服影响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4.表浅器官及外周血管:无须特殊准备
【考】超声成像的临床应用:1.确定占位病变的物理性质
2.检查脏器的形态、大小及结构
3.测定心功能
4.检测血流
5.监测胎儿生长发育
6.检测积液
7.随访、介入、术中超声
8.健康体检、防癌普查等
超声成像的局限性:
1.图像易受气体和皮下脂肪的干扰
2.对骨骼、肺、肠道的检查受到限制
3.伪像干扰
4.图像显示范围较小
超声波的特点和优点:
特点: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强;信息的显示有多种方法
优点:无损伤、无痛苦、无辐射;实时、快捷、准确、方便
不同脏器病变首选的影像检查
X线超声 CT MRI
呼吸系统●●
心脏●
乳腺●●
骨骼●
肌肉椎间盘●
肝胆胰脾●
泌尿系●●
妇产科及计生●
肾上腺●
中枢神经●●
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无电离辐射)
【名解】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名解】流空效应:存在于磁共振成像中,由于信号采集需要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就叫做“流空效应”。
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
【考】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1)人体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H进动
(2)发射特定的RF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
(3)停止RF脉冲后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
停止RF脉冲后H恢复至原有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时间。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
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高信号代表T1弛豫时间短的组织)
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高信号代表T2弛豫时间长的组织)
白影为高信号,黑影为低信号
水和脑脊液脂肪脑灰质脑髓质结石
T1加权图像(T1WI):低信号(黑色)高信号(白色)中等信号(灰色)稍高信号低信号
T2加权图像(T2WI):高信号(白色)较高信号(白灰)中等信号(灰色)稍低信号低信号
质子加权图像(PD):高信号
【考】MRI的优缺点
优(1)组织分辨率高(2)直接进行水成像(MR胆胰管成像MRCP、MR尿路成像MRU、MR脊髓成像MRM)(3)直接进行血管成像(4)在体分析组织和病变代谢产物的生化成分(5)能够进行FMRI检查
缺(1)通常不能整体显示器官结构和病变(2)多序列、多幅图像不利于快速观察(3)受部分容积效应影响(4)检查时间相对较长(5)易发生不同类型伪影(6)识别钙化有限(不及CT)
*MRI临床应用:
MRI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软组织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 绝对禁忌症:
心脏起搏器,眼球内金属异物,外科手术夹、动脉夹,高烧患者
【考】脑外伤首选CT,脑肿瘤首选MRI,急腹症先CT后X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主要采用CT和MRI,x线很少用,脑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常作为CTA和MRA检查的补充。
第一节 .脑
一.正常影像表现
(1).脑血管造影正常表现
1.颈内动脉造影: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额极、胼缘、胼周动脉;大脑中动脉.
2.椎动脉造影
(2).正常C T表现:颅骨;脑实质:额、颞、顶、枕叶和小脑、脑干;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增强扫描
(3)脑M R I正常表现:
T1WI髓质信号稍高于脑皮质,T2WI稍低于脑皮质
脑脊液: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脂肪: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骨皮质、钙化、脑膜等: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血管内流空效应,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当血流缓慢时呈高信号
掌握正常平片表现
颅板与颅缝:
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蝶鞍:11.5mmx9.5mm
内耳道:宽<10mm,平均5.5mm
【考】生理性钙斑: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床突间韧带钙化、脉络膜丛合理化
掌握基本病变脑血管造影表现:
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扭曲:占位病变
供血动脉增粗:恶性肿瘤、脑膜瘤、AVM
血管局限膨出或扩张:动脉瘤
不成熟血管:恶性肿瘤
异常血管团:AVM
静脉早显:恶性肿瘤、脑膜瘤、A VM
掌握基本病变CT表现:
