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锁南中学教师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乡锁南中学教师备课教案 科 目 地 理 班 级 1-5 课 题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共 2 课 时
第 1 课 时 2017 年 9 月 4 日 第 2 周 授 课 人 马晓霞
课 型 新 授 总第 2 课 时 教 学 目
的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麦哲伦这种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以及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 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教学方法 图示法、比较法、归纳法 辅助工具 地球仪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这个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个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新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课本P2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

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直觉 臆想 证实 教师讲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二: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教师讲解: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活动三:现代科技使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定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播放课件,地球的大小。

学生分析图中数据并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新授知识及总结
教师讲解: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也说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大球体。

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演示: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

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

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

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教师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小结(多媒体展示)
巩固练习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洋洋和洋。

2.地球的形状是体,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

作业1.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多少?2.在地球仪上,蓝色表示?
教学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直觉臆想证实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课后反思:教研室审阅意见及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