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病灶: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
等密度病灶:某些肿瘤、血肿、血管性病变
低密度病灶: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
混合密度病灶:
增强扫描特征:
均匀性强化:脑膜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和肉芽肿
非均匀性强化:胶质瘤、血管畸形
无强化:脑炎、囊肿、水肿
掌握基本病变MRI表现
水肿、梗死、囊肿: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血肿:
超急性(<24h): T1W等或稍低信号,T2W等或稍高信号
急性(1-3d):T1W和T2W等或稍低信号
亚急性(3d-2w):T1W和T2W外周高信号,向中心推进,周围出现低信号环
慢性(>2w):T1W和T2W高信号,周围出现低信号环更明显
肿瘤:T1W稍低或低信号,T2W稍高或高信号
纤维化、钙化、骨化:T1W和T2W低信号
脂肪:T1W和T2W高信号
掌握脑室系统变化:
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脑萎缩:
脑皮质萎缩: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髓质萎缩:脑室脑池扩大
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
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不增宽
掌握颅骨骨质改变:
颅骨病变:骨折、炎症和肿瘤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协助定性、定位
二.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1)脑肿瘤
【考】鉴别脑内外肿瘤
(1)肿瘤边缘:颅内肿瘤常常边界不清晰,肿瘤周边水肿严重,引起水肿的原因常常是血管源性水肿。
颅外肿瘤往往表现为边界清晰,周边脑组织的水肿不严重,但能见到环绕在肿瘤周边的脑脊液(不要当成是瘤周水肿)。
(2)肿瘤导致脑皮质和邻近蛛网膜下腔的改变: 颅内肿瘤使脑组织肿胀脑皮质向外移位,相对应区域蛛网膜下腔变窄变小。
颅外肿瘤使脑组织向对侧移位,周边有皮质环绕并向里凹陷(皮质塌陷征),相对应区域蛛网膜下腔扩大。
(3)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形态:脑内肿瘤的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中心多位于脑实质内,肿瘤形态呈“O”形。
脑外肿瘤的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中心位于脑轮廓外,肿瘤形态成“D”形
【考】1.星形细胞瘤:(脑内)Ⅰ级:低密度/信号,分界清楚,占位效应轻,无或轻度强化
Ⅱ~Ⅳ级:高、低或混杂密度/信号的囊性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出血,形态不规则,边
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不规则环形伴壁结节强化
【考】2.脑膜瘤:中年女性多见,脑外肿瘤;等或稍高密度/信号,常见斑点状钙化;广基与硬脑膜相连,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颅板骨质增生或破坏;显著均匀强化;脑膜尾征
【名解】脑膜尾征:脑膜瘤增强扫描时,除了肿瘤本身明显强化外,还可以见到与肿瘤相邻的硬脑膜也线样强化,如同肿瘤的尾巴
3.垂体瘤:非功能腺瘤;功能性腺瘤:泌乳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考】微腺瘤:直径<10mm;大腺瘤:直径>10mm(雪人征)P48
4.听神经瘤:后颅窝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内听道可骨质破坏;肿瘤可出血、钙化,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第四脑
室常受压、幕上脑室常扩张;
5.颅咽管瘤:鞍区常见肿瘤;可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
CT:鞍上类圆形肿块,囊性或实性,囊壁和实质部分可钙化,囊壁和实质部分强化
MRI:T1WI可高、低或混杂信号,T2高信号
6.转移瘤: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绒癌等
CT:脑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可有出血,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后明显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MRI:更容易发现脑干和小脑转移瘤。
增强容易发现小转移瘤
(2)脑外伤
1.颅内血肿CT表现
急性硬膜外血肿-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
急性硬膜下血肿-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池、裂等高密度影
急性脑内血肿-团块状、斑片状高密度影
亚急性和慢性血肿CT显示等密度,当出血少或占位征象不明显时可漏诊。
当为低密度时CT易诊断
掌握颅内出血影像学表现:
【考】硬膜外与硬膜下出血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血液聚集在硬膜外间隙
原因:脑膜血管损伤,以脑膜中动脉常见
CT、MRI:颅板下梭形或半圆形异常密度/信号影,与期龄有关,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内缘光整,相应脑实质内移
硬膜下血肿: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沿脑表广泛分布
原因: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
CT、MRI: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异常密度/信号影
脑内血肿:位于受力点或对冲部位脑表面区
CT、MRI:界清类圆形异常密度/信号影,周围脑水肿
【考】蛛网膜下腔出血:
CT(首选)、MRI:脑裂、脑池、脑沟或脑室内异常密度/信号影P51
2.脑挫裂伤CT表现
脑挫伤:脑内散在出血,静脉瘀血,脑血肿和脑肿胀
脑裂伤: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
低密度水肿区内有斑点状出血,伴占位效应。
有的表现为广泛脑水肿或脑内血肿。
(3)脑血管疾病
【考】掌握脑出血影像学表现
1.脑出血:急性CT首选,亚急性、慢性或急性排除血肿后可选MRI;
动态变化:2-3天出现水肿,1周后开始吸收,4周后呈低密度,2月后.成软化灶
血肿分期: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
原因: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和脑肿瘤
部位: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高血压性)可破入脑室
影像表现:
CT:随血肿期龄不同而变化
急性期:(3 天)边界清楚高密度影,呈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见宽窄不一低密度水肿带,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见脑室内积血。
吸收期:始于3 -7 天,血肿缩小密度减低,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囊变期:始于2 月以后,成软化灶,血肿完全吸收,呈低密度囊腔,密度接近脑脊液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MRI:随血肿期龄不同而变化
急性期: T1WI 呈等信号 T2WI 呈稍低信号
亚急性及慢性期:T1WI 及T2WI 均表现为高信号
囊变期:囊肿完成形成软化灶形成 T1WI 呈低信号 T2WI 呈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环为含铁血黄素沉积。
2.脑梗死
【名解】脑梗死: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居首位
原因: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低血压和低凝状态
①缺血性脑梗死
CT显示低密度灶,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的血管供血区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基底贴近硬膜。
可有占位效应。
2-3周时可出现“模糊效应”,病灶变为等密度而不可见。
增强扫描可见脑回样强化;1-2月后形成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
②出血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塞后有出血;好发于皮质和基底节;CT显示在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
点、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明显
③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基底节、丘脑、脑干等;大小10~15mm,多见于老年人;MRI优于CT;CT:脑深部
斑片状低密度,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
动脉瘤内可有血栓形成;DSA、CTA和MRA均可显示动脉瘤、瘤内血栓及载瘤动脉,<5mm的动脉瘤容
易漏诊
【考】影像表现:
CT:24h以上才有所表现
缺血性梗死:与闭塞血管范围一致的扇形低密度。
2-3w出现“模糊效应”呈等密度、脑回状强化。
1-2m形成低密度囊腔
出血性梗死:低密度梗死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较明显
腔隙性梗死:深部髓质小血管闭塞所致。
10-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老年人多见
MRI:较CT发现早、敏感性高。
1h就有表现
超急性期(<12h):DWI高信号,ADC低信号,T1W等、略低,T2W等、略高
急性期(<=3d: DWI高信号,ADC低信号,T1W略低、T2W略高
亚急性期(4d-2w):DWI高信号,ADC低信号,T1W低、T2W高
慢性期(>2w):DWI等低信号,ADC高信号,T1W低、T2W高
【考】脑干的组成: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四部分组成。
【考】基底节的结构: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它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以及杏仁复合体。
基底节最常有钙化、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
(4)颅内感染
1.脑脓肿形成大约三个阶段:
急性局限性脑炎期:7~14天;边界模糊的长T1长T2信号
局部化脓期:7~14天;多开始于中心区域
脓肿壁形成期:3~4周;壁呈环形强化,无壁结节,可有子脓肿2.结核性脑膜炎:脑基底池闭塞并明显强化;脑凸面脑膜增厚并明显强化;可伴脑内结核瘤;可伴局灶性脑缺血与脑梗塞;可伴局灶性脑出血;脑积水3.脑囊虫病
据病变部位可分为:脑实质型、脑膜型、脑室型及混合型
脑实质型典型:多个圆形、大小2~8mm大小囊性病变,内有偏心小点状影附于囊壁(头节),头节多有强化,囊壁可有强化。
坏死后头节显示不清,但周围水肿明显。
(5)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多见于中年女性;复发、缓解交替,激素治疗有效;病变位于大脑、小脑、脑干、脊髓白质内,以脱髓鞘和胶质增生为特征;
MR表现为MS斑,直径常<1cm,可融合变大,活动期可有水肿且MS斑有强化
(6)先天性畸形
C h i a r iⅠ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入椎管内,低于枕大孔平面5mm为肯定异常;四脑室与延髓位置正常或延髓轻度下移但不与上颈髓重叠;常合并脊髓空洞和颅底颈椎畸形;
第二节脊髓
Ⅰ椎管内肿瘤
1.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
2.髓外硬膜下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脊膜瘤
3.髓外硬膜外肿瘤
第四章呼吸系统
二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熟悉)
1透视(1)呼吸系统最简单的检查方法
(2)可对胸部摄影起辅助作用
(3)优点:简单、经济、可转动体位、观察功能。
(4)缺点:空间和密度分辨率低;显示胸部形态、密度及范围等有限制;不宜发现细微病变;
不能保留影像资料;辐射高于射片。
2摄片
呼吸系统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1)正位:立位正位---后前位投影;卧位正位---前后位投影。
(2)侧位:患侧贴片子(左侧位),用于确定病变的解剖部位。
(3)前弓位:显示肺尖部与锁骨、肋骨重叠部位。
(4)侧卧水平方向前位:用于观察胸内液体和气体在变换体位时的表现。
(5)斜位:用于显示肋骨液段的骨折。
4造影检查:主要是支气管照造影
(1)支气管造影:向支气管内注入含碘造影剂观察支气管病变,效果好,有一定痛苦。
禁忌症: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全。
(2)血管造影:肺动脉造影、支气管造影、上腔静脉造影、主动脉造影。
三正常X线表现
(二)肺
一些小概念:①胸部X线摄影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②一般第6肋骨的前端相当于第10肋骨后端高度。
③25岁第1肋软骨钙化,成人肋软骨多见钙化。
④肋骨及肋间隙常被用作胸骨病变的定位标志。
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左侧为上、下两个肺叶。
【名解】肺野:定义: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
划分横的划分:分别在2、4 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线,将肺叶分为上、中、下三野
纵的划分:将双两侧肺纵行分为三等分,将肺部分为内、中、外三带
第一肋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肺尖,锁骨以下至第2 肋外缘以内称锁骨下区。
【名解】肺门:肺门阴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
正位片位于两肺中野内带,左肺门比右肺门高1-2cm。
【名解】肺纹理:定义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
组成由肺A、肺V 组成,其主要是肺A 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参与组成
肺纹理特点:①从肺门向外逐渐变细;②外三分之一,肺纹理稀少;③下肺野的肺纹理较上肺野粗。
(三)纵隔
位于两肺之间,在侧位胸片上,将纵隔划分为前、中、后及上、中、下,九个区。
纵隔分区在侧位片,病变在何位置,判断纵隔肿瘤的组织来源:
【考】前上:胸内甲状腺肿、腺肿瘤、畸胎瘤
中:支气管囊肿、淋巴源性肿瘤、心包囊肿
后:神经元性肿瘤
(四)横膈
正位片呈圆顶状,右膈较左膈高1-2cm,右膈顶在第5前肋至第6前肋间水平。
肋隔角、心膈角、局限性膨胀、波浪膈(深吸气)。
(五)胸膜、脏层和壁层
肺尖胸膜反折,叶间胸膜,胸椎旁腺,只在此三处显影。
(六)气管、支气管:器官分叉处下壁形成隆突,分叉角为60-85度。
中间支气管:右侧主支气管分出上叶支气管至中叶支气管开口前的一段,称中间支气管。
左侧无气管,支气管分支。
(七)肺野、肺门、肺纹理(重点)
N肺野: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显示的透明区域。
为描述病变,认为分上中下野,内中外带。
观察肺野的透亮度的改变。
N肺门:肺门影主要是由肺A、V支及L、T的总合投影。
位置:中野内带,第2-5前肋间,左肺门比右肺门高1-2cm 。
肺门角:钝角,肺门点。
右下肺动脉横径<15mm 。
观察大小、位置、密度有无改变。
肺门影:是由肺、肺叶、肺短A,肺V和LT构成。
N肺纹理: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
由肺A、V、L组成,其中主要是:肺动脉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肺间质也参与肺纹理的形成。
肺野不等于肺叶。
肺小叶:解剖和功能单位,由3-5个腺泡构成,包括小叶核心。
腺泡:肺小叶内的Ⅰ级呼吸细支气管及其远端所属的肺组织被称为肺腺泡,是肺的基本功能单位。
直径4-7m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